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发展始终与易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人们常说“医易同源”,或曰“医源于易”。我们说,医易不但同源,而且同流,请大家翻开中医医学史看看,中药学的每个重要发展时期的中医名家明著,无不是伴随着易学而诞生的。
中医典籍《内经》、《伤寒论》都有河图洛书及八卦。隋唐之际,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阐发太易生万物的思想,用十二消息卦阐述医理。孙思邈对医者更是明确提出“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大医”(《千金要方·大医习业》)。王冰则用易学方法注释《素问》,更是人人皆知的事。
金元四大家,刘河间、张子和的离火论,李东垣的太极坤土论,朱丹溪的相火论,都以易学理论阐发自己的医学思想,从而发展了中医理论。
到了明代,出生了一位接触的大医学家张景岳,他作《医易义》一文,全面深入地阐发了医易相同的特点。认为“《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强调“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兼而有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运一寻之木,转万斛之舟,拨一寸之机,发千均之弩。”张氏不但用医易之理阐发生理病理,还论述临床施治及组方用药,甚至于养生。
清代著名的温病大家叶天士运用易理,制泻南火补北水、滋阴潜阴诸法。吴鞠通则用易理解释病机,制订“调济水火”、“协力阴阳”、“运坤阴”、“承乾健”、“镇震母”等治法。其他如章楠作《医门棒喝·论易理》、邵同珍作《医易一理》、唐宗海作《医易通说》等等,无不是用易理发展了中医科学。
至于历代的命门学说,更是在医易、水火理论滋养下成长壮大的,就不一一细说了。
那么到了21世纪,易学还能不能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呢?还能不能与易学相结合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一定能。下来就是我们的研究成果。
《内经》说“少阴之上,相火主之”,标本皆阳,是为纯阳,配应乾卦。又说“太阴之上,湿气主之”,“标本皆阴,是为纯阴,配应坤卦。乾坤合之谓太极,分之谓两仪。其余太阳(配心)、阳明(配肺)、少阴(配肾)、厥阴(配肝)为四象。从而建立了《中医外感三部六经说》系统,有专家在审读此书时说,此说是对《伤寒论》理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根据成无己用五运六气注解《伤寒论》的思维方法去研究《伤寒论》,写成《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大观》一书,将三部六经说提高到五运六气学说的高度,建立了根据人出生时间的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再进一步研究,将三部六经说从外感扩大到内伤,建立了《中医太极医学》体系,至此使中医太极三部六经说成为一个的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既可用于外感病,也可用于内伤病。辩证突出水火,即寒热两纲,其余表里、阴阳、虚实六纲从之。治疗从燥湿下手。用之临床,简捷而效如桴鼓相应。由此看,易学是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发展,还是阻碍了中医理论的发展,不是很清楚了吗?现在的中医没有几个人学习易学了,中医现状堪忧啊!
万灵风水修复综合派. 万灵风水堂{许少锋QQ59557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