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极” 是什么意思?

六极,又称“六合”,指上、下与东、南、西、北四方。《庄子•应帝王》中有“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道教认为,六极各有一天帝统制,称为“六天帝君”。据《上清灵宝大法》记述,六天帝君是中宫紫微北极大帝、太上昊天玉皇上帝、后土皇地祗、东极青华太乙救苦天尊、南极长生大帝和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 

“中道” 是什么意思?

  中道,原本是佛教里的术语,道教借用来表示修“重玄”之道过程中的一个阶次。唐代道教著名学者李荣认为,有欲之人主张“有”,无欲之人主张“无”,都属偏执之见,他称为“二偏”,他借病与药的关系比喻说:“道非偏物,用必在中,无必有有。中和之道,非有非无。有无既非,借彼中道之药,以破两边之病,病去药遣,偏去中忘,都无所有。”这样的中道又称作“玄”。他用中道观来看待世间万事万物,认为“不静不躁,处于中和,人道之基也。故知怀雄猛之心者未可全真,抱雌柔之性者不能志道。今知性雄而守雌,则不躁不速,亦知性雌而守雄,则不静不迟,不滞两边,自合中道”。达到中道就奠定了人道之基。 

道教里的“动静” 是什么意思?

  动为变动之意,静为静止、不变之意。老子《道德经》中认为万物变化无常,最终归于虚静。道教吸取老子这一思想,并加以衍化,成为其教义理论的内容。汉代时,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认为天地的动静运作有一定的法则可循,若加以掌握,就能使丹道炼养与四季变化相和顺适宜,而与阴阳之气相得无碍。并把动静与《易经》的乾坤二卦联系起来阐述其作丹之意。《太平经》中认为人具有阴阳的性质,天为阳,主动以生,地为阴,主静以养,阴阳相合,产生万物。从养生的方面说明动静,唐代司马承祯主张“坐忘”修道,认为心灵虚静才能产生悟知真道的智慧,心神驰动只能使人昏愚远道。任真子李荣用“重玄”的观点解说动静,认为从万物化生的方面看,从无生有,变动不已,又是有动的;道生万物,就是从静处开始动,万物归根,就是息动归寂。如此则动不常动,寂不常寂,永恒如此,但为教化“众生”,才说“道”有寂有动,实际动与不动(寂静),应视作“非动非不动”,才是重玄中道之义;最终,唯寂与动,寂动俱息,达到至虚空无的重玄境界。

 道教里的“柔弱”有哪些特殊的含义?

道教的处世观提倡柔弱不争,柔弱不争的教义源自老子《道德经》。柔弱,人们通常的理解是脆弱而没有精神,但在道教教义中却不仅是这个意思,其精神实质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第一,柔弱内含的是生命存在和延续的精神实质。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因为有生命才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柔性;反之如果没有了柔性,生命也就不复存在。修道之人就是要维护好生命的柔性,以求长生久视,应事行事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平和安静,以和弱其气持养身神。 
    第二,柔弱内含着积极的人生哲理。道教以柔弱为用,主张一切行为都不要太刚强,刚者容易先受摧毁,强者容易先受到屈折。修道应该以静待动,守柔弱而不妄动,学习水柔弱而能攻坚强的精神,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处世应物,健养身神。

修道时要求清静寡欲为什么?

  “道”是用清静的本性来化生和养护万物的,从没有想过回报。相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如果以“清静”的思想来治世修身,世界将会和谐而太平,人们会得到更好的休养和生息,生命也将得到升华。所以,修道通道之人,首先要学知清静,以常清静为行为标准,才能实现修行而得道的追求。 
    人来到凡尘世界后,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各种希求、奢望、情感等,这就是欲望。对于修道之人来说,这些都是阻碍修道的绊脚石。所以,要想进入真正的清静境界,最主要的法则就是少私而寡欲。追求物我两忘,摒弃智慧和思绪,淡泊无思,无忧无虑的超越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从忘形、忘利开始,以至于忘心。 
    “道”的伟大是说不完的,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万物归焉不辞;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无欲”,但高真务小而不务大,而结果却能成其大。“道”的本来面目就是“无欲”,“无欲”的后果是成就了“道”的伟大,所以“少私寡欲”是修真的基础。所谓寡欲,就是要求人们对世俗的名利、声色、财货的企求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要用极端的行为去猎取,不要有非分的念头和过分的奢求,嗜欲过重不仅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使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成为社会恶患的根源;要以寡欲为行为准则、最终达到“道常无欲乐清静”的最高境界。 

“道常元为而元不为” 是什么意思?

