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高齡、身材矮小的楊淦植走起路來一跛一跛,卻精神矍鑠。說起話來,眯縫着的雙眼總含笑意,讓人感覺他就是個老頑童。

60歲退休后,他閉門著書,10年終有大成。日前,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文化書院和《雲夢學刊》,聯合為其大作《周易宗義》舉辦出版座談會。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長王守常先生稱:“北京大學出版社為一個草根學者出版著作,這是首次。此書的出版,一定會給易學研究帶來一股清新之氣,其求知精神可敬可佩。”《中國圖書商報》評論說,“《周易宗義》是一部見解獨到的學術著作。”

上世紀60年代,楊淦植從湖南大學中文系畢業后,即與《周易》結緣。1999年從岳陽樓區政府辦退休,楊老開始了“朝花夕拾”:重讀易經!“年少時想讀《周易》,總覺得文字晦澀。現在退休了,想再認真鑽一鑽《周易》,看到底都說了些什麼。”

腰椎間盤突出,右腿嚴重萎縮,楊老不便外出,他就坐下來讀《周易》,寫心得。案頭《辭源》、《辭海》、《康熙字典》等大部頭,他一本本啃。每每查懂哪個字,都如孩童般歡呼雀躍:“17000多生詞,我硬是一個一個譯了出來。”

累了,楊老也喜歡到附近的小塘去釣魚。通常是把魚竿擱在岸上,人卻拿個樹枝在地上畫卦。有時靈感一來:此卦通了!拖起釣竿就往家裡趕。

“不求甚解”的事,楊老從來不做,執意“死嗑”到底!“剝”卦中的“失上下”三個字,他琢磨了3天,直至得出結論:“失,易也;上,天也;下,地也,此乃改革之意。”他也成了第一位作如此釋義的人。

夏日酷暑,沒有空調,“老頑童”在臂上套上老伴的舊絲襪,以防汗水浸濕書稿;再焚一盤蚊香,於裊裊香熏中靜心寫作。嚴冬臘月,天寒地凍。楊老拿可樂瓶灌上熱水,置於一紙箱內,以暖腳手。10年來,從最初的《讀易心得》到今天54萬字的《周易宗義》,楊老始終堅持“用現代觀點,把深奧玄虛的易卦,講解得形象易懂。”


“一部《周易》,就是先掛出一套投影客觀實在物事的易卦圖像,然後對這套挂圖從象、數、理三者融通的角度進行解說。抓住了這一點,凡會看圖識字的人,都能讀懂《周易》。”以一般通行注本為藍本,加以自己釋義解說,楊老在儘力縮短《周易》這部上古典籍與現代思想、生活以至現代哲學之間的距離,讓人們更親切地體會它,從而可以用來指導人們的言行。

孔子說: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楊老慨然:如果我能早讀《周易》,也許一生錯得少些。讀“易”有益於為人處世。

“老頑童”悄悄透露:自己還有寫《佛家說易》、《道家易學》兩部著作的想法,只要老天還給他時間。  (來源: 湖南日報 本報記者 徐亞平 通訊員 陳芳 周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