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周易》中的企业管理思想(谭小芳)




  企业管理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它应该是民族文化在企业行为中的表现。忽视民族文化、片面模仿西方管理的必然结果就是:邯郸学步,不仅学不好西方的管理科学,最后连自家的珍宝也会丢失,给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易学思想当可为中国化的企业管理提供崇高的价值理念和指导。
  
  至今《周易》对于国人来说仍然是个有着"无限"争议的课题,而这套学问却又历经千百年并义无返顾地在各种疑问中传承,这本身就是个大问题,《周易》为什么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卦是用来干什么用的?是用来说事的?还是用来测事的?
  
  中国历来分为两个学派,一个是义理派,探究《周易》中所含之哲理;一个是象数派,起卦断卦预测事物发展的轨迹;双方孰对孰错不必争论,但孰先孰后却要分辨清楚。《周易》首先是用来预测的,不是用来讲"理"的,"测"中含"理","测"在"理"先,无"测"无"理","测"是《周易》的应用功能,也是《周易》之所以传承千年的牢固根基。
  
  总的来说,《易经》原理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中国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和人生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易道的核心就是把对世界的认知和自身的价值,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密切结合的一种决策管理模式,包含着许多具体的经营策略,涉及了领导、计划、预测、决策、组织、平衡、沟通、变通、控制、用人原则等诸多现代管理学中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学者们用《周易》来解析企业管理,以义理的思路来分析企业的环境、人性及矛盾的冲突,用《周易》来解决我们企业管理中更现实、更客观、也更迫切急需的"是"与"否"的问题,如:投资决策问题、人事甄选问题、企业家的人身风险问题等等……比如,顾雏军出事前是否真的明白了《周易》的作用暂且不论,但他还是发出了感慨:"应该买本《易经》好好研究,究竟为何流年不利?"如果他明白得早一年将不会是现在的处境和结局。
  
  中国式的管理智慧当然也蕴涵在其中。例如,成长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有时甚至会遇到不可预知的发展陷阱,一个决策错误就可能出现辛辛苦苦七、八年,一夜回到创业前的悲剧。西方管理智慧和方法是应对必然性的智慧和方法,但是在应对成长企业的机缘变化和偶发事件方面,西方管理智慧和方法则显得有些匮乏。
  
  “周易”——东方管理智慧和方法恰恰可以弥补西方管理智慧和方法的缺憾,为成长企业发展的机遇和不可确定性提供智慧启迪和操作方案。周易管理智慧和方法是应对偶然性的智慧和方法,它和西方管理智慧同样是对“管理之道”的体认。
  
  周易管理智慧在“道”的层面可以给管理者一双“法眼”,使管理者可以“走一步看两步”,未雨绸缪;周易管理智慧在操作层面可以为成长企业的“立项”把脉,为成长企业的老板职业生涯作诊断;为企业家提出组建生死团队的最佳方案。并为成长企业所处的环境提供咨询和建议,等等。
  
  这个社会,到处都是人才,但到处都又缺乏企业需要的人才,怎么说,就是各类专业、各类技术、各类人都有;但是能够德才兼备,摆正自己的定位、摆正自己的心态来工作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当我们接受一份工作时,就相当于站在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上,也就意味着承担了一项责任。换句话说,你必须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负责。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承担责任的工作,也没有不需要完成任务的岗位。事实上,我们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因为舞台是你自己的舞台,工作也是你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是老板的配角,那就太悲哀了。再看看我们这个时代的成功人士,他们无不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工作态度一丝不苟,永远富有激情。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取得今天耀眼的成就。
  
  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世界顶尖人物的成功历程,就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的工作心态有着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对工作认真负责,百分百地投入,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投机取巧,也从来不会耍小聪明。因为他们始终把自己当做舞台上的主角,他们一心一意想的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最终他们成功了,成为最耀眼的舞台明星!
  
