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武汉开幕 台湾学者倡易经生活化
中国易学大会会长邵宗龄。(中评社 黄蔚摄)
台湾传统基金会董事长黄石城在论坛上做主题发言。(中评社 黄蔚摄)
欧洲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朱高正。(中评社 黄蔚摄)
中评社武汉12月18日电(记者 黄蔚)由武汉大学台研所举办的“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论坛”今晨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正式开幕。在第二轮主题发言环节,各讲者就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等议题从多个角度做了不同的阐述。
发言环节伊始,中国易学大会会长邵宗龄向与会者介绍到,在台湾光 复之前的四五百年,台湾分别经历了荷兰统 治、郑成功父子之经略、满清的治理和日本的割据,这使得岛内族群之间产生认同感的问题。而台湾 当 局在1949年之后开始推展国语,以消弭族群之间的疏离感。但1960年之后,孔孟思想不能再满足学界,因此人们开始寻求中华文化的根源:《易经》。
邵宗龄说,“在当下社会,‘易经生活化’能够针对多数人共同的问题给予开导,并不断鼓励修正原有的只在乎自我失落的价值观”,对当下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台湾传统基金会董事长黄石城则表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道统。具体而言,黄石城介绍到,“中华文化主张天人合一、有宗教之实无宗教之名、强调王与霸之分别、重视人格尊严、崇尚伦理道德、采用中庸之道并提倡大同”。他说,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延续数千年,有最富有人性的伦理道德,也是祖先所遗留下来的典范,更是国内外华人的光荣。
因此,黄石城总结到,“欲挽救人类,应唤醒人性,宏扬中华文化,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提升国民的品格,始能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荣耀和永续,拯救人类面临的危机”。
而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王基伦则从传统文化教育的角度切入,做了一番精彩的阐述。他说。台湾大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对传统文化有较好认知,原因有三:其一民间信仰在台湾各地非常普及,其二“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课程有极大帮助,其三,学生熟读经典文本的范文。
但是,王基伦转而论述到,虽然这些经历使台湾学生温和善良、有人情味、懂得礼让守法、深谙传统文化知识,但也使他们缺乏国际视野。
鉴于此,王基论表示,希望大陆政府高层重视文化教育、出版古籍、让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文艺理论研究的能力、并着手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和国际视野。
除此之外,欧洲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朱高正也做了主题发言,他表示,我们应该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国的复兴。他首先向与会者介绍了自己的经历:“我从高二读《易经》,但我真正读懂《易经》是在德国德语版的时候,这就说明当代中国人与中华的传统文化处于割裂状态,”他接着说,“我看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来实现现代化,如果我们老祖宗真正窝囊得需要被推翻,那么我们其实也没得救”。
朱高正说,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全世界各地都是被摆在前茅的。他举例到:莱布尼茨就最推崇康熙,伍尔夫也推崇中国文化。此外,“日本非但不糟 蹋中华传统文化反而用得很好,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时候如果不懂《易经》是不能入阁的”。他表示,中国马上就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世界第一文化大国呢?他认为,如果不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不可能实现中国梦。
而来自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姜海龙的讲演切入点则更加具体,他主要介绍了无锡国专(注:无锡国专是民国期间一所以“国学”为专科的私立学校)的现代启示。
姜海龙认为,无锡国专之所以能办好有一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因为学校有好校长,是以人物为中心而不是以课程为中心,二是因为学校接地气,学术传统和文化环境得天独厚。此外,姜海龙还介绍到,无锡国专非常有特色:学校人少,精中选精还延续了传统书院特色,精读国学,并拥有很高的灵活性,对现代大学制度不排斥。
姜海龙认为,以上经验可为当下国学教育普及的困境提供启示。
在第二组主题发言环节,各嘉宾讲演切入各有不同,内容非常丰富,而今日下午,论坛还将进行小组讨论环节,以期思想碰撞。
此次论坛由武汉大学台研所主办、旨在用文化交流强化两岸的相互认同、拉近及弥合台湾前 领 导人去中国化所造成裂 痕。
在今日的“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中,两岸3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国学、教育及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等内容,并希望通过对两岸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的探讨走出解决台湾 问 题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