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 崇禧塔 巽峰塔 元魁塔 肇庆 肇庆四塔 四塔擎天 堪舆学家 堪舆学 堪舆 文明塔
易经 崇禧塔 巽峰塔 元魁塔 肇庆 肇庆四塔 四塔擎天 堪舆学家 堪舆学 堪舆 文明塔

 

 

编者按:“四塔擎天天宇稳,七星伴月月宫闲”,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郭沫若先生游西江时就留下这样的诗句。“四塔”是指祟禧塔、元魁塔、文明塔和巽峰塔。这四座明代古塔,耸立于西江两岸,南北各两座,相互呼应,成为西江流域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除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外,这四座古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



 

    “崇禧塔”

    为聚人才而建   
 

    四塔之首崇禧塔位于城东南,面临西江北岸,此塔正如书法家赵朴初曾撰书楹联:“七星高北斗,一塔耸南天”形容的一样,远望巍峨壮观,近看直插云霄。如今这副楹联镌刻在塔门旁。
 

    走进崇禧塔,记者看到,塔身呈八角形,外观九层内分十七层,塔基为花岗石,浮雕有“托塔鬼王”群象,有头顶的,肩托的,还有双手高举的,形态各异,雕刻精致,耐人观赏。据崇禧塔景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座塔继承了唐、宋时期的塔型风格,又具有明代建筑特色,由上而下,每层高度递减,塔檐和平座的宽度,也随之逐渐收缩,显得玲珑高光,游人可由西北方向的干清门进入塔内,循级盘旋直至塔顶。
 

    在塔的背后,记者找到了两块记载建塔始末的石碑,但由于年代久远,如今碑上字迹模糊,无法参考。通过查阅史书了解到,崇禧塔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九月,由肇庆知府王泮兴建,是四座塔中数崇禧塔年代最早。
 

    相传,有一天,王泮站在西江岸边,望着滚滚而来的西江水感慨万千:肇庆人才稀少,学气不旺,众心散乱,制约了各方面的发展,如何才能凝聚人心,求学上进呢。王泮想出一条妙计。若建塔聚气,可使人才辈出;又因西江水患频仍,建塔可镇住“祸龙”,永固堤围,于是有造塔之举。万历十年开始建塔,时间跨度三个年头,终于建成。取名“崇禧”,意在“文运兴旺”、“鸿福无疆”,是一座风水塔。崇禧塔落成之时,王泮感触颇深,并写了一首诗:“九层雀级控羚羊,日射金轮散宝光。危构不烦千日力,灵成应与万年长。悬知窟是龙蛇蜇,会见人题姓字香。极目五云天阙近,双凫直欲趁风翔。”

 

    元魁塔、巽峰塔

    肇庆学子修塔求金榜题名
 

    近四十年后,在如今的端州江滨三路与二塔路交界处又树立起一座古塔——元魁塔。“元”是“状元”之意,“魁”则是“独占鳌头”的意思,那意味着有书生高中。原来端州黄岗渡头村梁挺芳、梁挺高兄弟俩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同科中举,回乡后,两兄弟为了报答乡恩,于天启三年(1623年)在江北渡头村东南侧建起了元魁塔,以作纪念。
 

    元魁塔的建筑风格跟崇禧塔十分相似,都是自下而上,塔檐及平座逐层收缩。但是,元魁塔比崇禧塔“矮”多了,只有一半不到的高度,外观七层,里面有十层。但虽如此,元魁塔的结构玲珑,造型独特,塔基用石料铺成,塔身用砖砌成,各层于南北两面辟拱门,整座塔呈上细下大,如一个锥型,虽然有点偏斜但却不倒,保持向东南偏68厘米不变。
 

    与金榜题名相关而建塔的还有位于西江南岸的巽峰塔。这座塔屹立在乌榕岗上,又叫“乌榕塔”。巽峰塔建于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当时位于府衙的东南方。在《易经》里,东南方位称之为“巽”,属“木”,为“风”。有些堪舆学家就说:凡是地方不利不发科甲者,宜于甲、巽、丙、丁之处立一文笔峰,只要高于别人,即大发科甲。又可引申为顺畅,有生生不息的意思。由此,建塔者就把该塔命名为“巽峰塔”。
 

