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學家應該學習《易經》哲學思想
- 作者: 中國風水學院
- 發佈於 1/02/2011
在北京奧運會前,中國知名的經濟學家群體曾預言后奧運經濟是多麼的繁榮,又預言通漲的壓力是如何如何的大,建議政府採取宏觀調控政策。結果奧運以後,世界經濟一片蕭條,這一切使所有的經濟學家們大跌眼鏡,不過他們跟風很快,馬上筆鋒一轉又加入了探討金融危機行列里來了。金融危機到來之時,這些中國的經濟學家眾說紛紜,有的盲目樂觀,認為在中國根本沒有危機。有的悲觀失望,認為中國經濟將大幅衰退,一片亂象。根本沒有一位能夠從中國經濟的現實出發,系統的分析中國的經濟的本質,如今遇到我們經濟前進中的一些問題,諸如房價等經濟現象。經濟學家只能單純的從國外的經驗和大概的統計數據來評述,很多都有失偏頗,在中國,經濟不單純是一個個體現象,它往往與政治和歷史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個政策的出台其實會牽動許多與經濟無關的社會問題。
國內經濟學家的群體成長的過程很多都是一個模式。大多是國內讀書,然後出國留學,學了國外經濟學的一點皮毛。回國就成了經濟學家。整天靠數字、表格、曲線來分析經濟和社會活動和進程。論起國外的經濟史如數家珍,但對自己國家的歷史、人文、經濟歷史一無所知。但殊不知美國建國才200多年。老牌資本主義歷史都沒多少年,而在我國清朝中葉以前,中華民族一直是頭號的世界經濟大國。但這些經濟精英們卻很少認真的研究過中華民族的經濟發展歷史。姑且不論經濟史。就是了解自己祖宗的歷史的也很少。愛維龍媒認為在中國,一個合格的經濟學家首先是一個歷史專家,還必須是一個哲學家。
中國古代從漢代起就有完整的經濟發展史。司馬遷的《史記》不僅記載歷史大事,也有經濟學的內容,如《貨殖列傳》裡面就詳細記載了很多金融、貿易、經商等經濟事件和古代經濟政策。中華歷史悠久,經濟發展史博大精深。上至夏朝一直到漢代和後來的唐、宋、元、明、清每個朝代幾百年,都有其特有的經濟制度和財政金融政策。對這些歷史有幾個經濟學家研究過。動不動就拿凱恩斯主義嚇唬人,不可否認現代經濟學起源於西方,但它不是萬能的,不是靈丹妙藥,包治百病。它還一定要於一個國家的歷史、國情聯繫。不懂歷史,不懂自己國家的歷史就會成為紙上談兵的空談的經濟學家。
經濟學家還必須是一個哲學家,因為經濟需要嚴格的邏輯推理。說到哲學,必談《易經》,因為它是中國的哲學之源、群經之首。
《易經》是中國哲學集大成者,其《系傳》的每一句都是告訴我們事物發展的變化規律。他樸素的哲學思想和全維的思考方式是經濟學家必學的一門課。如其講“變與通”時說:“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以及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理論,這就是我們祖先告訴我們為什麼要改革及堅持改革的道理。還有“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這句話是告訴我們為什麼改革是循環螺旋上升的。前段時間經濟學家們個個粉墨登場大談房價的走勢。其實不從經濟學角度來談,只從哲學角度也能最總得出結論。殊不知老祖宗早巳告訴我們“一陰一陽謂之道”,哪有永遠的漲和永遠的跌。道理很簡單,可經濟學家都已演變成了象演藝行業的明星,靠嘩眾取寵和語不驚人誓不休來吸引媒體的注意。沒一點學術的嚴肅性。這是學術界的悲哀。
《易經》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維模式為後世的學子們構建了一個包羅天、地、人、事物等的完整的宇宙世界。它充分注意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作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因而也給了我們中國人善於採用整體的、全息的、系統的思維方法,而不是用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來考慮問題。這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福報,可有幾個經濟學家具備這樣的哲學思維呢,把自己的奇珍異寶不當回事, 反而把別人過氣的東西當寶貝,這樣的經濟學家怎能合格。
經濟是包羅萬象的動態活動,經濟學不僅是社會科學,更是天道、地道、人道綜合規律的集中體現的學問。不懂中華民族的歷史,不懂中華民族的哲學根石和思想,不將人生、社會、國家整個感觀經驗融會貫通,光懂那些原理和空洞的理論是沒有用的,一定要經史合參。
經濟學家一定要耐的住寂寞,不要成為媒體明星,一定要有使命感和正義感。真正心繫民生、民計和國家。要做中國的經濟學家,要成為真正博古通今、了解國情、聯繫實際、以中為主、以西學為用的經濟學家。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易經》這一段,取章之義是要想達到神而通之的境界。
必須溝通天下人的心志,來統一天下人的思想,必須研判事物的微妙,探知宇宙萬物的根本,才能達到“以定天下之業”和“以斷天下之疑”。筆者(段俊平)認為,要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必須老老實實埋下頭來做調查、做學問。要從古聖先賢學習哲學思想,這樣才能研幾而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