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申遺有意義嗎?
- 作者: 中國風水學院
- 發佈於 3/12/2008
說起周易,對很多人來說是神秘,一如既往的神秘。用它來占卜,預測人生,窺探未知的秘密,是很多人對它的希冀。是文化還是迷信,智慧還是迂腐,當人們還在為此爭論不休的時候,一個聯盟成立了,為了讓這個經歷了千百年傳承的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進入世界文化遺產這個大家庭而努力。爭論不一定非要有個結果,因為我們現在的爭論,在後人看來,也正是周易歷史的一部分。
本月中旬,北京紫玉飯店,周易申遺聯盟正式成立,並發表《北京宣言》。《宣言》中寫道,“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產物,是世界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是東方智慧的標誌。其最大的特點是不易、簡易、變易,在探索複雜性事物上,有着更高的智慧;只有東、西方智慧共同組成世界文化的太極圖,才能形成世界文化的和諧社會。”
在申遺的名義下,卜筮者和易經研究人員終於找到了共同的語言:聯盟計劃在未來5年內,將申請周易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大學太極文化研究所所長鄭繼兵副教授說,“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當時國際上許多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稱易經智慧啟發了他們,周易研究‘出口轉內銷’掀起改革開放第一輪‘易學熱’。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國內學術界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探究周易的本質,認為它是一種探索複雜性的世界觀,是大道之‘源’。”
自2007年1月,曹季敏等11名河南省人大代表首倡周易“申遺”后,申遺聲音此起彼伏,去年9月,河南安陽還搞了萬人簽名支持周易申遺的活動。安陽是周文王被囚禁併發明周易的地方,在政府熱推的背後,還附着種種商業目的。
周易,是迷信還是文化,歷代以來一直有爭議,至今含混不清,雖有“東方智慧”的美名,但易與非易,各派爭論不休。保護什麼?如何保護?行內人說法紛紜。在此背景下,周易即使成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滿足一下國人的虛榮心之外,是否還有更多的積極意義?為此,競報記者專訪了易經研究專家馬居易和孔祥澤先生。
馬居易申遺是為了保護易經
馬居易,68歲,原名馬秀英,北京人,原北京棉紡三廠機械修理工人,已退休,目前是北京周易研究會會員,資深的易經研究專家,曾跟隨“京城四大天王”學易經,專註於卜筮研究。
申遺不能讓別人搶在前
“如果我們不申遺,別人就會搶在我們前面。”馬居易認為,要記住端午節被其他國家申遺的教訓。據他所知,目前已經有幾個國家正準備周易申遺,在他看來,這是莫大的威脅。
對於周易申遺的價值,馬居易認為有三點:首先,《易經》是我國的五經之首,最著名的古代經典著作之一,與西方《聖經》齊名。應防止被別國據為己有,如別的國家搶先申請,將令古人蒙羞。第二,易經文化在現代社會中面臨失傳的窘境,申遺是一次很好的宣傳,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去了解經典。第三,申遺可以促進民族自豪感,是抵禦外來文化入侵的有力武器。http://www.fsxh.cn/cnzyfs/article_107_8151_1.shtml
易經文化的土壤已失去
不申遺,就不能保護周易文化了嗎?馬居易認為,在現代社會中,易經文化的土壤已失去,不走申遺路將很難保護。
“如今雖然開了很多起名類的公司,都號稱是用易經,但事實上很多是騙人的。”馬居易表示,真正的易經文化不適於今天的商業社會。“用易經騙人的人太多了。”以起名類公司為例,大多不規範,傳統測字不管好聽與否只論凶吉,現在則成了大雜燴。一些公司,為了爭奪市場,互相攻擊,還採用不正當競爭手段,都自稱是什麼“大師”弟子,什麼“家學”淵源。事實上,由於歷史原因,當時北京所謂的“四大天王”皆無正傳,由此可證所謂大師弟子,偽多真少。馬居易表示:“易經不像別的,看書很難懂,必須要有人教。”
雖與一些著名的卜筮者交往甚密,並得到過指點,但馬居易表示,如果不是十多年前開始向孔祥澤學習易經,自己很難有所收穫,他把孔祥澤教給他的知識,稱為“真易經”。
在易學領域,學者之間也門派森嚴。“易經的流派太多,僅以卜筮為例,有五行、有梅花,有奇門遁甲,誰說了算?”馬居易不願意評價同行,因為對易經的理解各有各的說法,沒有權威公斷,很容易招惹是非。
卜筮中很多是騙子
“卜筮只是易經文化中很小一部分,易經對中國建築、中醫、軍事、武術、冶煉、哲學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但在人們印象中,一說易經就是占卜。”馬居易認為,絕大多數占卜者並沒有真正傳承易經文化,僅僅是把它變成發財的手段。
“在卜筮者中,有人雇托兒欺騙客戶,或者把自己說得神乎其神,比較離譜。”馬居易認為,易經只是工具,沒必要誇大其詞。對於“風水學申遺”,以及越來越多的人從事風水行業,馬居易並不認同,“傳統的風水只針對四合院,門開在哪裡很有講究,現代化大樓那麼多門,朝哪個方向的都有,這怎麼算風水?對於真懂的人來說,這根本就沒法算。”
