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智慧: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鲁洪生)

周易的智慧: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鲁洪生)


 


[导读]《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奇书,充满神秘色彩,《周易》六十四句卦辞、三百八十六句爻辞,总共四百五十句,居然被认为是“《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鲁洪生简历,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理事,致力于《诗经》、儒学、道学及古代文化的教学研究。鲁洪生主撰或参撰、参译出版《先秦大文学史》、《历代赋辞典》、《二十世纪大博览》等著作十余种。


本文摘自:《周易的智慧》 作者:鲁洪生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第一讲《周易》是怎样一部书?
 

一、历史上对《周易》的理解与评价
 

要正确理解、评价《周易》,首先要了解三个问题。

其一,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对《周易》的理解与评价,了解对《周易》不同理解与评价产生的原因,思考分析可以有的放矢,同时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其二,要了解中国古代解释学的特征:不是求真求实的学术研究,而是为我所用的工具,多用于政治,实用特征明显。原本解释学的目的在理解作者本意,不管作者对与错,首先应该尊重作者。而中国古代解释学的重心不在作者,而在读者,比较接近现在的读者接受理论;解释目的不是读解作者本意,而是为我所用,更有甚者还要将为我所用的感发说成是作者本意,这又不同于现在的读者接受理论。儒、道两家都推崇《周易》,都通过解释《周易》发挥各自的义理。从此现象中,一则可以看到《周易》的价值与影响,另一则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解释学的特征。

其三,要阅读文本,读懂《周易》。很多评价者的评价过于片面极端,要么说《周易》中所说的天象都是自然天象,没有神学色彩;要么说《周易》是伪科学,显然是没有真正读懂《周易》。

《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奇书,充满神秘色彩,《周易》六十四句卦辞、三百八十六句爻辞,总共四百五十句,居然被认为是“《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经部易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不同目的的解读者可以“仁者见之谓仁,智者见之谓智。”(《周易·系辞》)对它的理解与评价存在巨大的分歧。

对《周易》的不同理解,先后出现的影响比较大的说法有:

1.认为《周易》是算卦书,认为“周”,是指周朝。“易”,是指简易。《周易》是周朝简易的算卦书。

2.认为《周易》是政治讽谏书。

3.认为《周易》是揭示万事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著作。“周”,是普遍的意思。“易”,指变化。《周易》是讲普遍变化的书。“易”,“日月之谓易”(东汉魏伯阳《参同契》),认为“易”字是上日下月之变形;或者认为“易”字是蜥蜴的“蜴”,蜥蜴随环境而变色。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普周,无所不备。”《周易》主要思想是说天地之间、日月系统以及人生与事物变易的法则。

4.认为《周易》是历史著作。

5.认为《周易》是科学著作。

6.认为《周易》是探索宇宙奥秘、人生奥秘的著作。

对《周易》评价的差异更大。由于评价的角度、标准不同,结论自然不同。

有些学者认为《周易》讲封建迷信,是伪 科学;有些学者则认为“太极是科学的灯塔”。

那么,《周易》到底是怎样一部书,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它,评价它呢?

五 4以来,在理论上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分为三种:

国粹派全面肯定、全面继承。

西化派全面否定。

毛 泽 东则主张“吸取其民主性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糟粕”。

而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甚了了,结果是该继承发扬的,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发扬;该摒弃的,反而有些恶性膨胀。

说到这里,我再针对理解与评价提示几点,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

其一,理解与评价是有区别的,是有先后逻辑关系的。

理解应该尊重作者的本意,应该尽量摒弃、超越读者的前理解,尽量去接近作者原本要表达的意思;评价是建立在尽可能接近作者本意的基础之上,而不能是随意的感发。评价应该建立在了解、理解的基础上,让我们先了解它、理解它,再评价它。没有读过,没有认真读过,没有认真研究过最好不要草率褒贬。

其二,关于评价的角度和标准。

评价允许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标准。

首先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它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它的时代意义,要看它在发生的当时说出了哪些当时人没有说出的话,要看它在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当然也可以古为今用,分析评价它的现代价值。

其三,评价要公正、客观、全面。

批评者多批评其算卦的性质,肯定者多肯定其哲学的内容。似乎都有道理,但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片面与偏激。

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标准评价社会科学。相对说来,自然科学要单纯一些,社会科学要复杂得多,几千年前的文化现象就更要复杂,其中很多现象很难用科学或伪科学、唯心或唯物、正确或错误等简单明确的概念做全面的判断。它们就像《周易》中的阴阳鱼一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科学与伪科学、唯心与唯物、正确与荒谬杂糅一体,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盲人摸象、武断片面。