 自然和无为是两个既不同又有着密切联系的教义名词,要真正进入或达到“自然”的境界,就要践行“无为”的处世方法。“道”就是践行无为的,并通过无为的作用成就万物,体现“道”之伟大的本性。这里的“无为”,并不是消极不为,而是要反对“有为”,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强求或对事物的自然发生和发展强行进行干预,自自然然才是完美的。修道之人,就应该体行自然无为之真道,不要有任何执著。如果修行能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于精神,治国则有益于众人。 
    人生在世,对尊名荣贵,华衣美食,珍宝广室和音色财货总是有所企求的,企求超出了自然无为的规律就会出现种种有为之弊害,转化为贪欲。而修道者除了要遵守清静寡欲的教义外,还应持守朴素无为的人生态度。消灭贪欲,淡泊以明志,不有为强求,基本企求不要脱离社会实际,以全身修道为目标,最终达到忘其形骸,无所执著,自然无为的境界。一是远嫌疑,远小人,远敬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二是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在积极通晓自然、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更好地学道修道。 

“道法自然”是什么意思?

 老子首先提出“自然”的观念来解释“道”和“德”,并以此作为人们的活动准则。《老子》中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为道生万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动过程都是“自然无为”的,并非“道”之上还有一“自然”实体的存在。庄子继承老子的天道自然思想,主张人生的目的就是任其自然,道教吸收“自然”观念后,认为“道”的本性就是自然,道之自然的法则既是天所效法的,也是地所效法的。人生在天地间,其行为的最高法则也应是效法道性自然的法则。自然,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它生化万物,万物皆按其各自的本性自然生长,无欲无待,不存在强加的任何因素,从而保证了自然界的和谐。而人修大道,就当效法道的自然本性,顺应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特性,致力于维护自然界的和谐。对于人世间的一切东西,不要强求,要顺应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要知足、知止、知常,使心神平和、精神得到升华。 

“一” 是什么?

《老子》中的“一”是指天地万物产生形成和正常运作的普遍本质,其意义同于“道”。道教承袭道家之说,并加进宗教神学的内容。《老子想尔注》中将“一”等同于“道”,认为“道”的化身就是教祖太上老君。《黄庭经》中将“一”神化,或以“一”为元气。《太平经》中认为“一”同“道”一样,是天、地、人的根本。葛洪在《抱朴子•地真篇》中又进一步对“一”进行了解释。道教主张,修道者若要长生,必须修“守一”之法,并具体讲述多种“守一”之法;道教中又将“守一”法分为“守真一”与“守玄一”两种。《抱朴子》中认为只有守一存真,才能消灾免祸,益寿延年,长生不老。 

“玄” 是什么?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曾多次使用“玄”,如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意义为渺冥幽远,是对“道”或“德”的一种形容。道教创始,沿袭老子“玄”的概念,衍化成为其教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东晋时葛洪建构道教教义理论体系,将“玄”提升为宇宙的本原实体;“玄”成为先天地而存在,产生万物的根本,通过天地万物显现为有,又还原于虚寂而归于无;这样的“玄”基本上与“道”相同。隋唐之际,重玄思潮兴起,义理之学盛行,一些道教学者沿用之前的“玄”的概念,将“玄”发展成为认识体悟“至真大道”的一种精神境界。唐初道士李荣认为“无”或“有”都是偏执一边,所以要非有非无,合于中道。他们用重玄思想去看待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主张从心智认识上取消刚与柔、动与静、有与无、善与恶、是与非的一切对立,以达到境智双泯、能所都忘的虚无境界。 

道和德有哪些关系?