  总的来说,《易经》原理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中国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和人生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易道的核心就是把对世界的认知和自身的价值,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密切结合的一种决策管理模式,包含着许多具体的经营策略,涉及了领导、计划、预测、决策、组织、平衡、沟通、变通、控制、用人原则等诸多现代管理学中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学者们用《周易》来解析企业管理,以义理的思路来分析企业的环境、人性及矛盾的冲突,用《周易》来解决我们企业管理中更现实、更客观、也更迫切急需的"是"与"否"的问题,如:投资决策问题、人事甄选问题、企业家的人身风险问题等等……比如,顾雏军出事前是否真的明白了《周易》的作用暂且不论,但他还是发出了感慨:"应该买本《易经》好好研究,究竟为何流年不利?"如果他明白得早一年将不会是现在的处境和结局。
  
  如果企业家善于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自己的工作,经常性地进行管理咨询风险控制,2/3的破产是可以避免的,列举了各式各样的成功经验与打败教训,摆事实,讲道理,真人真事,既有生动事实,又有理论分析,处处予人以有益的启迪。具体地说,周易的管理智慧有如下几方面——
  
  一、危机中求生存
  
  首先,从“周易”二字的含义说起,“周”指“周普无所备”,即普遍。包容一切的意思。《周易》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创立了“微积分”后又发明了计算机语言“二进制”,在莱布尼茨接触中国的易学以前,他认为“二进制”是他首先发明的,当他从其传教士朋友白晋手里得到“伏羲六十四卦结构图”后,他认为“二进制”思想早已存在于数千年前的中国阴阳思想之中。
  
  二、初九:潜龙,勿用
  
  作为一个员工新加入公司;作为经理新接手一个部门;作为老板开创新事业,都要牢记“潜”字,要学会默默地等待机会。你是龙,你很有能力,这只是你个人的看法而已,别人可能认为自己有能力,你是“虫”。这时过于张扬很危险,因为别人在评价你、在琢磨你、在评估你的实力。而你不了解情况,不了解别人,这时盲目许愿、盲目决策非常危险。
  
  企业的新人、接受新部门、开辟新市场,都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看:别人在看你到底有没有实力。
  
  如果没有相当的实力,你的位置一定坐不稳当,打下来的市场也守不住。第二阶段是打:你有实力,我也要打击你,让你感受到我的存在、我的厉害、显示我的权威。第三阶段是拉:暂时没有打死,你工作表现还不错,就采取各种手段拉拢,为我所用,一起来对付别的对手。
  
  三、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
  
  《坤》卦象征着大地的至柔至顺,原始亨通,是坤卦的主导。坤卦里面用“牝马”做比喻,比喻在员工要守本分,服从上司,才对员工有利,也就是所谓的“利牝马之贞”。员工也要有所作为,也就是要“有攸往”,否则就永远被老板用来干活,而不能得到重用。
  
  但是这时要注意策略,毕竟员工对情况了解不多,如果抢先行动就会“迷”,先观察别人的想法,别人的动向,最好遵循公司的组织原则,跟随经理行动,也就是“得主”,行动就不会有差错。即便行动错了,责任主要由经理承担,而员工符合组织原则,一定没有过错。这样的做法,对公司保证了组织制度的严肃性,员工个人很少有责任,都有利。
  
  在工作中,要奉行工作第一的哲学。我们到公司是来工作的,不是交朋友的。如果你想交朋友,可以在你的生活中去找,而不是工作中。同事能变成好朋友的,凤毛麟角,往往会碍于朋友关系,而影响工作的开展,或因工作关系,损害好朋友关系。工作就是工作,工作中没有好朋友,只有同事,这样的心态才是良好的职业心态。
  
  最后,“易”在《说文解字》中被写成大脑袋的蜥蜴,蜥蜴是一种在后面有追兵的危急之时可自断尾巴,用尾巴吸引追敌而使主体逃脱的动物,古人用蜥蜴来表征《周易》是一本在危机中求生存的智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家犹如逆水行舟,天天在危机中挣扎,企业家比普通百姓更需要易经的智慧。

