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幾:《周易》智慧之綱——知變與適變
- 作者: 中國風水學院
- 發佈於 30/01/2010
“研幾”是對易的最高層面的把握,頗有些可以意得而不可言傳的蘊味。《周易》認為,“幾”“微”到極處、恍惚似無,卻又蘊含著事物發
展變化的全部信息,能夠預示事物發展的結局是吉是凶。處置得當,悔吝能變成貞吉;反之,小眚則鑄成大錯。由此可見“幾”在易學中的綱領地位,知幾與見幾而作在用易中的樞機作用。
“幾”之釋意,十分豐富。從字源上說,繁體幾(幾)字,從口(文中是一小框),從戍,是發現細微跡象而用兵把守的意思。許慎《說文解字》:“微也,殆也。”林羲光《文源》:“口(文中是一小框)者,幽省。幽處多危,人持戈以備之,危象也。”由此可知,“幾”初始的含義為微末、細小,引申為跡兆、苗頭的意思,又引申為在危險之中懂得機宜、策略,在為人處事時能夠把握分寸與尺度的意思。在《周易》中,“幾”是“因”、“蘊”的綜合、積累與初顯的抽象,是事物萌芽前的半明半昧、半隱半顯狀態,即由陰入陽、由陽轉陰的初動之微;同時也指事物發展過程中達致質變之前一個個相銜相別的“量變”,是一切偶然之中蘊含的全部必然的分解。它有時如濫觴之伏流,微細可見,有時如掛角之羚羊,無跡可求。因而難以預知和把握。也正因其難,知幾才成為用易的最高境界。
如何才能知幾無礙、見幾而作?唯“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理者物之理也,性者天之性也,命者,處理性者也。知幾便要研幾於心意初動之時,窮理於事物始生之處。理窮而後知性,性盡而後知命,通過各種方式培養自己的敏感性、預見力,提升自己的思維層次,修持自己的自控力、駕馭力,從而把握命運的節律與徑向。
第一,外察內觀。《周易》把人對自然的了解和效法歸結為“觀”與“察”———“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往聖先賢們通過“察其心、觀其跡、探其體、潛其用”,而鑒往知來,窮盡億萬年之理。外察,察人,察天地。《周易·坤》爻辭曰“履霜知堅冰至”。人類文明發展到21世紀,對外在世界的了解已經達到洞若觀火的程度,對人自身的認知卻仍在懵懂之中。意與言、行與思本應和諧一致,卻常常相脫節相悖離。知己,就是要達到內心的最高感悟,不僅僅是用眼睛觀察,而是用心觀察,不僅僅是用心觀察,而是用“理”觀察。去除我相,走出偏執,達到領悟事物發展“中觀正見”的境界,真正做到求是、求真、求正,君子得一,可以為天下貞。
第二,原始反終。有終則有始,事物的終始是時間流程中的某一特定段落。生則未來而逆推,象則既成而順觀。知幾就是要善於考察事物的發端情況,善於預見事物結束時的狀態,無論逆推還是順觀,都能把握事物發展的整個過程,從全局的高度、系統的角度考慮問題。“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繫辭上》)這裡包含着兩層意思:一是“由始及終”,“始”是“幾”之所藏,包含着事物未來的趨勢、走向,蘊蓄着吉凶的苗頭、跡兆。由事物的起始預見到終結,就能把握事物發展的脈絡。二是“由終反始”,“以終為始”,就是由結果倒着向前推演,一步步看事物的發端應該是個什麼樣的狀態,實際上是個什麼狀態,人、財、物、技、訊、時都差在哪裡,怎樣增、刪、補、創才能使需要的環境和條件出現。原“始”可以知幾,知幾可以謀終,所謂慎始慎終,善始善終,避免“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悲劇。
第三,積厚累漸。《周易·文言》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漸”像一種魔力,是“幾”的姊妹,“幾”的作用就發揮在“漸”上。去除惡的疊加,就能防患於未然;助益善的積澱,就能成功於自然。因此,見幾而作就要扎紮實實、穩健沉着,不能急功近利,動輒追求翻天覆地抑或日新月異,期待一蹴而就,而是要日積月累,厚積薄發,做細功夫、做真努力,耐得寂寞,如《周易·升》所言:“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另外,因在前,果在後,前面的鋪墊必然影響後面的結局;牽一髮,動全身,每一個環節上的好壞成敗,必然對整個鏈條有所影響。“知幾”就是要重視事物發展的可持續性,適時地把握好每一個環節,將禍患扼殺在萌芽狀態、使錯誤得到及時糾正、讓有利因素得以不斷增長。時可逆知,物必順成。時與成務環節達致和諧恰當,這就是“幾”的把握。
第四,相機合宜。幾者機也,危殆之中如能恰當運用機宜、策略,還是可以轉危為安的。唐代詩人蘇渙,年輕時曾作草莽英雄劫富
濟貧,後來讀書做官,終被黑暗勢力所扼。他在《挾彈誰家兒》中寫道:“徒有疾噁心,奈何不知幾。”說的是毒蜂害人,不可一世,少年無畏,挾彈射蜂,反為毒蜂所害,這是做事不講究策略的一個例證。機緣是成務的前因,機宜策略則是成務的保障。謀事在人,謀斷天下,有謀有斷的人,不會意氣用事,不會蠻幹胡干,而是會通過周密
部署而防止歧誤、達成目標。另外,把握好行事的分寸、適量、節度,也是見幾而作的一個重要方面。《繫辭下》中說:“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上交不諂,下交不瀆”正是君子所應修持的“天懷淡定”的境界,達成此境界靠的就是為人處事的量度與分寸。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事物間的界限,全在幽昧微妙之間,深藏於千頭萬緒之中。知幾,是一種敏感、識見;見幾而作,是一種果敢、端正。學易就是要極深研幾,學會在剛與柔、動與靜、虛與實、行與止、先與后、舍與得、有為與無為間把握好分寸,適時、適地、適事、適人地判斷、選擇和行動。如果我們能洞見先機、重視微末、把握分寸、未雨綢繆,“不俟終日”地“見幾而作”,就一定能趨吉避凶,增益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