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崇龄:中华易学文化教育在当代台湾开展的路径

 

 
 

  台湾岛原居住着多元族群,随着外省族群的陆续移入,彼此语言、生活习惯相异,使归属感的问题更加严峻。因此,台湾当 局适切地推展“国语”普及教育,以消弭族群间的疏离。教授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使各族群能对中华文化有归属感。

  1960年起,孔孟思想不能再满足于台湾学界,因而寻求中华文化的根源《易经》以辅之。各大学开始讲授《易经》。至1975年陈 立 夫开始关注社会成人教育,特别整合民间讲易者共同发起成立“日新易经讲座”,为期一年,共有200余位学友,多数是为在中华文化中寻求归属感而学习。1976年改组“日新易经讲座”,成立“中华易经讲座”,设于台湾大学法学院,历经3年,学友共1510人。1979年6月,经陈 立 夫、台湾辅仁大学罗光校长共同发起成立“中华易经学会”,以迄于今。

  为免于数术命学讲座流于异瑞,特于1985年成立大专学院易数社团,推广数术命学,以“数术学术化”为标杆。除教授各种操作技巧之外,并且侧重在理论的根源,以及形而上的哲学思想的教授。强调数术命学的有限性,以及吉凶应转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高层次概念,使得“60后”的高校生在其后的生涯中,能以另一种方式来思考问题,而不为迷信所苦。

  时至2000年,台北市成立老人大学,避免长者与社会疏离,期盼能透过学习来解构其心结。故提出“易经生活化”,将传统古典《易经》以现代的语辞,针对共同的问题,予以适切的开导,使长者得到关怀,从而修正原有失落的价值,重新去学习关怀别人。从被关怀者进而成为关怀者,重新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成为一名积极的长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邵崇龄 国际易学大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