二、从《周易》产生的时代背景、文本内容看其性质


结合《周易》产生的时代背景、文本内容,我们依次评说前面提到的六种说法。
 

1.从《周易》产生的时代背景、文本内容看,《易经》本来的确是一部用来算卦的占筮书

先从《周易》产生的时代背景看。

从《周易》产生时代的思想意识看,“天命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动摇,但仍旧是那个时代的权威观念,人们相信上帝的存在,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周易》时代所说的上帝与西方的上帝相比,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都认为天是有道德、有意志、有能力的,可以明察秋毫,劝善惩恶的。而《周易》所讲的则是与天沟通,请天预测未来,帮助人作出决策。

从《周易》产生的时代背景推断《周易》书名的含义,再从“周易”的含义推断《周易》的性质。古人可从不同角度给书命名,同一汉字又可能有多种义项,于是对“周易”两字有多种解释。

推断“周易”二字的意义,首先应确定它产生的年代,不同时代对《周易》的认识不同,“周易”二字的含义自然不同。“周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72),在相传孔子所作《易传》之前就已出现,而那时人们还没关注普遍哲理。其次应注意“周易”的语境,即“周”、“易”二字的组合关系以及与内容的关系、古人命名的关注点,因为汉字多意,在不同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我认为“周”是指周代,“易”是变易。“周易”即周代通过变易预测未来的算卦书。理由是:

先说核心概念“易”字的本义:

最初,凡是与占卜有关的活动、官职、著作皆可称为“易”,如《礼记·祭义》记载:

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地。

这里的“建阴阳天地之情”,是指从事占卜天意的活动;“立以为易”,是建立从事占卜活动的官职;“易抱龟南面”,此“易”是指担任“易”官职、从事占卜活动的人。

《周礼·春官》记载:“太卜主三兆、三易、三梦之占。”“三易”即三种算卦书,就是指《连山》《归藏》《周易》,这里的“易”指的是著作,《连山》《归藏》《周易》同称“三易”,《连山》《归藏》是算卦书,《周易》也当是算卦书。

早期文献有时还直接将“易”用作“卜”,如《史记·大宛传》:“天子发书易。”汉武帝《轮台诏》:“易之,卦得《大过》。”皆以“易”为占卜。

《周易》采用的是草筮法,与当时流行的骨卜、梦占、星占相比,草筮法一点儿都不简易,故不可能因“简易”而得名。


有人说“易”,指的是内容简易,“一阴一阳谓之道”,《周易》归根到底就是讲阴阳平衡,阴阳和谐,从这点说,《周易》的内容的确简易。但这是相传孔子所作的《易传》的理解归纳,在孔子《易传》之前已称《易》,故《周易》不会因后出之义而得名。而且,方法或内容的简易与烦琐并不是当时人所关注的重心,故《周易》也不会因不被注重的意义而得名。


宽泛说,“易”是占卜算卦书的统称;具体说,“变易”是草筮法以及《周易》卦爻辞内容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推断吉凶的最主要的依据,因此以其特征以及主要推断依据命名的可能性偏大。

再说“周”字的本义:

《周易》最初单称“易”,“易”与卜筮活动相关,“普遍变化”的哲学解释当是《易传》对《周易》的发挥,并非《周易》得名的本义。

“周”并非不可拆分的核心概念,“周”为“周代”的可能性偏大。

从同类性质的著作推断,起初有几种不同的本子,根据《周礼》记载,夏、商、周三代都有《易》。流传至今的只有周代的《易》,叫《周易》。《周易》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故称为《易经》,并且冠居群经之首。

从《周易》的文本内容看,就更清楚了,《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大多有一个吉凶的占断,算卦预测未来吉凶的特征十分明显。

故宽泛地说,周代的算卦书叫做《易》;具体说,《周易》是周代通过变易规律推测吉凶的算卦书。

这是贬低批判《周易》,说《周易》是伪科学的主要原因。在今天看来,算卦的《周易》确实存在伪科学的成分,比如《周易》相信上帝的存在,认为上帝明察秋毫,公正公平,劝善惩恶,能够预测人事未来的吉凶;《周易》推演的结果是不确定的,而科学的推演,无论计算多少次,结果都是确定的。问题在于“伪科学”中是否可以包含积极的内容。不能以偏概全,不能给孩子洗完澡,倒洗澡水时,连孩子一起倒掉。

也有推崇《周易》的学者认为,说《周易》是算卦书是千古奇冤。其实,产生在几千年前的《周易》存在一些伪科学的成分是可以理解的。研究《周易》则要讲究实事求是,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感情用事。更何况古今对算卦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现在人认为算卦是迷信,而《周易》时代认为算卦是只有少数人掌握的大智慧。

