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风水宝地吸引游人 千年古村 镌刻别样历史
村博物馆内的农具藏品
走进蜀乡传统村落
入选村落:阆中市天宫乡天宫院村
入选理由:在荣获“中国传统村落”殊荣前,天宫院村早已将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名号收入囊中。该山村不仅拥有国家级4A景区——天宫院风水文化景区,还拥有全省首个村级农耕文化博物馆。而当地现存的不少民居仍保有的竹篾泥墙、青瓦盖顶的川北民居风格,也让这个千年村落流淌着别样风情。
村落印象一 千年风水宝地吸引游人
谈及天宫院村的奇与妙,有一个词与之息息相关,那就是——风水。
相传唐朝时,易学大师袁天罡奉圣命布龙脉。他在阆中西南方向的龙山发现王气,选择在当地住下。而这个龙山就位于如今的天宫院村。袁天罡在此地过世后数年,另一位唐朝易学大师李淳风也来到天宫院村定居,最终也葬在当地。后人为纪念这二人,便兴建了天宫院。后来天宫院村渐成为久负盛名的风水文化盛地。
如今位于村中心的天宫院始建于唐朝,后经战火洗礼于明末清初重建。据天宫乡党委副书记王毅介绍,阆中市自2008年起投资亿元打造天宫院风水文化景区,2010年该景区成功入选为国家级4A景区。
在天宫院中,有一张极具风水文化魅力的“推背图”,相传系袁天罡、李淳风生前所制;在天宫院门口,建起了一个直径33米的罗盘广场,游客可通过罗盘正中的转移预测当日运势……这些东西都为天宫院村的历史和文化蒙上一层神秘面纱,并吸引了一批批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此感受别样的风水文化。
天宫院风水文化景区游人如织
村落印象二 全省首个村级农耕文化博物馆
汉代的马槽、陶器、五朱砖;清代酒壶、墨砚;民国的马灯、蜡匣,还有过去农业生产常用到的犁头、粪篼子、牛嘴笼、枷担子等……在天宫院村的老街上,有一个60多平米的房子特别引人瞩目。这是全省首个村级农耕文化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来自天宫院村普通农家数代传下来的200多件藏品。
“每一件藏品在收集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天宫院村村支 书罗勇告诉记者,该村自2012年8月起开始建这个博物馆,并收集各类藏品。如博物馆里的一个提篼,是过去农民用于赶场的,从该村九十多岁的陈元秀老人家里收集而来。从陈元秀老人那里得知,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提篼,其实是从老人的父辈传下来的,迄今至少都有130多年的历史。
“建这个村级博物馆,一方面是为了好好传承农耕文化,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把村里的大事和历史记录下来,为子孙后代留一份文化遗产。”罗勇说,博物馆中展出的所有藏品均来自当地农民家里,像犁头、牛嘴笼这类农具在农村并不鲜见,可随着当今农村生活的日益改善,这类具有纪念价值的物件被人们随意丢弃和损坏。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进城打工,他们对于传统农具和生活用品已经不大认识,所以办起这样的一个博物馆,有助于年青一代了解农村生活。
村落印象三 川北民居风格浓郁
漫步在天宫院村,可以看到目前全村都在以天宫院风水文化景区为核心,进行配套建设。而无论是村主街两旁才建的新楼,还是一旁山丘间积年的农户老居,都带有典型的川北民居风格——木架木楼、竹篾泥墙、青瓦盖顶、一楼一底。“目前我们村正在积极打造500米的步行街,计划今年完工,就是采用的川北民居风格。”罗勇说。
天宫院村六组村民蒲明春的家距离主街仅数十米,房子是1992年翻新重建的。木质结构的两层小楼门口有着一米多宽的屋檐,并以直径数十厘米的柱子形成支撑。柱基为几个形状,花式各不相同的石墩,上面或雕以龙凤,或刻有狮虎。而这些石墩可谓是蒲明春家里年代最久的物件。
“早在我爷爷辈儿的时候这些石墩就有了。据他们说这也是祖辈传下来的。这些年家里房子翻修了很多次,这些石墩也跟着从一处挪到另一处。”蒲明春说。
在天宫院村记者见到,像这样的石墩几乎家家农户都有,它们和风水文化、农耕文化一同镌刻在了当地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中。
后记
传承保护不可偏废
“和很多古村落相比,天宫院村近年来通过我市的积极打造建立起了国家级4A级景区,发展现状也许优于很多古村落,但客观上也决定了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产业发展更加紧密。”阆中文化旅游局局长宋海全告诉记者,由于天宫院的存在让天宫院村在传统文化的固有物态留存上具有天然优势,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先天条件。
但作为当地最有特点的风水文化,长期以来人们对其具有一定的认识偏差,需要在产业发展中予以正确引导,同时与当地乡土文物建筑相辅相成的民俗文化,其存在也借力于固有文化物态的开放和利用,也有助于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所以对他们的传承和保护也不可偏废。“目前在天宫院村,成立了专门的民俗文化表演队、腰鼓队,并定期会进行大型祭拜、游行活动。这也是我们目前对于当地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一个方式。”宋海全说。( 记者 刘佳 特约记者 张晓东 实习生 邓玉伦 四川农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