道的尊高和伟大,其最高体现就是“德”,道造化万物由德来蓄养,神明可敬也是因为有最高尚的德行,所以,道教在“尊道”的同时也“贵德”。道和德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因为道是由德来体现的,在理义中又有差异,是可分又不能分,但又不能合而称为道。因为德不是造化之根,神明之本;但人们通道修道,必须以“德”为根基,来证道和成道。“道”是非物质的宇宙本原,取得这种非物质的本原的体性,便是“德”,而这种非物质的宇宙本原,凝聚起来便是最高天神。 
    对于广大通道和修道之士来说,修道的首要条件就是立德,就是要在日常中不断积累功德。立德的关键在于提高自我修养,具备良好的品德,在内在的修持上和外在的行为中努力按照“道”的法则去做。清静寡欲、柔弱不争、胸怀宽容。不尚名、不尚利、不自贵、不自誉、不妒忌、不妄语,不溺于音色美食。乐人之吉,湣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施恩不求报,不杀生以自娱,济世利人,慈心于物,正信诚实,与大道同心。如此修行,则德累而基立,基立则可修道而成真,得道而成仙。 

“德” 是什么?

 先秦道家老子认为,讲求清静无为,因顺自然,有所得于道,就是有“德”,并提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庄子也认为“德”的重要性仅次于道。道教沿袭老庄关于“德”的哲学思想,而加进神仙修炼的仙学内容。认为修道有成,与道一体,自然长生,就叫做“德”。同时,道教又认为,“道”生万物,不自恃以为功,生而不有,长而不宰,如果学道者修得这种特性,行事与道合,也称为“德”,所谓“道之在我之谓德”。另外,道经中也有将“德”当作社会伦理规范讲的,这是继承《老子》中“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思想。总之,道教的“德”与“道”一起,共同构成其教理的核心内容。 

“道” 是什么?

 “道”是道教的最高教理,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是以“道”为核心的,道教的一切经典,无不宣称其根本信仰为“道”。“道”是春秋思想家老子提出来的,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和主宰者,是宇宙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演化者.战国时的思想家庄子继承老子关于“道”的论述,也主张“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教创始后即奉老子为教祖,神圣其形象,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经典,将“道”加以改造,成为道教的信仰核心;认为“道”是神明之本,由三元之气化为三清,并形象化为太上老君;“道”有最伟大的德行,它以虚无为体、清静为宗、柔弱为用,无为不争;“道”真常永恒,无生无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长存于天地之间。宋朝时,道门中人又把道学思想和儒、释两家思想相融合,把“道”的理论提到哲学上更深的层次,为道教思想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正因为“道”的伟大和神圣,所以道教尊道为最高信仰,并教导人们学道、修道、行道、弘道。 

内丹伍柳派是怎么形成的?

内丹伍柳派由明末道士伍守阳和清朝道士柳华阳所创。伍守阳,号冲虚子,江西南昌人。他通佛理,好道德性命之言,曾从曹还阳受丹法,为龙门派四传弟子,其学汇通三教,以儒家之道德修养、诚心诚意融摄道教内丹学说,参以佛理及禅定功夫。 
    柳华阳,道号太长,江西南昌人。他早年习儒业,曾翰林及第,但他无意仕途,后削发为僧,自称其遇伍守阳传以丹法秘旨,乃豁然开悟。其说汇通三教,阐述性命之旨,形成“伍柳派”,门下众多,流布亦广。 

内丹西派是怎么修炼的?

 内丹西派为清咸丰年间李涵虚所创,李涵虚,四川乐山人,李西月善琴,嗜诗酒。后因病至峨眉疗养,遇道教高人郑朴山,遂拜其为师。后来,他自称于蛾眉山遇吕洞宾和张三丰,得丹法秘要,潜修数载,得成金丹,吕祖为之改名西月,字涵虚。由于当时此派只是活动于西蜀乐山一带,所以称为内丹西派。 
    与陆西星一样,李西月也以隐士身份弘扬仙道,也不效出家之行,他整理陆西星《道缘汇录》、《宾翁自记》为《海山仙迹》,并重订《吕祖年谱》,以东派陆西星后身自居,并沿袭其丹法。但因李涵虚曾受张三丰丹法,与钟吕道法汇合,所以与东派又不全相同。他把性功分为九层炼心,又将命功分为四层,主张丹法以清静立基,然后阴阳双修。李涵虚著有《道窍谈》、《三车秘旨》、《太上十三经注解》等。西派与东派同称吕祖亲传而开派,于道统上各自成一家,均属南宗阴阳派,而为清修派所反对。 

内丹东派创立者是谁?

