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玄:风水当中传承了天文学,又充满了人文精神


 




   国际易学联合会执行秘书长、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与战略文化研究所所长周易玄也是本次论坛的主要嘉宾。他22岁就被聘为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的客座教授,25岁成为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兼职教授,后来转入北大,担任多个研究课题的负责人。去年出版了数百万字的《国学旨归》系列丛书,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他多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地讲学,主要是传播中国文化。所以他的到来,让所有人士都感到眼前一亮,精神不觉为之一振。

   由于论坛的主题跟易学与传统建筑、风水文化等相关。记者一开始便问他对风水怎么看。周易玄说:“风水这个词语来自于《易经》。是六十四卦之一《涣》卦的名称。如果说涣卦的涣是名,那么风水二字就是它的字,字是解读名的。风是指圣人的思想能够行于天下,开化天下,如同春风拂地一样;水是指王者的德行像水一样润泽天下。所以风水这个词语,首先就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易经》里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就发现,人文的思想,是来自于天文的。而风水、环境建筑等也是为人文服务的。在老子那里,他把《易经》读明白了,发挥了这一句的内涵,于是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概念。人要选择好的环境,这也可以说是风水学的一个来源,就是‘人法地’。那么地法天是什么呢?就是说风水文化的来源也是依据于古天文学的。譬如古人讲‘不知天文,焉知地理?’所以说传统的风水文化,它不光讲究地理形胜,更多地,它还讲究天文气象等等。《易经》的天地人三才之说以及阴阳八卦等思想发展出了风水文化,而儒家所谓‘里仁为美’的说法其实也是风水文化的一种依据。风水更多的层面,还是追求人与自然、与环境、与万事万物的和谐。所以老子称作‘道法自然’。这个自然可以说是宇宙的规律,也可以说就是大自然,大环境。自然一词也就包含了自然环境的含义在这里面。道都要法于自然,我们也可以这样去理解,道的自然环境就是生态环境。如果说生态环境搞好了,道就自然会出来了。一会儿我们可以好好谈谈儒释道文化中的生态理论。”

 

  “中国文化是道统的文化。什么叫做道统呢?就是由道所统摄、统揽、统一。这就是道统。道是最高层面的东西。它站在最高层面俯瞰宇宙全貌。所以《易经》开篇在《乾卦》里就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这个首就是道的本原,它高于一切,所以叫‘首出庶物’。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就是说,只要道一出来,天下就太平了。既然是道统,所以中国文化方方面面都在传达着道的内涵。越是日用百事,越是生活当中,越有体现。比如文以载道、茶道、花道、香道、剑道等等。是要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参悟天地之道。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宗派,叫禅宗。我们经常讲的参禅悟道,这个参与悟,就来自于《易经》。而禅宗的法门,其实早就存在于《易经》的参天两地的心法之中。所以《易经》里说:‘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所以风水文化从某种意义而言,他也肩负着传承中国文化的使命。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前面讲过,中国文化中的方方面面都在传承着道。比如文字一定要传道,这叫文以载道,下围棋也要去参悟天地日月、阴阳变化、往来进退之道等等。风水里面的道在哪里呢?比如风水文化里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又讲‘前有照、后有靠’等这些话,其实我们去了解的时候,就发现很有内涵。青龙、白虎这些都是古天文学里的内容。你在研究风水的时候,无意中就是在传承古天文学的文化。所以中国文化很多很深邃很奥妙的东西,反而通过最为通俗的风水给传承下来了。‘前有照、后有靠’,我们如果从修为的角度来谈,就很好理解。照,就是立远志。用一个远大的理想来照耀自己前行,不致于迷失方向。照我的东西越好,我的发展前途就越好。所以它跟立志是相通的。靠,是说的靠山。我们要找靠山。靠山要浑厚有力,这样才能后继有力。那么靠山对于人而言,是什么呢?就是内心的力量。老子叫做‘善抱者不脱,善建者不拔’、‘根深柢固’。人最靠谱的靠山,不是别的,就是自己的内心。从修身的角度,外化到风水,就衍生出了‘靠山’。所以风水文化,如果我们善于思考,也传承了修身的文化;再比如,家居风水中,在这里放置一幅字画,在那里又摆放一个物件。字画本身就是传承道的一个载体。一个人每天看到那些具有励志精神的字画,也在无形中加强自己的修养。比如故宫,它就很讲究风水。名称都全部来自《易经》,从端门进去到午门,到乾清宫进去,还有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到后面的坤宁宫等等。全部都是《易经》里的名词。这就是在布风水格局。为什么是用《易经》的词语呢?因为《易经》是群经之首,真正的天人之学,治国安邦的道理都在里面。学好了,可以做圣人,可以做帝王,可以平天下,可以定乾坤。你想想,皇帝每天都看到这些词语,就会暗示自己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所以这是风水文化当中具有人文性的一面。再如,中国文化是以孝治天下的文化,为什么要讲孝?孝是老字头,是要追根述源,就是回归;下部分的子字,是指子子孙孙,寓意着未来。所以一个孝字,就把古老的与未来的连接为一个整体,生生不息。做人不要忘本,才能立足于未来,这就是孝的文化。而风水文化中,古代很重视给祖先选择葬地,就是对孝文化的一种传承,一种表达,这本身是无可非议的,甚至充满了人性,充满了人情,充满了爱。中国文化,通过风水的表现形式,来融合人们的感情,甚至用风水,把生者与死者都链接起来。使得后人,对先人永远充满了缅怀,充满了敬畏、充满了感恩。”

