山水画风水:经典山水画主峰高耸客山奔趋

山水画风水:经典山水画主峰高耸客山奔趋

 


 

关仝《关山行旅图》



 
范宽《雪山萧寺图》


 

关仝《山溪待渡图》


  山水、树石、云气、烟岚等,是传统山水画中表达意境必须具备的形象要素,而山毫无疑问是大多数山水画的主体形象。如何才能把山的精神、体貌、骨气画出来,是历代画家所必须研究的问题。在这方面,王维、荆浩、关仝、李成、郭熙等画家吸收了风水学的研究成果,确定画中山峰的宾主之位,从而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独有的布局特色。

  图:资料图片

  山水画与风水学

  自东晋开始,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和理论便受到风水学观念的影响。山水画的创始人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借用风水学中“势”和“龙”的概念,提出画山要“使势蜿蜒如龙”,并且要“夹冈乘其间而上”,从而画出险绝之势,“使望之蓬蓬然”。同时,主峰左右还须有次峰夹峙,显示出一种雄伟的气势。顾恺之这种绘画理念与风水学强调主山两旁要左有“青龙砂”右有“白虎砂”的理念是一致的。

  随后不久,南朝画家谢赫提出“六法”,其中第一条“气韵生动”又与风水学鼻祖郭璞提出的“乘生气”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宗炳“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在风水宝地衡山居住了很久。晚年归还家乡江陵后将过去游历过的山川“皆图之于室”,“卧以游之”。另一名画家王微也不趋名利,晦迹林泉,以笔墨自娱。宗炳“卧游”风水宝地和王微“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情”的境界,对后世文人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首尾相映 项腹相迎

  而身为帝王的梁元帝萧绎对画山水也颇有心得,他在《山水松石格》中说:“夫天地之名,造化为灵。设奇巧之体势,写山水之纵横。或格高而思逸,信笔妙而墨精。由是设粉壁,运神情,素屏连隅,山脉溅渹。首尾相映,项腹相迎。丈尺分寸,约有常程。树石云水,俱无正形。”文中“首尾”、“项腹”,皆指山脉而言,亦即风水学说中的“龙脉”。萧绎认为画山不仅要有首尾项腹,而且要“相映”、“相迎”。显然,他的山水画是以风水布局画出纵横曲折的山脉,画面山峰顾盼有情,层次分明。虽然他的作品没有留传下来,但从他的画论中可以了解到其作品的布局技法。

  如果说,以上画家只是有意无意中借用风水学某些理念总结创作经验的话,那么,王维的绘画创作和理论,可以说与风水学观念完全融为一体。他的画论《山水诀》和《山水论》,被后世画家奉为画山水的宝典。在这两篇画论中,他首次将风水学说中“主峰”、“客山”、“宾主”、“奔趋”、“朝揖”、“环抱”等术语变为山水画创作理念,并提出要严格按照风水学法则进行布局。

  风水学的“主山”、“主峰”是指阴阳宅后面的山峰,亦即靠山;“客山”是指主山前后左右的山峰,左右之山为侍卫山,前后之山为迎送山。风水学要求“宾主趋迎,情意相孚”,“右必伏,左必降,前者呼,后者应”。主山有重重客山前呼后拥拱照护卫,有如大将登台,气象万千,威严之极,这种格局是最完美的。据此原则,王维提出画面中“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所谓“奔趋”,就是客山朝向主山,朝向主山的客山在风水学中称为“有情山”。

  山腰掩抱 寺舍可安

  王维又说:“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多则乱,少则慢,不多不少,要分远近。远山不得连近山……山腰掩抱,寺舍可安。”此处提出欣赏山水画作品要先观气象,后辨清浊。所谓“气象”,即前文所说的主山有威严雄伟之象,客山有朝揖拥护之象。所谓“清浊”,就是画面之山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要不多不少,分出远近高低,并且远山不可连接近山。另外,画中寺舍要画在左右有山环抱,树木掩映的主山山腰处。从风水学的角度讲,主山周围左降右伏、前伏后拥的客山当然越多越好,但在画面上不可能把所有客山都画出来,全部画出来必然显得十分混乱。王维画山水是要表现“画中有诗”、“画中有禅”的境界,并不是再现自然。他按风水法则进行山水画的布局,又能将风水法则化为绘画法度,这就是他作为一个伟大艺术家的过人之处。

  五代山水画家在布局上无不取法王维,唯有荆浩、关仝能有创新,另立宗派。荆浩长期在太行山洪谷隐居,对太行山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他的山水画构图别具一格,气势雄伟。作画时“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用笔毫无凝滞之迹,“筋肉骨气”俱全,五行笔法基本完备。在画面布局方面,荆浩提出“山宾主,树参差,水曲折”的原则,谨守风水法度。他的作品主山更加突出,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之祖。关仝早年以荆浩为师,中年参法王维,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使观者“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笔法简洁,设色古淡、画风朴素,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山溪待渡图》为其代表作之一,描绘大山下水滨有人待渡的场景。画中大山矗立,群峰簇拥,主客分明,气象壮伟。

  名家画山 各有特色

  北宋三大家董源、李成、范宽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山水画格法,并开创了唐人所未开拓的新画风。董源多写江南风景,山上多云气,坡脚多碎石,风格趋于平淡、天真,虽主山不像荆浩、关仝作品那么突出,仍将江南山水的来龙去脉交待得清清楚楚。范宽画山有坚凝厚重、雄峻茂密的特色,山顶好作密林,水际常有突兀大石。李成画山挺拔雄奇,富有变化,其山之体貌被誉为古今独步,后人称“董源得山之神气,李成得山之体貌,范宽得山之骨法”。而李成作画,也是“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布局方法与王维、荆浩等如出一辙。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钟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