 内丹东派为明世宗时的陆西星所创。陆西星,字长庚,号潜虚子,自幼聪颖,异于常人,青年时曾习儒业,攻于文辞书画,后因九试而不中,乃弃儒为道,入山隐居。数次遇异人,得受仙道秘诀,后自言吕洞宾降临其北海草堂,住二十二日,亲授丹诀。陆西星认为自己深得吕洞宾真传,故著书立说,阐发内丹之旨,开内丹东派,被后世道教尊为内丹东派之祖。 
    陆西星是两宋、元明道教房中术及内丹双修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对《参同契》、《遇真篇》、《阴符》等的阐释,颇有超过宋元注释之处。他主张阴阳同类双修,认为“男女阴阳之道顺之则生人,逆之则成丹”。并撰成《七破论》,抨击其他炼养之术。在金丹命术方面主张“真火无候、大药无斤”,不应拘泥于烦琐法度。陆西星著作另有《金丹就正篇》一卷,为道教内丹学史上第一篇有关双修问题的专论。《玄肤论》一卷,是内丹学通论,讨论了诸如三元丹法之相互关系,内外丹之划分,先后天之区别,修性了命之联系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陆西星虽创东派,但本人未曾出家受戒,不受全真教规约束,所以并未立教,故师徒传授系统不详。 

什么是内丹中派的核心?

内丹中派是元朝道士李道纯所创立的,李道纯,道号莹蟾子,为白玉蟾再传弟子。其学以全真南宗为主,兼取北宗。在其所撰《中和集》中,论及性命之说和内丹要旨,主张三教合一,援儒入道,核心要诀为守中、中和,认为“中”乃乾坤之交所生成,故先天地而存在,在人身即为心性,也称“玄关”。认为性命不过是同一个事物的两种说法,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有,故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先持戒、定、慧而空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以臻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他还根据性命之理,对各种修炼方法作了抉要总结,先辟“傍门九品”,包括房中、服饵、采补、辟谷、吞霞服气、瞻星礼斗、定观杂思、闭息导引、搬精运气等,说其是下品,是邪道,中上之品也不过是只可祛病的外道。次分内丹为顿、渐二种,渐法又分三乘,下乘为安乐法,中乘为养命法,上乘为延生法;根机浅薄者,宜从修命入手,循序渐进;顿法为最上一乘,有根机者所宜修,只须一直了性,则自然了命。其法乙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静为丹基,无为为丹母,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窒欲惩忿为水火交,性情合一为金木并,洗心涤虑为沐浴,存诚定意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元混一为圣胎,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 

龙门律宗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

全真道自元代以来,北七真门下各自开派,形成七个支派,其中丘处机所开龙门派势力最强。该派传至明代,出现以戒律密传的“龙门律宗”。此宗以丘处机门人赵道坚为第一代律师,赵道坚又授张德纯,张德纯又授陈通微,陈通微大约在明初又授周玄朴。周玄朴后传于张静定、沈静圆,二人同被视为龙门律宗第五代律师,从此龙门律宗分作张、沈二支流衍。 
    张静定又传戒法于山东琅琊人赵真嵩,沈静圆传戒法于嘉兴石门人卫真定,赵真嵩和卫真定二人被视为第六代传人。 
    赵真嵩所传弟子王常月,为龙门律宗第七代律师,他在明末清初入主北京白云观,开始了对全真道的改革,使自明代以来沉寂已久的全真龙门派出现了中兴气象。 

             张三丰道派有哪些特点?

  张三丰道派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实的组织,而是由于张三丰在武当山的影响,他的弟子及弟子的弟子和崇尚张三丰的人所形成的一个把张三丰作祖师崇拜的团体。 
    张三丰约于明朝初年来到武当山,与丘玄清等弟子结庐而居,终日探讨道术,这时张三丰虽已超过百岁,但精力充沛,常为他的弟子表演或教导武当武术。后来,张三丰离开武当山,不知所终。明成祖闻其名,多次派人去全国各地深山名寺寻找,却都未找到,明成祖更以其为神奇,在其结庐处大修宫观,供奉张三丰。张三丰派的道士们,大都是武林高手,他们不羡世俗财色,主张隐居修道,强调三教合一,重视忠孝仁义,既注重内丹修炼,又注重武功拳法。 

万灵风水修复综合派, 许少锋  (QQ595578222)

万灵风水堂官方网httpwww.wlfengshui.com
分享 | |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