2.从《周易》产生的时代背景、文本内容看,《周易》也是政 治讽谏书

《周易》既是算卦书,又是政治讽谏书,矛盾吗?不矛盾。为什么?因为算卦、讽谏之间并不是矛盾关系,不是按照一个标准划分的逻辑分类;再者,同一行为可以有多种目的,就像我讲《周易》,既可以说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可以说是为了满足学校科研考核的工作需要。《周易》通过算卦的形式,进行政治讽谏,这在宗法等级制、人治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种不得已的智慧。

借助宗教神学进行精神教化,引人向善,约束君权。《周易》以天道为人道的道德依据,推导出适合宗法等级社会政治需要的人道来,最终目的是在讲安身立命之学;《易传》借助天的权威,宣扬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故《周易·观·彖》说:

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这话精辟深刻!我们要反复咀嚼其中四个要点:

第一,“圣人”,这是“法先王”观念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人认为在自然,天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在人世,先王、圣人是天的代言人,凡是先王、圣人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凡是先王、圣人做的,一切也都是正确的。所以在中国古代,包括《周易》在内的重要文化现象的创作权都归之于圣人,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可信度。

第二,“神道”就是天道,就是天运行的规律,因为天道是看不到,摸不着,神秘的,故曰神道。“以神道”,就是用神道。

用神道的目的是“设教”,设置教化。在天借助神道;在人世借助先王、民心、公德;在个体借助德行约束君王的权利。这就是今天所说的笼子理论,把权利放到笼子里。《周易》的作者已经充分认识到没有约束的权利是制造腐败的温床。

第三,“讽谏”就是像风一样谏说。《毛诗序》解释风雅颂的“风”时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这话有助于对《周易》政治讽谏方法和目的的理解。

第四,“而天下服矣”是效果,这“天下”当中是包括天子的。《周易》最初主要是“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那么又可以说,这“天下”主要指的是掌权的“君子”。

《周易》既是宗教信仰的产物,也是政治教化的工具。《周易·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天道亏盈而益谦”,故“人道恶盈而好谦”;天道是有诚信的,人也要以诚信为本;大地之德是“直方大”,大人之德也是正直、端方、宏大。

儒家学者对《周易》的道德感悟与解说并不是凭空的。《周易》古经是用占卜的形式,由天道推论人道,儒家学者只是“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在由天道推论人道的论证方法与目的上是一致的,同样是先“格物致知”,了解天道;再由天道推论人道,“诚意、正心、修身”,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然后再由道德修养转化为道德实践,“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实践落实到具体的政治管理中,我们称之为德治观念。

《周易》不但在有关祭祀的卦爻辞中凸显了“德”性价值,在其他卦爻辞中也大量涉及主体修养、道德意识等问题。可以说,在《周易》中,靠反省自我,加强品德修养而转化祸福的观念是十分强烈的。《周易》每一卦阐述不同的情境,我们把每一卦阐述的主题叫卦德,比如《干》卦说为君自强之道、《坤》卦说为臣顺承之道,等等。

有些卦则与人的心理行为有关,其中既有主体修养的因素,又有心理承受能力等问题,其中还涉及到身心关系等问题,但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主体因素起主要作用则是可以肯定的。《周易》中绝大多数卦都是讲主体实践的,而所有的卦都与主体实践有关。《周易》认为,主体的参与和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不管这种作用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其进一步发展,必然摆脱占筮形式,直接由实践来说明一切。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实践的意义被空前地提高了,它不仅仅是决定吉凶祸福的条件,而且是实现生命价值的根本途径。

现在有的人一提《周易》,就说是迷信。其实如果把这一部书放在它产生的时代背景中考察,你就会发现《周易》的道德观、德治观在中国思想史上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飞跃了。因为在《周易》产生之前,天命观具有绝对权威。一切“惟天为尊”,上天决定一切。《周易》古经当中已经凸显人的道德因素对事物吉凶结果的决定性作用。到了孔子的时代,道德的作用进一步得到重视,儒家更加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决定因素,认为“君子德行焉求福”。我们现在读《周易》,也同样更多是把它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著作来读解。

3.从《周易》产生的时代背景、文本内容看,《周易》是象数中包含着哲学义理

《周易》最初是不是一部讲普遍变化的哲学著作?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两个问题。

其一,从体例上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周易》古经上下篇,六十四卦的卦辞,三百八十六爻的爻辞;另一部分是《周易大传》十篇,也叫“十翼”,简称《易传》。

《易传》因相传为孔子所作而日益受到推崇,以至上升到“经”的高度,造成经传不分,卦辞、彖辞不分。西汉学者孟喜把“十翼”也统称为经文。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易经》十二篇。”师古注:“上下经及十翼。”后《易传》也成为科举明经科考试的内容,与经文平起并作,甚至可以说《易传》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逐渐超越经文的影响。