 

  “风水当中传承了天文学,又充满了人文精神,它又讲究法天象地,依山傍水等等,这又体现出风水的美学思想来。当然,风水更发展出了生态环境伦理的学说。把风水变身到了生态伦理,这就是《易经》的崇生论了。《易经》把生生作为人之‘大德’,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虑天下,莫贵于生’。”

  “风水文化,至少体现出天地生人、天人相通、效法天地、天人合一四个方面。庄子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齐的说法。”

  “生态伦理学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的共同课题。《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和《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显示,从1970年到2008年间,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了28%,处于很不健康的状态。专家指出,如果以这种超出地球资源极限的方式发展,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两个地球来满足生存需求,到2050年,人类需要2.9个地球。伴随着快速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国的生态系统面临着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挑战。中国生态足迹总量已居全球第一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处于生态赤字之中。所以风水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到历史的今天来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我们所熟知的国际建筑学家贝聿铭先生,他就非常敬重风水,将风水的学问用来指导自己的建筑设计。这也是将风水与当下生活完美结合的很好的案例。

  贝聿铭认为建筑师都相信建筑风水,但不是迷信的建筑风水,建筑风水有好几种,比如说我们建筑要摆房子,要背山傍水,这也是建筑风水。

  贝聿铭在香港设计的中银大厦,被很多香港人认为是不吉利的建筑风水,他们说这座大厦像个三棱的刀。旁边的居民都装反光镜,说要把这个刀光挡回去;旁边的汇丰银行也像架了个水泥的机关枪。因为有一个锋面对着港督府,港督府一开始时种柳树来挡煞,后来柳树死了一次,然后再种上柳树。

  对于以上的传言,贝聿铭说:香港中银的设计源于要省钱省地,因为运用大量尖的棱角,令他省却了近30%的钢材。

  贝聿铭请儿子山地把一根方形木杆沿纵向切开,做成四个三角扇面柱,再将顶端切成斜面,用橡皮带把柱绑在一起。当贝聿铭滑动这些柱子,让它们互相分离时,在向上达到柱子四分之一高度的地方,一座体积逐渐缩小、带有壁阶的塔状物出现了;在达到一半高度和四分之三高度时,又分别出现了第二和第三座塔状物。剩下的那根柱子继续向上升,形成金字塔般的顶点。这一画面,最后就成了今天的中银大厦。

  据《贝聿铭传》的描述,在技术图纸的设计过程中,银行方面曾给贝聿铭发来电报,对建筑正面展现的众多加了框的巨型“X”深表关注。因为在中国,“X”意味着遭殃,虽然银行的高层官员并不见得相信风水,但他们担心一旦大楼风水不好,就会影响储户和房客的积极性。

  结果,贝聿铭把分隔楼层的横向桁架隐藏起来,并把暴露在外面的部分,描述成一系列互相交叉的宝石。同时,他把塔楼比作雨后春笋,代表着茁壮成长的力量。

  贝聿铭承认,在香港中银的建设过程中,他也吸收了建筑风水先生的一些说法,比如一开始设计中银大厦的时候,曾经设想过有一股泉水,是从后门进去前门出来,后来有风水先生说水就是财,这样做就会破财。贝聿铭说,建筑风水先生说得很对,我用水,这个高楼两旁都有水下来,这水是源,是财源,所以水到了下面变成一个池子。池子养鱼,中国人认为就把财给蓄住了,最后我也顺应照做。

  贝聿铭认为他并不迷信,但他也懂得要在适当的时候做一些让步,就如中银大厦的封顶典礼,就挑选了一个被香港人认为是20世纪最吉利的日子 1988年8月8日。”

   周易玄教授的发言可谓纵横捭阖。他的特点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声如洪钟,使得全场都鸦雀无声。论坛结束后盛星翔先生很有感慨地说:“周易玄老师说话掷地有声,如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气势不凡。全场的人都被吸引住了。”

  所以周易玄教授的发言,也是本次论坛中,原本最长,却让人感到最短的发言。因为意犹未尽就戛然而止,所以感到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