    我们知道,拳头之所以比手指或者巴掌更具威力,是因为当拳头攥紧时,整只手的全部力量都凝聚在拳心,使得拳头拥有了更大的能量。同样的道理,一支拥有强大凝聚力的团队,将会比那些缺乏凝聚力的团队更容易进步和成功。
  
  每个团队领导者都希望自己的团队具有凝聚力,因为没有凝聚力的团队就像一盘散沙,很难把事情做好、做成。然而,把团队凝聚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不禁要问,团队的凝聚力在哪里?团队靠什么凝聚?
  
  管理学大师约翰·科特曾说:“只要你是成功者,你就会有一种企业文化,不管你是否想要。而没有企业文化的,只能是那些长期以来不断失败的而且继续失败的公司”。
  
  企业的成功依赖于企业的文化,而企业里的团队想要形成凝聚力,更是有赖于团队成员对文化的认同。
  
  一、优秀文化的形成
  
  对一个团队来说,优秀的团队文化对于其发展到底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
  
  相信大多数人都看过《亮剑》这部军旅电视连续剧,抛开跌宕起伏的情节,里面也突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优秀的团队文化,是团队制胜对手的前提,也是一支团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内因,是可以传承和沿袭的内在精神和气质。
  
  与制度相同,团队文化对任何团队成员同样有约束力,但其中最大的差异,就是制度是强制的,而文化是自觉的。团队文化属于道德层面的东西,虽不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但每个团队成员都要认真遵守,只有如此,团队文化才能深入每个人的骨髓,才能在潜意识里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家的潜能,文化的力量才能最大化地得以发挥,总之一句话,团队文化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它将强制性的管理变得没有必要。
  
  那么,作为一个想有所发展的团队负责人,如何才能有效打造优秀的团队文化呢?
  
  首先,要把自己团队的核心价值观提炼出来,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依靠科学方法和员工最大限度的参与。
  
  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组织你的团队开始调查分析现有文化状况,了解企业的文化历史和环境条件,以一定的标准来诊断团队文化建设现状。
  
  这里,提供一个判断团队核心价值观的七大要素,如下表: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团队将在多大程度上涉及这七大要素,以及在内外部等综合因素下,可以把这七大要素归结为理念的“强度”如何。
  
  第二步,分析公司的行业特征、使命、远景与战略,通过对“企业文化七要素”的界定,对组织的核心理念进行再定位;第三步,成功定位企业文化之后就可以提炼科学、简练、准确的核心价值观了,这就是企业文化的精神层面。
  
  这里要注意,优秀团队文化是大家共同形成的,而不是团队领导者一个人在办公室里编出来的,或者“搬”过来的,是大家在工作过程中,在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渲染下,结合团队的职责与定位,慢慢形成的。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够发自肺腑、自觉地予以遵守和维护,而团队文化也成为团队成员心目当中的一道印痕,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脑海里。
  
  二、让每个都接受的团队文化
  
  团队价值观能否被全体职工所接受,直接关系到整个团队命运的走向。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斯曾指出:大多成功的企业,源于员工能够分解、接受和执行企业的价值观。
  
  一般而言,管理层与员工个人之间的价值观差异越大,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小,存在的分歧、矛盾就越多,工作和交往中的阻碍、争执和冲突也就越频繁;反之,价值观差异越小,就越容易达成共识。
  
  因此,团队领导者在塑造企业文化时,不能将团队和员工的价值观剥离开来考虑,不能只考虑团队的价值观而忽视员工个体的价值观。相反,在发展团队文化时,团队领导者必须了解员工的价值观并且吸收其精华,建立起员工认可和拥护的价值观。
  
  但不可避免的是,团队领导者与员工的价值观必然存在矛盾。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团队领导者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段,把团队与个人价值观的矛盾冲突减少到员工能够接受的程度。我建议团队领导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领导者自身魅力
  
