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8初稿)===
==
廣州碧桂園==
=
宗道子=


    
現在全世界有中國功夫,冠以中國當然是中國創造的,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遺產。孔子學院也是,孔子學院講授的是中國的儒家思想,以孔子為代表人物,尊稱孔夫子、孔聖人。

    
同樣,中國風水也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遺產,也就是楊曾廖賴一脈傳承下來的楊公風水。因為歷朝歷代對風水限制應用及嚴密禁錮,得訣者堅守父子雖親不肯說的教誨,給風水的流傳造成罕有得道者,猜測、摸索、模仿者多,有很多自以為得悟者紛紛著書立說,留下大量真偽相雜的書籍,造就了百二十家的派系。

    
中國風水與中華文化同步存在與發展,與河圖、洛書關係密切,與道家陰陽思想吻合,老子的《道德經》上有很多可以反映與風水一致的言論與原理,與【易經】更是息息相關。中國從原始社會以來,【易道】貫穿於社會統治與社會人文發展,不易者常道也(固有規律),易者存道也(變化發展)。華夏五千年文化蘊含了【易道】文化,也孕育於【易道】文化;同時風水文化也蘊含了【易道】文化,孕育於【易道】文化,互相成為不可分離的系統成份。近年來,韓國、日本宣稱要風水申遺,這是一個十分幼稚、淺薄的想法,與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形象一致。他們不懂風水,以為有一些風水書籍、風水文物、風水建築,或者擁有一些風水理論、組織一些冠有頭銜的研究人員就可以了。他們不懂風水的根源,不知是如何產生,如何形成系統,如何應用,其基本原理是什麼?假若他們真正明白這些問題,絕對不敢對風水輕舉妄動,面對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得不讚歎的。如果他們真的自以為是,我想他們也應該將易經申遺

    
現在社會開放了,信息資源共享,語言不會形成隔閡了。中國很多優秀的文明文化被外國人吸收應用,如《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周易》、《子平八字》等。有個非洲人仕講述他將上善若水的道理在實際經營中充分應用,取得了滿意的成功,這是前兩天在中央電視台報道的談訪錄。微軟蓋茨建豪宅,也騁請了中國風水大師把持布局。中國的東西還真管用!是的!隨着社會的變化發展,中國歷史上所有的風水書籍幾乎都能全世界共享了,在這種氛圍下,!全球的關注與研究,必將令風水文化更加普及與提高,這個華夏民族創造的寶貝將造福更多民族與黎民百姓,為更多人民的安居樂業提供合理的建設性指導。

    
中國風水分為陰宅風水與陽宅風水。陰宅風水昌盛於封建社會,陽宅風水研究闡述興起於明末清初。《地理人了須知》指出:作為人子須知地理,生養死葬,慎終追遠,以盡孝道。,所以也有了《地理仁孝必讀》這樣的書目。安置祖宗是家族的大事,是社會階級上層到平民百姓都十分關注的事情。秦始皇陵,明十三陵,清東西北皇陵,這些皇陵的建造,是封建統治者用風水延續榮華富貴夙願的最真實寫照。父輩一代還保留有墳墓一丈五以內不得侵佔的俗例,建房搭舍前後若原有墳瑩也遵循不得破壞的慣例,一墳千古留是封建社會的特有產物。滄海變桑田,高峽出平湖,天塹變通途,現代社會資源大量開發,城鄉一體化建設,陰宅風水不適合社會的發展了,而陽宅風水應用成為現代社會趨吉避凶的廣泛需求。立向布局,規劃設計,賦予風水嶄新的歷史職責。從史料記述可知,上海開埠的選址,溫州城的堪定,廣州城的建立,都曾經是風水先輩的手筆。風水的研究,從古代陰陽宅應用與原理的探索,到現代居住的操作應用,雖然側重點不同,但對風水作用服務於人的根本出發點沒有改變。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日本、歐美等地,不管是華人還是非華人,都設有大量的研究機構與研究人員,大有繼往開來之勢。中國風水是中華民族先人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經過千萬年的積累與總結得出的文化文明結晶,能合理指導陰陽宅造作選址,起到趨吉避凶的作用。四大文明古國唯獨中國沒有消失,應該有功於儒家思想、易經等歷史文化底蘊,也應該有功於風水。直至今天,易經尚未完全破譯,以易經為代表的思想文化,連外國學者都認為是有效指引社會發展的思想指南。古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對於協調全球紛爭,和諧發展,生態保護等問題,都有很大的啟發意義。易經文化與風水文化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對易經文化認識的更加深入,也就利於對風水文化的認識更加全面。隨着全球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研究應用,中國風水也在此洪流中得以浪潮湧漲。雖然百二十家理論不能萬法歸宗,從能存在就有其存在的理由的看,各家各派的產生髮展都是曾經輝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千萬風水研習愛好者探索的原則,發揮納福聚祥的功效是研習的根本出發點。雖然當中有很多很多真偽相滲的成份,但是若能用億萬級的計算機來研究分析,應該很容易發現當中正確合理的成分,通過總結歸納很容易得出其規律原理。風水的原理不會比航天、衛星等高科技複雜,大道障顯於世,達到普遍認識只是時間問題,任何所謂的圖、書、法、訣都會一朝顯現。資訊共享將此秘寶公諸於全世界時,中國風水必定為全球的人文構建展示其最珍貴最本原的面貌!

撰稿:董鴻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