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祭拜的包公,与财神、灶神一道,构成了民间信仰的风景线。被神化了的包公形象,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执法如山、一心为民。千百年来,他是正义的化身,是后人的榜样。

  菲律宾计顺市南洋天地宫-万灵包公庙-风水堂殿主风水大师许少锋先生

(South Ocean Sky Earth Temple & Non-ProfitCharity)

包公是中国老百姓心中的青天,自宋朝以来,大江南北,海外华人纷建包公庙、包公祠来供奉这位先慈,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写了不少颂扬包拯的诗词,用诗歌来表达对他的景仰之情。包公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是一千多年来老百姓心目中崇高的清官形象。政治清明时,人们歌颂他;世道衰败时,老百姓祈盼他。自北宋到今天,朝代更换,世事变幻,包公生活的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然而,人们对包公的敬仰,却越来越深…

  在传统政治文化的背景下,包公信仰具有双重意义。包公极力谋求天道、民意和法律的协调,既维护皇权,又伸张正义。民间对包公的神化近乎登峰造极,诸如“日间断人,夜间断鬼”等等。在权力缺乏正义、缺乏信任之际,民间企盼有一种超乎权力的力量来帮助实现公平正义。这就是说,老百姓祭拜包公,大多是出于对一些地方官员失望,被迫在官府权力之外另寻正义与公平。因此,老百姓与政府官员,虽说是同祭包公,其中却很难构成共享的价值规范。

  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包公成了神,于是就有了包公庙和包公崇拜。包公也早已不是原来的历史人物,而是经过人们艺术加工过的清官典型。包公这时作为民间信仰崇拜的神,与一般宗教的“天神” 不同,不是自天而降,而是由普通凡人成为杰出的权力代表,享受人间祭祀转化而来的神。

  这种神祗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有着异常丰富的信仰对象。这种信仰对象往往是人间百姓依照现实社会的毛病或缺陷,进而构成的一种神圣性的理念寄托。这正应了马克思的一句话:“宗教里的苦难是现实苦难的表现。”人间社会缺失什么,民间就以神圣补偿的形式来建构相应的信仰。当然,也正是因为包公信仰形成于现实社会中的价值短缺,所以这种信仰只是弥补人间社会的某种无力的政治伦理期待而已,难以构成一种行为规范或价值原则。

  包公信仰正是民间正义的一种补偿形式。它实际上是一种实用智慧、世俗聪明甚至是一种现实逃避的结果,是社会弱势群体对道德完美、品格高尚而且无所不能、神通广大的“青天大老爷”的价值想象。

  包公庙及其包公崇拜之所以能够风行于民间社会,也就是因为每一位进香祈福者,都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崇拜建立在一种对于人间正义的期待与想象之上:保佑好人、惩罚恶人、公正贤明、消灾免祸,还能逢凶化吉、辟恶呈祥,使庶民百姓获得幸福。这表现了人们善良的愿望,是人们祈求平等正义、建设法制社会的崇高信仰。

  应当指出的是,尽管包公信仰象征着法律与正义,但是包公的行为与现代社会法制观念却相去甚远。一旦法制无效,即便包公再世也会无济于事。

南洋天地宫信士拜包公,主求官司化解,解决凡人一切疑难杂症,修复已破损的财运人气、平反冤案,收回坏帐、帮助破裂家庭重获团圆,帮助夫妻重归于好,浪子改邪归正,让原本阻碍不顺的仕途、运途、事业学业明显顺畅进步,生意变旺,财源能守,兴家立业,常逢贵人,体弱多病虚得良医良药医好。

  对包公的祭拜,实质上就是对社会公正的期待与补偿。从信仰社会学本质上看,此类信仰习惯,早已习惯了官员就是神灵,习惯了权力,把权力当成信仰及其宗教。就此而言,真正的信仰,不能依靠权力或依赖权力,更不能基于庶民百姓对国家权力的畏惧而构成。这边是官员祭拜包公,那边却祭拜包公以抵抗官员的不公。包公崇拜有对民主与公正的追求,却无法构成社会正义的共识。把这种个人祭拜转化为法制建设,才是现代社会信仰之道。

菲律宾计顺市南洋天地宫-万灵包公庙-风水堂殿主风水大师许少锋先生

许先生因自小聪慧过人,坚毅刻苦,被祖父母选为其家族祖传中医的第七代传承人,青年时期,他受祖父、父亲熏陶,耳闻目染,对周易风水产生极大的兴趣,到全国各地拜师学艺,遍访中医、风水与道教学界名家学者,从此走上三强联合之路,40几年如一日的钻研深究、临床实践,使其在这三学界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别具一格。他不仅独创了宗教、风水、医学,人体学,自然科学相结合的风水综合派,更是领悟了风水的真谛,在世人还未参透风水之时,便提出用修复、调整、再造风水的独特观点。许先生真知灼见的理论知识,以及其严谨的思维体系,使其在四十几年的风水工作中,成功解决了很多曾被风水业界人士断为“疑难杂症”的问题,在他的带领下,其团队创造出许多被各行业人士一致推崇,誉为“起死回生”的风水案例。


正是许先生超凡脱俗的风水造就,以及他大半辈子为病患诊病施药,救人无数,开放佛堂,无偿服务信众,积累功德无量,其虔诚供奉的神明,凝聚了祀奉者的崇高圣洁的灵魂,也显得更灵验,非比寻常。在许先生看来,在人们心中的信念和精神正渐渐淡化的今天,拜包公,应更学集忠孝、仁义、礼节、智慧、守信、廉洁于一身的“包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