  要想让团队文化得以有效传播和被认可,最起码的前提是领导人本身要优秀。俗话说的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优秀的团队文化一定是跟这个团队的创始人或者领导人有关的,就象《亮剑》中李云龙所说的,一个团队的性格,往往来自于这个团队的第一任领导人。
  
  因此,团队领导者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和能力的水平,同时,还要具有激情和执著精神。激情成就梦想,没有激情的团队负责人,很难打造出一支激情的团队,同样,缺乏意志力和执著精神的团队领导者,也很难成就团队较大的市场业绩。再次,领导胜于管理,这个团队领导人还应该具有感染力,能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大家一起努力,共同达成各项指标和任务。
  
  2.将团队文化固定下来
  
  优秀团队文化的形成是要固化下来的。并顺利传承,而不因内部人员的更替而荒废,就必须在团队文化形成过程中,不断地予以书面化,固化下来,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形成大家潜意识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比如,形成书面的团队文化手册等等。
  
  我们都知道,在很多公司和集团内,都会有企业的文化展厅、文化墙,通过企业理念、文化展物、员工行为规范录像持续播放等,让团队文化深植每个人的心中,效果也显而易见。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让团队成员,尤其是“后来者”能够顺利理解团队文化,在编撰团队文化手册时,还要尽可能地将文化的每一条款,都能以真实发生的故事或者案例,来做诠释,避免枯燥、乏味或者抽象得不可捉摸。

  


  
  3.不断“灌输理念”,潜移默化地“洗脑”
  
  很多企业和团队的员工一大早就在操场上或唱,或跳,或喊口号。他们唱的是什么?喊的又是什么?这就是经过反复提炼而成的理念。
  
  其实,团队领导者要求他们反复演绎、反复诠释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断地给员工“灌输”,希望员工能够和自己的价值观一致。
  
  当然,在我们进行灌输的时候,员工会不会反感呢?反感是肯定的,因为员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但是通过反复灌输,员工的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被管理层改变,这无疑对团队的发展大有益处。
  
  4.使员工感到我们是一伙的
  
  如果团队成员不把自己看成团队中的一员,认为团队的利益与自己关联不大,那么这个团队必定是一个失败的团队。只有员工把团队的事看成自己的事,把自己的荣辱与团队的荣辱紧密相连,这样的团队才会成功。
  
  日本企业文化强调合作,反对个人主义和内部竞争。你会发现很多日本人如果不完成当日工作内容就不下班,只要车间里还有一个人工作没有做完,其他人就会留下来帮忙一起做,直到把事情做完才一起回家,而不是选择独自离开。在日本,“跳槽”现象很少发生,因为他的企业文化要求员工成为伙伴,员工也会把企业的事看成自己的事,所以工作十分卖力。日本人到某个企业上班,常常就会一辈子为这个企业服务。当然,日本企业的这种情况,根本上还是来自于企业的制度设计和企业文化。
  
  而在我们的许多公司和团队里,团队领导者仅仅把员工当成雇员。或者很多家族企业,只把家族内成员当成自己人,把家族外成员看成来“挣钱”的外人。如果是这样,从长远发展来看,这样的企业和团队是无法做大、做强的。而这种用人观将严重伤害员工对团队的感情,削弱集体的向心力,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5.鼓励员工与团队共同发展
  
  作为一名团队领导者,不能只关注团队自身利润的好坏,而对员工的前途漠不关心,仅仅把员工当做赚钱的工具。
  
  谈到员工与团队共同发展,有两个方面:一是团队发展了,员工同时获得更高层次的职业发展台阶;二是团队发展了,员工可以分享发展带来的利益成果。
  
  在西方国家的企业和团队中,比较普遍的存在着几冲制度化的团队奖励方法,比如“收益分享型的计划”:通过降低成本来激励团队员工的,将成本节省在团队成员之间进厅分享的团队奖励模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两项:一是增强员工的集体意识;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团队成员中的恶性竞争。
  
  总之,文化是团队的灵魂,一个团队只有有了自己的文化,才具有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就是一团散沙,一个团队,只有在优秀团队文化的指引下,才有了前行的力量,每个人才能找到在团队中的地位和价值,只有如此,团队成员才能齐心协力,才能共同达成团队的目标,才能积累文化的能量,做出更大的市场业绩,不断地创造新的辉煌。

  每天问问自己:

  
  我今天的目标是什么,是否达成?
  