易經相當於數學
“易經在傳統文化中,相當於今天數學的地位,中國古代的行業中,凡是要用到數的地方,基本都引用了易經的理論與算法。所以易經之外,還有易的象與術,但這些在今天已基本失傳了。”馬居易認為,應該對此加以保護。
從孔子詮釋《周易》做出“十翼”文章之後,後人很少有人重新衍義《周易》中64組符號,所謂《周易》研究,已經成為對《周易》中解釋文字的研究。所以這樣看來,周易誕生后雖然歷代出現了6000多種圖書來研究它,但研究水平並沒有得到本質的提升。“在易經文化領域,很多東西已失傳。”馬居易表示,如再不保護,中國人獨創的易經文化將所剩無幾。
孔祥澤:申不申遺意思不大
孔祥澤,88歲,北京人,“風箏曹”傳人,易經研究專家,曾參與甘英同志領導的易經文化保護工作,在北京易經研究領域享有很高的聲望。
易經是給全人類的遺產
“我不懂算卦,也不想學。”與易經有深厚淵源的孔祥澤卻對周易申遺不感興趣,“周易申遺聯盟”發佈會沒有請孔老,據說是“請不動”,11月18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孔祥澤果然說:“請我也不會去。”
孔老對易經的研究,在圈內頗有名望,他利用易經原理最終破解了曹雪芹遺著《南鷂北鳶考工志》,傳承易的象與術,孔老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藝人。雖已88歲高齡,老先生仍能流暢地背出很多古籍,記憶力令人驚嘆。對於周易申遺,孔老認為:“老祖宗發明易經,是給全人類的遺產,並不是具體給哪個人,或者哪國人的,誰都有權利研究易經,誰都有權利弘揚易經文化。申遺不申遺,意思不大,沒必要刻意強求。”
易經不僅是算命
“現在一談易經文化就是算命,易經是一本算命的書嗎?”孔老說,易經是所謂“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卜筮是最後一位,而孔老從事的是“制器”,也屬於易經文化。
易是如何影響製造的呢?孔老介紹道,西晉時期,五胡亂華,過去太僕寺掌三易之法,胡人廢掉了太僕寺,導致易經學者散落民間。他們進入了各個行業中,將自己所掌握的易經知識和各行業的經驗結合起來,這使易學在許多行業中都有了具體的應用。可以這樣看來,中國很多行業都或多或少從易經中得到啟發。
“受影響比較大的是中醫,它受易經影響還要早。”比如李時珍的《脈訣》就從易經中得到了很大啟發,“而歷史上孫思邈本身就是個道士。但需要說明的是,易經進入各行業后,就根據那個行業的要求向前發展了,很多人說象和術失傳了,我說沒失傳,因為這些行業還在,有的經過發展,發現了比易經的象和術更好的方法,那是進步了,不是失傳。”孔老介紹說,比如李時珍,他是和父親學醫的,並不是和易經學醫的,中醫也沒有誰說自己是學易的。
“易經沒必要人人懂。”孔老利用易經原理製作的“風箏曹”,即使是不對稱仍能飛行,而且可以模擬不同鳥的飛行姿態,他把風箏平面分成64個點,對稱於易經64爻,根據易經上對每個爻的解釋,來決定這個點是否需要加支撐條,應該“受風”還是“泄風”。可惜的是,目前只有孔老一人能懂這套理論。“我也只是會運用而已。”孔老不認為自己真正懂易經。
沒學懂易經的人才用它算命
“沒學懂易經的人才用它算命,你去看看韓愈的《原道》,就明白我為什麼這麼說了。”孔老一邊說,一邊背出“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韓愈認為,算卦成了民的一部分,這樣從事生產的人就減少了。
“算命的多了,白吃飽(指不做事吃白飯)就多了,這就是小人之道。不僅是解放后,歷朝歷代為政者也不贊成算命的。”孔老表示,在古代,算命是為殘疾人、盲人準備的職業,因為殘疾人謀生能力相對弱,算命這個行業更適合他們。“所以我說用易經來算命的健全人,都是沒真正學懂易經的。”
“易經用來算命,只能說個大概。所謂頭伏蘿蔔二伏菜,人的命運和時間多少有一點關係,這是必然性,這是占卜讓人感覺準的根本。”孔老說,易經也許有高深的意義,但那應該是專業人員研究的事。“易經不要神秘化,很多算命就像江湖游醫,連哄帶嚇唬,最終目的是為了把葯賣給你。”
別把非遺搞得像爭專利一樣
“申請非遺不是爭專利,沒必要針鋒相對。”孔老介紹說,非遺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文化遺產,沒有排他性。非遺關注的是文化現象,只要存在這種文化傳統,那麼哪個國家都可以申請。
以端午節為例,韓國確實有“端午祭”的文化習俗,具備成為世界級非遺的條件,那麼就可以申請,這並不妨礙中國的端午節申遺,乃至亞洲其他有端午節文化的國家申遺,不同國家的同樣類型的文化,是可以共存的。申遺的目的是保護,不是競爭。
“易經是擺在那裡的,誰都可以去研究,你要有成績,你當然可以去申遺。”孔老表示,易經研究非常難,比如有的學者研究易經養生,取得了豐厚的成果,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領域,但真正的研究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完成,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對於易經文化漸行漸遠,甚至存在傳承危機,孔老說:“別說你們這一代了,我1920年生人,很多東西我都沒趕上。”過去科舉制度至少要求背《四書五經》,“今天的人沒有這個時間去背它了,可沒這個底子,你怎麼學?”
