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定南围屋——触摸客家文化神韵

 

 

2012年11月27日,明远地围前的村民们。中国网 陈维松 摄

明远地围前的水塘。赣南所有的围屋前都有一口水塘,主要起到净化污水的作用。在围屋发生火灾时,还可应急救火。中国网 陈维松 摄

定南县文广局总支书 记任建群对记者介绍虎形围的由来与特点。中国网 陈维松 摄

虎形围建筑造型为昂首坐视的虎形,大门塑造成虎头形状,并因此而得名。中国网 陈维松 摄

远观明远地围。明远地围的六座炮楼建筑形式,在赣南500多座客家围屋中绝无仅有。中国网 陈维松 摄

明远地围内景。围内对称主体建造,前后分三进三厅两井,共构筑住房168间,可住200多人。中国网 陈维松 摄

中国网定南11月27日讯(记者 陈维松)“客家围,有多美,为何不来山村走一回,你看那,石雕的狮子四方的围……”一首《山村客家围》,将参加第九届网络媒体江西行的50余家媒体记者吸引到了定南。在客家围屋,一方方长满苔藓的青砖,一扇扇开关闭合的门窗,让记者深味客家文化的神韵。

“明远地围,是集家、堡、祠、内院和门坪五者功能为一体的赣南客家围。明远地围的六座炮楼建筑形式,在赣南500多座客家围屋中绝无仅有。”在定南县历市镇修建村,县文广局总支书记任建群对记者娓娓道来,讲述着这座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的客家围屋的故事。

明远地围平面呈矩形,面阔62.85米,进深37.54米,占地面积2359.39平方米。围内对称主体建造,前后分三进三厅两井,共构筑住房168间,可住200多人。明远地围的建筑布局、文化内涵、木雕艺术既实用又艺术,具有很高的客家人文历史考古价值和赣南客家风水文化传承价值。

在定南县历市镇车步村方屋排,记者们见到了历史更为久远的虎形围。据资料记载,这座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的客家围屋,围屋的主人方氏由明洪武年间从信丰县迁入,后繁衍千余人,为一方旺族。明朝末年,置地于周围的虎形山下。到了清乾隆初期,请来当地著名风水先生赖布衣第十三世孙赖名山设计,图纸设计好后,因技术过于复杂,一直无人能建,直到乾隆后期才建成现在这样的围屋。

虎形围外呈方形,前宽40米,纵深33米,背靠虎形龙脉青山,建筑造型为昂首坐视的虎形,大门塑造成虎头形状,并因此而得名。虎形围如一座虎虎生威的坐山虎,将威猛的肖形虎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虎形围因方其道与鲁迅笔下刘和珍凄美的爱情故事,又增加了人文色彩。1893年出生于虎形围的方其道,一生从事教师、记者等职业。1921年,方其道任《中庸报》经理时,住在南昌毛家园47号刘和珍家,与刘和珍结识并订下婚约。1923年夏,刘和珍受方其道资助到北京就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方其道也于1925年到北京女师任教务员。1926年,刘和珍牺牲于震惊全国的“三·一八”惨案,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纪念。方其道悲痛欲绝,连夜写下“内除国贼,外抗强权,劳燕惜分飞”的悼词。刘和珍牺牲后,方其道仍认刘母为岳母,侍奉在侧。

据任建群介绍,虎形围因独特的建筑文化艺术、风水文化理念以及历史人文故事,成为研究客家文化形成发展的活化石,引来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参观以及建筑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考察,每年接待游客在5万人次以上。

客家围屋,作为客家先民的居住地,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任建群对记者表示,近年来定南县加大对围屋的开发和保护。该县财政专门拿出400万元专款对围屋进行修缮,并邀请国内知名古建筑维修方案专家对围屋进行修缮保护。“我们的明远地围和虎形围已经于今年11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最快明年就可申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