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經學家對易類典籍的貢獻
- 作者: 中國風水學院
- 發佈於 11/10/2009
《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易類典籍158種,其中中原經學家著有18種。十數年來,我們致力於中原文獻典籍今存版本的調查、整理、輯錄、研究,據不完全統計,經部易類典籍今存300餘種版本,先秦16種,兩漢45種,三國晉96種,南北朝至唐26種,宋117種,元明清28種,擇其要略述如下。
先秦子夏撰《子夏易傳》今存於《四庫全書》、《漢魏二十一家易注》等叢書中,《子夏易傳鉤遺》今存於《問經堂叢書》、《拜經樓叢書》中。“說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書。其偽中生偽,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書。”(《四庫全書總目》)儘管關於此書的真偽、流傳及版本眾說紛紜,但子夏作為孔子弟子中具有影響的重要人物,在儒家理論體系的構建,整理保存古代文獻和傳承儒家思想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是不容置疑的。
漢京房撰、三國吳陸績注《京氏易傳》本,今存於《四庫全書》、《四部叢刊》、《漢魏叢書》中。京房是漢代著名的易學象數學家,他創造性地提出了新的易學條例,豐富了卦氣說的理論體系,為漢代象數易學奠定了基礎。其他如西漢賈誼撰《周易賈氏義》、彭宣撰《周易彭氏義》、丁寬撰《周易丁氏傳》等,東漢鄭眾撰《周易鄭司農注》、東漢荀爽撰《周易荀氏注》、東漢宋哀撰《周易宋氏注》等,今存於《十三經漢注》、《漢魏二十一家易注》、《漢學堂叢書》等叢書中。
王弼是曹魏時期著名的玄學家,他在批判繼承前賢的基礎上,高舉以義理解易的旗幟,開啟一代易學新風。王弼的《周易注》,列於《十三經註疏》之首,今存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明嘉靖四年至六年陳鳳梧自刻本、四庫全書本等。該書被唐孔穎達譽為“獨冠古今”之作,深刻影響了易學的發展和演變,在中國經學史佔有重要地位。王弼的《周易略例》,今存於《漢魏叢書》、《廣漢魏叢書》、《說郛》、《范氏奇書》等叢書中。這本研究《周易》體例的著作,體現了“言約而義豐”的獨特解經特色,確立了義理派解經的基本思想,為易學義理派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開宋明理學之先。三國魏何晏撰《周易何氏解》、西晉向秀撰《周易向氏義》、東晉干寶撰《周易干氏注》等,唐郭京撰《周易舉正》、唐史征撰《周易口訣易》,也是這一時段的重要著作。
站在北宋學術前沿的“北宋五子”,除周敦頤外,都是中原著名的經學家。經學理學化的先驅邵雍著有《易學辨惑》,將儒家經學由原來的重訓詁註疏傳統轉換為重義理闡發,重人情物理的心性之學,開宋代經學義理化、哲理化之先聲和新經學詮釋法的新路。程顥、程頤兄弟,思想體系同中有異。二程將易學的發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伊川易傳》為義理易學詮釋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程氏易傳》是伊川易學的精華,它繼承了王弼義理派易學傳統,將儒家解《易》推闡發揮到極致,可以說是集義理派著作之大成,並對朱熹易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如果說王弼易學是魏晉玄學、易學興起的重要標誌,那麼,程氏易學則實現了由王弼易學道家化、玄學化的義理向儒家義理的轉變。理學的奠基者之一張載撰《橫渠先生易說》、《正蒙》也是易學的重要著作。
南宋著名文獻編輯學家王應麟,畢生志在通儒。他博覽群籍,博洽多聞,不但在文獻典籍輯錄中,博採眾長,兼容並取,輯成《周易鄭康成注》,使已佚的一部分兩漢經義得以保存,為研究者利用,還在其《困學紀聞》中撰有《說經》八卷,顯示出其經學的獨到功力。此外,南宋郭雍撰《郭氏傳家易說》、趙汝梅撰《周易輯聞》、吳仁傑撰《易圖說》等。