“現在也就是算命的在傳易經文化,因為他們要以此為業,他們傳的,不是真正的易經文化,是變了味的。”孔老說。
周易就在身邊
雖然很多人認為周易晦澀難懂,但其實往往越高深的東西,運用起來越普遍,周易就在我們身邊。
中醫:醫易同源
中醫學以易經知識作為基礎理論。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受易經的影響很大。其中的陰陽學說,直接來自易經。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運用八卦取象的觀念,明確了中醫用藥原則。張仲景《傷寒論》把陰陽學說和太極含三為一發展為六經學說,創立了六經辯證的原則,奠定了臨床醫學的基礎。
軍事:易經兵法盡備
宋代王應麟在《通鑒答問》中即稱:“蓋易之為書,兵法盡備。”易經64卦,適合戰爭機動戰略的選擇,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吳起、諸葛亮等,都根據易經的原理排陣。歷史上戚繼光抗倭,在創立陣法時就參考了易經的原理。
武術:太極八卦出自易經
易經中,明確地談到武術的,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之句,說的是“君子應整治兵器,以防不測”。這和現代人習武為健身、防身的觀念非常一致。八卦掌、太極拳等,都是根據易經的理論形成養生、技擊的技巧。
冶煉:合金製造依賴易經
最早的冶煉者基本是術士,他們根據陰陽五行學說從事冶煉,術士們的實踐推動了冶煉術的繁榮,包括金屬冶煉、合金製造等,初期都依賴易經提供的原則。
建築:九梁十八柱
依照易經的思維,產生了“風水”學說,四合院比較典型地表現了易經講究陰陽平衡、注重和諧的觀念。傳統建築中的“九梁十八柱”,都是從易經中獲得的,故宮角樓就是典型的這種風格。
圍棋:根據易經形成遊戲
圍棋是根據易經而形成的遊戲模式,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遊戲之一,當國際象棋的大師被電腦擊敗的今天,計算機在圍棋領域,甚至無法達到初學者的水平。此外,易經在園林、養生、環保、農業等方面都產生過巨大影響,有的至今仍是重要的參考文獻。
別總拿非遺說事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初衷是好的,至少讓很多正在衰亡中的文化看到了拯救與復興的希望。但是,文化是一個太大的概念,大到幾乎無所不包,這就難免泥沙俱下。令人憂慮的是,越來越多的商人夾雜其間,以保護文化、繁榮地方經濟為名,其真正目的是振興他們個人的生意前景。
振興易經文化,有很多種辦法,研討、出書、講座、宣傳……但偏偏很多人要拿非遺說事,彷彿這樣才算把話題做“大”,才能“套”來錢,才是真正拯救周易文化。但當大多數人將易經文化等同於算命時,“周易文化”真的具備世界非遺的基礎嗎?當文化失去了信任它的人群時,它還能叫文化嗎?
我們確實擔心這樣的結果:文化成了名詞,易經成了畫皮。那麼,就算扛回一個“宇宙級非遺”的金字招牌來,又有何意義?
有發動萬人簽名支持申遺的能力,為什麼不鼓勵萬人學習易經?為什麼不花更多的精力,讓普通人真正理解什麼是易經文化?最眼前的事,像孔祥澤這樣精通易學的象與術的老人,是否有關單位能留下點資料?畢竟,懂這方面知識的人沒幾個了。
總在表面上下工夫,這樣的文化換來的是虛榮,是沒有根基的。搞不明白的是:這麼簡單的事,那些通過學易得到了“傳統智慧”的大師們,怎麼就看不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