有学者说,《易经》是专指经文,《周易》则兼指经传,《易传》则专指“十翼”。其实,“周易”之名较“易经”更早出现,还没有《易传》时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周易”、“易经”二名在实际使用中并没有明显区别。故后人所说《周易》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周易》单指《周易》古经,广义《周易》则包含《周易大传》。

其二,儒家解释《周易》的目的。《周易》出现时尚无儒家、道家,而后来的儒、道两家却可同释《周易》,都借解释《周易》发挥各自的义理,且都认为自己的解释才是《周易》本义。

《经》《传》有些是相合的,有些则不合。如《谦》卦,地山谦,主要谈谦虚的重要性,但大《象》却感悟出分配制度:“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如《萃》卦,泽地萃,“萃”本义为“萃聚”,但大《象》却从中感悟出“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认为泽水高于地面,泛滥成灾,故君子要修治兵器,戒备社会出现动乱。感悟的方向完全反了,《经》《传》对同一天象的感悟已相去甚远。

《周易》经、传两部分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周易》古经以象数为主,象数之中包含着义理;而《易传》以义理为主,义理建立在象数之学的基础上。

我们还要了解《易传》解释《周易》古经,在解释过程中带有明显的借题发挥的主体接受的特征,《周易》古经本是算卦书,而《易传》是从哲学的角度进行阐释,已将《周易》变为哲学书和道德伦理书,因此对《周易》的理解与评价不能一概而论,要将《周易》古经与《易传》分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说《周易》是讲普遍哲学的著作实是侧重对《易传》的评价。

《周易》经文在运用算卦的形式进行政治讽谏,在政治讽谏中包含着哲学义理。从形式上说,《周易》是一部算卦书;从论证方法上说,是推天道明人事。从内容、目的的角度说,是借助天帝的神威提出了“笼子”理论约束君王的权力,这笼子外面立着五根木栏杆:天帝、祖先、民心、公德、德行。在消极的形式中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大智慧。

4.对后三种说法的分析

其一,不能将《周易》的客观价值与作者的主观目的混淆。

客观地说,《周易》确实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周易》不仅在卦爻辞中记述了许多历史事件,而且它本身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周易》也确实反映了许多当时人们的科学活动与认识,但客观价值与作者写作目的并不是一回事,周文王写《周易》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记述历史和科学。

其二,要区分方法和目的的区别。

从推论方式说,《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在“推天道”的过程中,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探索宇宙”奥秘的求真成分,但那仅仅是过程,是方法,是工具,是论据,而不是目的。“推天道”的目的是“明人事”,引人向善。比如清华大学校训就出自《周易》干、坤二卦。“天行健”是论据,论证为君者要向天学习,也要“自强不息”;“地势坤”是论据,论证为臣者要向大地学习,也要“厚德载物”。

准确说法应该为:《周易》通过探索宇宙奥秘,推导论证人生奥秘。

简单总结,《周易》是运用算卦的方式进行政治讽谏,讽谏中包含着人生哲学义理;推论方式是“推天道以明人事”,目的是引人向善,提升智慧。

而“天道”与“人事”之间并无逻辑的关联,《周易》占筮推演的结果是不确定的,是不能反复验证的;而科学的推演,无论是科学实验、数学计算,还是逻辑推理,无论推演计算多少次,结果都是确定的。尤其是为了适应宗法等级社会的政治需要,周代统治者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社会地位的尊卑贵贱,将人们化分为不同的等级。为了证明划分等级的合理性,在天道中寻找理论依据,《易传·系辞上》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以天尊地卑来类推君臣、夫妻之间的尊卑贵贱的必要性,将天地的物理属性作为社会等级制度的理论根据更是荒唐至极,贻害至今。说《周易》的推论方式是伪科学,也是有原因的。

问题在于“伪 科学”的性质和推论方式中蕴含着积极的内容。

《周易》由天道推论人道,弘扬了中和哲学,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深刻揭示了阴阳中和之道是天地人万物发展的根本之道,生生日新、与时变通的时中精神是最高的生存智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和原则是根本的民族精神,“保合太和”是中和之道的最高理想。

《周易》内容的丰富复杂,其中有阳也有阴,有精华也有糟粕,有科学也有伪科学,某个单纯的概念无法评价《周易》的全部内容。

《周易》最初来自古人的占筮记录,可以说是一部占辞汇编。但是它编写成书以后,虽然保留了占筮的主要功能,但更体现了编纂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经验。经过后人的进一步发挥,形成了《周易》的哲学体系,其影响难以估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儒、道、墨、法、兵、名、阴阳等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渊源,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