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
- 作者: 中國風水學院
- 發佈於 22/09/2011
風水理論思想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這個系統以人為中心,包括天地萬物。環境中的每一個子系統都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的要素。風水學的功能就是要宏觀地把握協調各系統之間的關係優化結構,尋求最佳組合。
風水學充分注意到環境的整體性。《黃帝宅經》主張“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膚,以草木為毛髮,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如斯,是事嚴雅,乃為上吉。”清代姚延鑾在《陽宅集成》卷《丹經口訣》中強調整體功能性,主張“陽宅須擇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骨來龍昂秀髮,水須圍抱作環形,明堂寬大斯為福,水口收藏積萬金。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在旺門庭。”
整體原則是風水學的總原則,其它原則都從屬於整體原則,以整體原則處理人與環境的關係,是現代風水學的基本點。
因地制宜,即根據環境的客觀性,採取適宜於自然的生活方式。《周易.大壯卦》提出:“適形而止”。先秦時的姜太公倡導因地制宜,《史記·貸殖列傳》記載:“太公望封於營丘,地瀉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
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差異很大,土質也不一樣,建築形式亦不同。西北乾旱少雨,人們就採取穴居式窯洞居住。窯洞位多朝南,施工簡易,不佔土地,節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涼,人可長壽,雞多下蛋。西南潮濕多雨,蟲獸很多,人們就採取干闌式竹樓居住。《舊唐書·南蠻傳》曰:“山有毒草,虱腹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號為干闌。”樓下空着或養畜,樓上住人。竹樓空氣流通,涼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處。此外,草原的牧民採用蒙古包為住宅,便於隨水草而遷徒。貴州山區和大理人民用山石砌房,這些建築形式都是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條件而創立的。
風水思想對地質很講究,甚至是挑剔,認為地質決定人的體質,現代科學證明這不是危言聳聽。地質對人體的影響至少有以下4個方面:
第一、土壤中含有微量元素鋅、鉑、硒、氟等,在光合作用下放射到空氣中直接影響人的健康。
第二、潮濕或臭爛的地質,會導致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皮膚病等。潮濕腐敗這地是細菌的天然培養基地,是產生各種疾病的根源,因此,不宜建宅。
第三、是地球磁場的影響。地球是一個被磁場包圍的星球,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它時刻對人發生着作用。
第四是有害波影響。如果在住宅地面3米以下有地下河流,或者有雙層交叉的河流,或者有坑洞,或者有複雜的地質結構,都可能放射出長振波或污染輻射線或粒子流,導致人頭痛、旋暈、內分泌失調等癥狀。
有的風水師在相地時、親臨現場、用手研磨,用嘴嘗泥土,甚至挖土井察看深的土質、水質,俯身貼耳聆聽地下水的流向及聲音,這些看似裝模作樣,其實不無道理。(李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