    据了解,初成的巽峰塔为八角七层,内十三层,属楼阁式穿壁绕平座砖石塔。1984年初,文化部门对该塔进行普查时,发现该塔的塔刹被雷电损坏,塔身的东南面损坏严重,各层腰檐、平座、栏杆和阁楼已全毁。数年后,对该塔进行全面大修。经大修后的巽峰塔保留了该塔各层用菱角牙砖与挑檐相间叠涩出檐和平座,塔身每面均作砖砌出仿木构扁柏枋、阑额、角柱等明代塔的建筑特色。
 

    文明塔

    传说能预测风雨
 

    不少市民发现,在肇庆府学宫的文明门隔江相对,同一条南北轴线上的西江南岸,高要城区镇塘岗顶上也有一座古塔——文明塔。该塔又被称为“雨云宝塔”,在民间有一种说法,凡塔上空乌云翻滚,高要南部一带及周边地区则必有风雨。
 

    该塔面向西北方向,高约45米,从外面看共有7层,呈六角形楼阁形状,为砖木塔,塔身均为青砖铺砌,深具古健雄风。该塔底层南北对开一平门,西北开一扇落门。
 

   据有关史料记载,明代万历年间,当时的肇庆知府郑一麟为振兴文风、培养更多人才,从风水角度出发,建造了文明塔。
 

    镇塘岗脚是镇塘村,一位60多岁的村民告诉记者,这个山岗是属于村里的,所以这个塔又叫作镇塘塔,以前山上还有一个书堂的旧址,村民们把青砖拿回去建猪栏。高要博物馆负责人说,当年他们到高要搜查文化历史资料时,发现在高要南部的新桥镇、莲塘镇一带,流行着一个民间谚语。那里一带的老人说,凡是看到高要南岸接近文明塔一带的上空有乌云,那么新桥一带很快有大雨。记者到新桥镇跟一些老人了解后,证实确有此说法。
 

    文明塔被称为“雨云宝塔”的说法,是否存在一定的气象根据?记者曾采访过高要气象局和肇庆气象局工作人员均表示,对此无研究,不能确定这种说法是否因为地理位置而引来的气象预兆。
 

    说法

    建塔由来众说纷纭
 

    关于建塔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尤以崇禧塔为甚,而广为流传并最为人们所接受的有三种:
 

    端州历来多水患,人们缺乏科学知识,认为水患是由于河妖祸龙造成的,建宝塔可以镇河妖锁祸龙,这就是建塔的原因,端州流传最广的是“一篙插竹筏的故事”。话说端州是二水挟州,它像一个竹筏浮在水面,随时可能被水冲走,洪水袭来,一泻千里,人物卷走,建塔就像有支篙插住竹筏,这是人们对塔寄托的良好愿望。
 

    另外一种是“锁龙镇妖”说。据说,每年的春、夏季之交,西江的黄龙、妖怪一起兴风作浪,常常肆虐端州,冲垮堤围,毁坏房屋,淹没田地,农作物颗粒无收,给人们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灾难。时人认为:“龙宜潜,不宜跃。”建塔乃希冀能够锁住黄龙,镇煞河妖,永固堤围,遏止洪水泛滥。而最后一种说的是“文运兴旺”的原因。由于西江河水“滔滔而东,其气不骧,人才遂如晨星”,若建塔聚气,就可使人才辈出。这寄托了端州人期盼文运兴盛、多出人才的向往。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建塔是为了化解民族之间的矛盾。明代,肇庆因“改土归流”(土官是封建王朝封赐的独霸一方能世袭的官员或统治者,宋代开始成为统治少数民族的官职、官员的称呼)而战事连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官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需要,弊端越来越明显,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又动摇了土官制度的统治。与此同时,土官又日益与封建王朝闹对立,反对封建王朝对它的管辖。这种有损于封建王朝国家统一的行为,明王朝进行“改土归流”势在必行。
 

    据历史记载,从明代洪武帝到万历帝两百多年间,西江流域的瑶民与明王朝展开了持久的战争,起义斗争一直没有间断和停息过,壮族、黎族等与朝廷之间的战争也不计其数。
 

   有专家指出,民族间的争斗不断,导致生灵涂炭,当时的封 建统治者一方面要镇压动 乱,另一方面要告慰逝者,安抚生者。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浮屠”就是指佛塔。其实,中国古塔的来源之一是印度佛教的建筑窣堵坡(印度塔的一种形式)。塔,梵文称作Stupa,在古代的印度就是坟冢的意思。塔,象征性地成为战争中逝去的生命的栖身之地。在佛家来说,这是一项功德无量的行为。肇庆的塔文化也由此兴起。    专题撰文/摄影 西江日报记者 罗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