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现代与传统之争,建筑是物 易理是魂

中国建筑的现代与传统之争,建筑是物 易理是魂

 

中国老百姓什么事都讲求一个“顺其自然”。中国建筑文化上的这一传统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就说到贾宝玉不喜欢大观园中的稻象村,因为“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成的。远无临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因为它“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归根到底,是因为它有被古人所云“天然图画”之“天然”二字,远不及“有凤来仪”等处的建筑“有自然之理、自然之趣,”“虽种竹引泉,亦不伤穿凿。”这话虽出于宝玉之口,实则反映了文学大家曹雪芹对中国建筑的环境美学、建筑景观“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易学思维审美观。


 

    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种完全符合中国易理风水学理论的居住环境:“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房舍俨然...”。唐代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一诗中也描述了中国传统村落环境:“绿树村边和,青山郭外斜。” 古典小说《狄公案》中更是对中国易理风水学选址环境作出了具体评价:“宝观山势厚圆,位座高深,三峰壁立、四环云拱、内勾外锁、大合仙格。”

    在中国,自然经济的农业长期成为文明发展之本,古代先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实践、思考和感悟,孕育了人与自然和社会基本关系的认识体系,即“天人合一”世界观,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明。中国传统建筑的各个方面也植根于此。同时,在建筑易学思维中所观照的人与自然环境交互感应的很多事象,也未尝没有如中医之经络或气功一类的天才直觉或潜科学成分,以至于今天的科学也未必全能揭示其真缔。

    古代先哲,基于长期的“取象必类”,已注意到,“山川自然之情,造化之妙,非人力所能为”(《葬翼》)。并且,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及其内在运动规律称为“天道自然”。为寻求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天道自然”作天地之祖,为孕育之尊,顺之则亨,逆之则否”(《皇帝宅经》)。

    在中国古代文明及建筑活动中,必以“崇效天”(《易传》)为原则。故“工不曰人而曰天,务全其自然之势,”“因其自然之性”(《管史地理指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治》)成了贯穿于中国传统建筑活动中的基础精神和思维模式。

    同时,古代先哲也清醒地认识到,“天道自然”终究能为人所揭示并把握利用。“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大,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天地并列为三,非天地无以见生成,天地非人无以赞化育”,即自然的演化发展,也有“天道必赖于人成”(《管氏地理指蒙》)的一面。而人之参天地、赞化育,又必以同自然天道相协调与和合一致的行为准则来规范人伦道德原则,亦即“人道”,形成秩序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类以其社会性的整体存在,取得主动。在特定意义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正因上述思想,中国建筑视“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皇帝宅经》)。

    我国著名当代建筑学梁思成将这一思想延续下来,他概括说:“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个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那么,中国建筑所讲求的“天人合一”究竟是什么呢 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三点:

    (1)天人皆物。天与人都是物,形态相殊,本质则一,“物物皆太极。”

    (2)人效法天。《周易大传》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天变,人亦效法天而变,以顺应自然,并通过模拟自然来改造自然。

    (3)天人调谐。要求在采取“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等手段时,不要破坏自然,而要尽量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求得“生态平衡”。

    “中国的‘现代建筑’是随着西方帝 国主 义列 强的侵 略和掠夺来到中国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建筑师和中国社会越来越主动地引进、吸引世界现代建筑的成果,如同外国的先进技术和产品一样,诸如点灯、电影、汽车、飞机......,加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步伐。但是,建筑不仍包含现代技术,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思维理念。这就不难理解西方旅游者到中国来主要去文化古城和自然山川景点的缘由——人家要看的是你的文化博大精深。实质上,中国建筑的“现代”与“传统”之争,是“全盘西化”与“民族特色”之争。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历史上这种矛盾有时会上升为政 治冲 突的原因。

    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往往用西方思维支解其零部件,专注于有很多柱、梁、台阶、重檐,专注于门前有影壁、石狮、华表,室内有屏风......。那么,中国传统建筑这些部件设置背后的深刻内涵呢 只研究“内外躯壳”,而丢掉了“思维和魂”。由此出现了一些穿着旧衣服的现代建筑。建筑物不是一种简单的“住人的机器”,建筑规划也绝不是一种单纯的空间组合或形体罗织。建筑及其规划,是有构思意韵的,是有思想感情的,是有灵魂的。不能“见衣不见人”、“见人不见魂”地囿于躯壳研究。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建筑师永远是西方建筑师的学生的原因。总是学人家的东西,中国城市在几十年之后,岂不成了世界万国建筑博览会!中国的建筑文化在哪里?

    西方各国的不同时期,均能涌现一批标志着自己民族特色的建筑大师。诸如生态建筑大师、有机建筑大师、“野兽派”“银色派”等等大师,中国为什么不能直呼易理建筑、风水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