  我今年的目标是什么,还有多远?
  
  我今生的目标是什么,还有哪些要做?
  
  确定目标是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一个没有目标的领导人会把企业带入危险的方向。因此,领导者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更需要有方向感。这种方向感的获得就是跳出各种各样问题的圈子就能有看到全局的的能力。
  
  为什么有的企业稳健发展,有的企业却停滞不前?有的企业目标一个个都能实现,有的企业却天天在找差距,制定的目标也是空中楼阁?很多企业不是没有制度,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没有科学、系统、务实的目标管理,而目标管理到位与否对战略是否执行到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各级管理人员如何领导下属完成本部门与公司战略相匹配的目标与任务,才是企业繁荣兴盛的关键所在。
  
  很显然,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企业各级领导者对下属人员的领导,不是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强迫他们去工作,而是运用激励理论,引导职工自己制订工作目标,自主进行自我控制,自觉采取措施完成目标,自动进行自我评价。目标管理可通过诱导启发职工自觉地去工作,其最大特征是通过激发员工的生产潜能,提高员工的效率来促进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一位青年满怀烦恼去找一位智者,他大学毕业后,曾豪情万丈地为自己树立了许多目标,可是几年下来,依然一事无成。他找到智者时,智者正在河边小屋里读书。智者微笑着听完青年的倾诉,对他说:“来,你先帮我烧壶开水!”青年看见墙角放着一把很大的水壶,旁边是一个小火灶,可是没发现柴火,于是便出去找。他在外面拾了一些枯枝回来,装满一壶水,放在灶台上,在灶内放了一些柴便烧了起来,可是由于壶太大,那捆柴烧尽了,水也没开。于是他跑出去继续找柴,回来的时候那壶水已经凉得差不多了。这回他学聪明了,没有急于点火,而是再次出去找了些柴,由于柴准备充足,水不一会就烧开了。
  
  智者看了看,将一壶开水全倒了,重打了一壶冷水,说:“你再帮我烧壶开水好吗?”青年看了看剩下的不多的柴,摇了摇头“烧不了了,四周能找的柴都被我找来了,剩下的这点柴不够烧开一壶水”。智者什么也没说,将水壶里的水倒掉了一大半,然后交给青年……青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一会儿将就水烧开了。
  
  智者接着说:“你一开始踌躇满志,树立了太多的目标,就像这个大水壶装了太多水一样,而你又没有足够的柴,所以不能把水烧开,要想把水烧开,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准备柴!”青年恍然大悟。回去后,他把计划中所列的目标去掉了许多,只留下最近的几个,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几年后,他的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
  
  中国人向来是不缺目标的,诸如制订超英赶美、进军全球500强之类的目标中国人向来不怵,但中国企业的目标管理却做得并不好,归结到两点,一个是目标订完了就完了,既没有把目标变成相应的计划,也不能及时有效地追踪目标实现的过程。另一个更普遍的问题则是,目标可能只是一个口号式的目标。据实践经验与调查结果,员工所做的工作有30%足与目标无关的,另有40%是源于目标不统一……企业或个人失去了目标,发展将成为空谈!7大步骤助您成功设定合理的“好”目标、绩效法则使目标不再是“摆设”!有个人经过一个建筑工地,问那里的石匠们在干什么?三个石匠有三个不同的回答——
  
  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做养家糊口的事,混口饭吃。”
  
