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是古代的星象系统

作家阿城的文化随笔《河图洛书:文明的造型探源》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昨晚,阿城在上海展览中心会议中心做了专题讲演“什么是河图洛书”。


 阿城认为,出土于1987年的这块玉板上刻的八角形是北极星的一种异形。

  作家阿城的文化随笔《河图洛书:文明的造型探源》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昨晚,阿城在上海展览中心会议中心做了专题讲演“什么是河图洛书”。这是阿城首次在上海做个人专题讲演。相对书展白天不少因纳凉或凑热闹来听讲座的人,昨晚会议中心里坐满的观众确实是冲着阿城来的,全场灯光暗下之后,讲演便在肃静中进行,难得在热闹的书展中带来了一抹清静。因为阿城讲话太过小声的关系,台下有观众提出了意见,阿城有点不好意思。讲演当中,一直在古代抽象图案中穿梭的阿城,不时穿插着讲些英文字母,也惹来不少欢愉的笑声。

 

河图就是太极图
 

  在《河图洛书:文明的造型探源》中,阿城试图用图像和造型学的方法展现中华文明之源。阿城说,河图、洛书在古代一直是祥瑞的象征,但在阿城小时候的印象里,河图洛书在大人口中是一种封建迷信,一种完全抽象的存在。

  宋代,学者朱熹决定将河图洛书探个究竟。他让亦师亦友的弟子蔡季通顺长江三峡入蜀,帮自己找河图、洛书,而通晓图册的蔡季通竟真的帮他找到了。朱熹后来在《周易本义》里便照此图画出了河图、洛书的样式,图中有黑白两种圈点,很像围棋的黑子白子,它们按照某些方位的规定,以奇数和偶数分别组合。只是朱熹直到死,也不知道蔡季通背着自己还秘藏了一张图。蔡季通当时在四川搞到了三张图,却只给了朱熹两张。而第三张到底是什么图,当时没人知道。

  直到元末明初,有个名为赵㧑谦的人在《六书本义》中揭露了一幅名为“天地自然河图”的图画,说此图便是蔡季通从蜀地一位隐者陈伯敷那里得到的,图有“太极含阴阳,阴阳含八卦之妙”。这个图形,正是我们今日常见的“太极阴阳符”。“后来被精致化的太极阴阳图,只是一条盘旋的龙蛇,它的底色是黑红,后来才形成相对的两条龙蛇,一黑,一白,形成一阴一阳的意思。再后来,到明清的时候,才规范为我们现在熟悉的太极阴阳图。”

  阿城在现场拿出了一张包括银河、北极星、东方苍龙在内的星象图,与蔡季通所藏的图来对比说,“‘河出图’说的并不是众人以为的黄河,而是银河,是一种星象学,而这也影响到我们一直以来的造型系统。河图就是太极图。”

  这种两条龙蛇扭结在一起的圆形图案,在现今四川彝族的服饰中仍有不少相似的出处,在云南苗族、壮族服饰中也普遍存在。“这些衣服便是河图的活化石。河图表达的是整个天象围着北极星不停运转,是一种北极星崇拜的概念,其后渐渐转化为一种复杂的意识形态系统。”阿城笑说。

 

洛书上的八角形是北极星

  讲完河图,阿城又开始讲洛书。1987年,安徽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有一处距今52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被发掘,其中,一具玉龟夹着的玉板震惊了学界。这似乎也印证此前有关“洛书”的传说——洛书是龟自洛水中驮出来的。

  这块玉板上沿刻有9个小孔,下沿有4个小孔,左右两个边沿各有5个小孔,当中是一个八角形的星状图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冯时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一书中,也力证玉板上的内容,便是洛书。

  有不少学者曾认为玉板上的八角形,是太阳崇拜的符形。阿城却不这样看。中国文化中有没有太阳崇拜这回事?“我认为从新时代一直到先秦再到汉代,是没有的。神话传说里后羿射日的故事你们应该知道,射它九个下来,留下一个刚好。”这里传递一个“不崇日”的讯息。直到佛教在东汉时期传进中土,古人才开始有明确的太阳崇拜情结。

  不崇日那崇什么呢?阿城说,是崇拜北极星,所谓“太一”。“北极星在古人看来是不动的,漫天星斗,所有星宿都围着它动。”而玉板中的八角星,同河图中的龙蛇图案一样,也是北极星的一种异形。阿城1960年代在云南插队时,也曾在苗族等少数民族闪闪烁烁的服饰上见过这种八角形,“西南少数民族以服饰活化石的形式,将洛书保留了下来。苗族服饰图案直接传承自新石器时代,是罕见的上古文明活化石。”

  “河图、洛书一点都不复杂,就是远古时代人们按照星象排布出来的时间、方向和季节辨别系统,掌握此图,便有了掌握权力的合法性依托。中国远古文明就是以北极星为中心。”阿城说。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造型是小型的星象系统模拟,制造和崇拜这个系统,是表达权力的合法性。 早报记者 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