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龙古村
去往东龙的车一路颠簸,翻山越岭,只为探访一座沉寂了千年的古村——东龙古村。
东龙坐落在江西宁都县与石城县交界处。村中的先人们自北宋年间客居此处后进行了一系列规划,根据周围环境的特点,在众多山岭中选择了来路最长、山势最雄伟的东龙岭和南桥岭作为村庄的两大龙脉,依其走势,一处建民宅,一处建宗祠,与宗祠对应处则建神庙,由此形成人居、祭祖、敬神三个相互独立的空间。而各空间之间又用阡陌道路串连起来,组成一个看似零散实际统一的整体。同时,为了村庄的排水和防火,人居区还挖掘出近百口形状各异的池塘,并且从南、北两面的高山之上引出两条清溪,弯弯曲曲从村边流过,形成山环水绕之势,从而把整个村庄融会在一片青山绿水中,使“以人为本”的村落布局与“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东龙是个聚族而居的古村,全村2000人中98.5%的人姓李。在东龙村现存的一大批明清古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位于东龙村西南塅上的“东里一望”。这座总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古屋黑瓦青墙、气势宏伟,因由祠堂、廊房、厢房、绣花楼、仆人房、庭院等100多间房屋组成,故又称“百间大屋”。人们从朝东的大门走进,首先看到的是哨房,随后看到一块约200平方米的庭院,庭院西侧是用来接待宾客的“西圃”,再穿过后院则是用作修文习武的“东圃”,里面有上厅和下厅,两侧则是厢房。此外,在古屋的后面,还修建了一堵高约7米、长达50米的护墙。古屋所有的窗户上都装饰着精致的雕花,且镀有薄金,经过几百年风雨的浸蚀,那层镀金已经风化成了淡黄色的粉末,默默地暗示着自己曾经的显赫。
老祠堂
东龙的李氏先人十分重视教育,他们积极倡导办学,想方设法延请名师。各宗祠、房祠还设立义学田租,对发奋读书的族中子弟实行奖励。据《宁都直隶州志?选举志》记载,每年的科考中,几乎都有东龙李氏子弟中榜或选为岁贡、恩贡、优贡。有人做过统计,在明清两代,仅李氏下祠就出过文武举人5人,庠、廪、增生300名,贡生40名,其中授予官职者达80多人。这些人当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清代理学家李大集和著名文学家、“易堂九子”之一李腾蛟。
李氏祠堂前有宽广的“墀”,为“藏风纳气”所用,墀前建有一巨大的照壁,壁前植有古杉树两棵,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见证过李氏家族的兴盛繁华。祠门当中高悬“李氏家庙”的匾额,彰显了家族过去的荣耀与繁华。祠门分设为一大二小三扇门,平常只开一扇侧门,举行清明大祭时会将三门齐开,以示隆重。
与其它祠堂相比之下面积并不大,但是进去后不仅不会感觉小,而且会感觉到特别的宽敞、明亮。当年设计者在考虑到下祠由于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不可能建的太大、太高,于是采取了“梁挑介柱”的技术。祠内不建造墙体,用75根大杉木圆柱作为介柱,同时屋顶用纵横交叉的横梁方木条穿缝斗榫支撑,这样使得整个空间视野开阔,同时也让人感到整个建筑宽敞大气。同时为了使建筑能够更加符合力学原理,外墙采用了“喜”字头形木料作框架,这样可以减轻墙体负荷,减用木料,同时又可以起到装饰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可以起到“墙倒屋不倒”作用。为了避免建筑单调、沉闷,工匠们将榫头设计成了鲤鱼、莲花、龙凤、麒麟、象鼻等等。使得整个建筑庄重简朴之余,富有清雅秀丽之气。
湖心塔
塔名字叫湖心塔,因村中有大大小小百口水塘,联成一片,如同一湖。凭高而望“湖”中碧波荡漾,莲荷亭亭,文峰塔倒影于水中,其景如诗如画,是东龙十景之一的“塔影湖心”。有诗赞云“七层古塔插云宵,倒影湖心景孰描。追会都堂当年赐,万载流芳仰高标”。
东龙的水口处,也正是东龙船形的最前面,真正的处在风头浪尖上了。这座桥就是由二十三世李一举独资建造的玉虹桥了,建于明嘉靖年间,为一孔石拱桥,长12米,宽7米。按风水之说,东龙的三条小溪的水在此汇合后,便跌入了一条十余丈高的峡谷中,对聚财十分不利,建此桥即可以方便行人,又能起到留住财气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所以桥当时取名“兴隆”,意指兴旺发达,拢财聚宝。每当到夏季东龙雨水多,水流汇集于此,如奔腾烈马奋涌向前,景象壮观。
石碑
东龙是一个典型的客家古村。历史上客家人由于战乱等种种原因从中原迁到江西、广东、福建等地,客家一直把自己当作是客居在他乡的中原人氏,所以自称为客家人。东龙村自古处在宁都东去的古隘口,沿途数十里道路尽管坎坷曲折,但却是客家人从宁都县通往福建境内的捷径。而东龙人的商业意识又特别强,村里许多人从当地贩运白莲、烟叶、糯米等到福建各地,回时贩回食盐、布匹、海产品等。资本大一些的人,甚至在宁都县城、福建、浙江、湖南等地开设商号,从事批零业务,一些东龙人很快就腰缠万贯,回乡后大兴土木建造豪宅。
东龙还有一批士绅,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告老返乡后,也纷纷兴建豪宅和祠堂。正是这样的心态,客家人对于祖先特别的尊崇,所以每个客家古村都大规模的兴建祠堂,在客家村落中最好的建筑肯定是祠堂。东龙全盛时期,有大大小小上百座祠堂,但是风雨剥蚀,目前只有48处,其中有相当一部份保存完好,其建筑结构、室内装饰、门窗木雕都别具一格,至今仍然灿烂夺目。
当年辉煌一时的村落显然过去已久。在百家大屋里,如今住在里面的只有几户居民走遍百间大屋,当年宏伟至极的气势虽犹在,但一些房间破败严重,布满青苔,甚至有墙体倒塌在地,行走其中令人顿感荒凉。
而对于古村落的历史巨变,感慨颇多的是环境在改变。山外通路之后,原有驿道不再是必经之路而渐渐被人遗忘,繁华的村落终究变成了历史,而且村中古建筑也需要更好地保护。或许只有不断地加强开发意识,对古村落而言才是一个新的契机。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