  第二个石匠回答:“我在做最棒的石匠工作。”
  
  第三个石匠回答:“我正在盖一座教堂。”
  
  如果用“目标管理”的指标来衡量这三个石匠,我们会发现第一个石匠的自我期望值太低,这不是公司所需要的。第二个石匠的自我期望值太高,在部门中,此人很可能是个特立独行的人,而且他所设定的目标可能并不能实现,管理者也不能与他很好的沟通。第三个石匠的目标才真正与公司目标、部门目标高度吻合,他的自我启发意愿与自我发展行为才会与公司目标的追求形成和谐的合力。
  
  众所周知,企业经营一定要有清晰的目标,当年咱们共产党就是靠践行“解放全中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才最终走向胜利。但我们小时候的时候,一旦有人问: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我们都会照着书上的答案说:要当科学家或者说要当老师,现在想起来会觉得很好笑。也许这样问的人只是随口说说,并不是要真的问你的理想;问答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想过这就是什么真正的理想,因为这些理想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没有概念的。企业没有目标,前景就很朦胧,基本上很难实现,也就是说,没有可控性。
  
  目标管理专家罗伊史班斯帮助诸如西南航空公司、宝马公司、得克萨斯州大学、沃尔玛等成就了伟大的事业,而他做到这一切靠的是坚持一个理念:目标。但目标并不是空洞的,一个真正的目标必须达到你的公司中每位成员的内心。如:西南航空的目标“拥有飞的自由”或者沃尔玛的“为顾客省钱,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据调查,员工所做的工作有30%足与目标无关的,另有40%是源于目标不统一……企业或个人失去了目标,发展将成为空谈!甚至可以说,制定出一个合理的目标,我们也就实现了目标的一半。管理者的任务,就是在工作过程中找到并制定出合理的目标。设定目标是很关键的一点——我们做老板的、做老总的、做部门经理的,我们的任务是什么?下级期望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最根本的东西其实非常简单:一个是目标;一个是告诉我如果完成了目标,我能得到什么。管理者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为下属定目标。定下目标,定下由谁负责,定下完成任务的最后期限,再给出相应的报酬和激励,管理上80%的事情就做到了。下面这个小故事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个老企业家的儿子问父亲怎么做管理?老企业家拿了一根绳子放在桌上,让他把绳子往前推。儿子就从后面往前推绳子,但怎么推都不行,一推绳子就弯了。这时候老企业家说,你从前面去拉这根绳子。儿子一拉就把绳子拉动了。老企业家说,管理其实非常简单,你需要用目标把大家拉动起来。管理就是指出目标和方向。
  
  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是我们实现目标的一半。有人这么说,我很相信这一点。我们作为管理者的任务,实际上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去找到并制定合理的目标。例如,中层管理者就要为部门以及下属指定任务。目标关键在于它的内容,而不是在于它的形式。设定目标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设定个人的目标。设定个人一年的目标,一个季度的目标,甚至一个月的目标。因为我们只有把目标分解到个人,我们才有希望实现我们的目标。知道“摸着石头过河”这句名言吗?当然,人人皆知。再问大家,“摸着石头过河”的目的是什么?
  
  这时能回答清楚的就不多了,但总还是能有部分人回答出来——过河。对,“摸着石头过河”的目的是为了过河,可是,你仔细看看现实社会,就会发现,很多人虽然清楚“摸着石头过河”的目的是过河,可总是有一部分人,摸了几块石头后,就对摸石头感兴趣了,会将自己的目的、目标忘记,不再过河了。
  
  "目标管理"的概念是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制定目标看似一件简单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过制定目标的经历,但是如果上升到技术的层面,经理必须学习并掌握SMART原则。所谓SMART原则,即是:
  
  1、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
  
  2、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4、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
  
  5、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
  
  无论是制定团队的工作目标还是员工的绩效目标都必须符合上述原则,五个原则缺一不可。制定的过程也是自身能力不断增长的过程,经理必须和员工一起在不断制定高绩效目标的过程中共同提高绩效能力。目标管理提出以后,便在美国迅速流传。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由恢复转向迅速发展的时期,企业急需采用新的方法调动员工积极性以提高竞争能力,目标管理的出现可谓应运而生,遂被广泛应用,并很快为日本、西欧国家的企业所仿效,在世界管理界大行其道。分享一个故事——
  
  我们时常听到关于不少鲸鱼搁浅海滩的报道,有些新闻说是这些鲸鱼在集体自杀,并对它们自杀的原因感到困惑。鲸鱼研究专家在对鲸鱼进行跟踪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它们之所以被搁置在海滩甚至暴死滩头,是因为它们追逐沙丁鱼的缘故,是这些微小的沙丁鱼群将这些庞大的鲸鱼引入到死亡的歧途。企业培训讲师谭小芳认为,鲸鱼是因为追逐眼前的小利而死亡的,他们经不起蝇头小利的诱惑,将自己巨大的潜能和力量耗费在没有多少意义的小事情上,结果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可见,不论动物的体型、种类,如果目标选的不好,结局是一样的悲惨。
  
  仔细想想,现实中有不少人不也像这些鲸鱼一样吗?他们聪明、智慧、有活力、有激情,可是就是没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由于没有目标的牵引,他们失去了人生前进的方向,时而向东,时而向西,把自己的精力和智慧浪费在了没有意义的横冲直撞之中。假如清晰了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目标,我们就会把自己稀缺的时间和珍贵的潜力用到应该用的地方去,进而调动所有的能量,挖掘所有的潜力,全力以赴于人生目标的追求。所以,成功大师指出: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比你得到什么东西要重要得多。目标不仅仅界定追求的最终结果,它在整个人生旅途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目标是成功路上的里程碑。
  
  那么,我们讲目标管理那么重要,到底什么是目标管理呢?中国古人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得就是目标管理。曹操的“望梅止渴”就是目标管理的运用。现代意义的目标管理则通过划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将许多关键的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如既可作业务计划和控制的手段,也可作员工激励或绩效考评的工具)。然后由组织内各部门和员工根据总目标确定各自的分目标,依据为整个公司、各个部门、各个人事先可以有明确量化的指标,并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为各自的分目标而奋斗,从而使组织的总目标得以实现,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事中可以检查考评,事后可以奖罚兑现,实现全面、公平和互动的管理。由于这种管理制度在美国应用得非常广泛,而且特别适用于对主管人员的管理,所以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
  
  有的朋友问了,目标管理对于企业有啥意义呢?谭小芳老师认为——只有对目标做出精心选择后,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和繁荣。一个发展中的企业要尽可能满足不同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和员工,管理层,股东和顾客相联系。高层管理者负责制定企业主要的总体目标,然后将其转变为不同部门和活动的具体目标。举例来说,如果企业总体的销售目标是100万,销售总监和地区经理会讨论如何完成目标,同时设立不同区域的具体目标。目标是共同制定的,而不是强加给下属的。目标管理如果能得到充分的实施,下属甚至会采取主动,提出他们自己认为合适的目标,争取上级的批准。这样,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的每个人,都将清楚需要去实现什么目标。对于中小企业来讲,这个意义很重要,来的也紧急。
  
  对于一艘盲目航行而没有目的地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再充足的马力也失去意义。如果你的汽车没有目的地,油箱再满也起不到任何作用。人也一样,目标意味着你的一切,没有或者失去目标,你将什么都不是。曾有人对100位员工就“什么样的公司最为理想”进行调查,结果超过90%的员工回答:“目标明确的公司才是好公司。”也就是说,把做事的目的告诉员工,让员工知道自己从事的工作是公司整体目标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样,才会激发出其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总之,目标是行动的方向。对企业来说,可行、准确的目标可以正确引导企业进行高效的经营运作,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各位企业家重视目标管理,搞好目标管理! (谭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