元代中州名士許衡撰《讀易私言》今存於《藝海匯函》、《學海類編》、《四庫全書》中。明代有崔銑撰《讀易私言》、王崇慶撰《周易議卦》、鄒德溥撰《易會》等。清代孫奇逢撰《讀易大旨》、胡煦撰《周易函書》收入《四庫全書》中;冉覲祖撰《易經詳說》、張步瀛撰《周易淺解》、張爾歧撰《周易說略》、萇仁周撰《易經講義》、申爾宣撰《易象援古》、張沐撰《周易疏略》、田嘉穀撰《易說》、郜煜撰《易經理解》等列入《四庫全書總目》存目中。
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原古代經學名家輩出,流派繁多,著作紛呈。從子夏、京房等在易學初期的學術引領,魏晉王弼等對易學的繼承與創新,宋代程頤等使之不斷豐富和發展,元明清許衡等對其發揚光大,使易學成為經世致用之學。在易學產生、發展、成熟和繁榮的幾個重要階段,中原經學家功不可沒,他們在遍注群經的學術活動中,作為中堅力量,發揮了核心作用,或有標新立異之舉,或有發凡起例之功,為我們留下了大量權威性、劃時代的著作。可以說中原經部易類典籍源遠流長、著述豐厚,內容博大精深,學術特色鮮明,具有獨創性和領先性。這些經部典籍的重要文本,是中國易學史上的瑰寶,為易學思想體系的建構,注入了寶貴的思想資源,並融入中華傳統文化而傳之千古。(王慶梅)
先秦子夏撰《子夏易傳》今存於《四庫全書》、《漢魏二十一家易注》等叢書中,《子夏易傳鉤遺》今存於《問經堂叢書》、《拜經樓叢書》中。“說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書。其偽中生偽,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書。”(《四庫全書總目》)儘管關於此書的真偽、流傳及版本眾說紛紜,但子夏作為孔子弟子中具有影響的重要人物,在儒家理論體系的構建,整理保存古代文獻和傳承儒家思想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是不容置疑的。
漢京房撰、三國吳陸績注《京氏易傳》本,今存於《四庫全書》、《四部叢刊》、《漢魏叢書》中。京房是漢代著名的易學象數學家,他創造性地提出了新的易學條例,豐富了卦氣說的理論體系,為漢代象數易學奠定了基礎。其他如西漢賈誼撰《周易賈氏義》、彭宣撰《周易彭氏義》、丁寬撰《周易丁氏傳》等,東漢鄭眾撰《周易鄭司農注》、東漢荀爽撰《周易荀氏注》、東漢宋哀撰《周易宋氏注》等,今存於《十三經漢注》、《漢魏二十一家易注》、《漢學堂叢書》等叢書中。
王弼是曹魏時期著名的玄學家,他在批判繼承前賢的基礎上,高舉以義理解易的旗幟,開啟一代易學新風。王弼的《周易注》,列於《十三經註疏》之首,今存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明嘉靖四年至六年陳鳳梧自刻本、四庫全書本等。該書被唐孔穎達譽為“獨冠古今”之作,深刻影響了易學的發展和演變,在中國經學史佔有重要地位。王弼的《周易略例》,今存於《漢魏叢書》、《廣漢魏叢書》、《說郛》、《范氏奇書》等叢書中。這本研究《周易》體例的著作,體現了“言約而義豐”的獨特解經特色,確立了義理派解經的基本思想,為易學義理派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開宋明理學之先。三國魏何晏撰《周易何氏解》、西晉向秀撰《周易向氏義》、東晉干寶撰《周易干氏注》等,唐郭京撰《周易舉正》、唐史征撰《周易口訣易》,也是這一時段的重要著作。
站在北宋學術前沿的“北宋五子”,除周敦頤外,都是中原著名的經學家。經學理學化的先驅邵雍著有《易學辨惑》,將儒家經學由原來的重訓詁註疏傳統轉換為重義理闡發,重人情物理的心性之學,開宋代經學義理化、哲理化之先聲和新經學詮釋法的新路。程顥、程頤兄弟,思想體系同中有異。二程將易學的發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伊川易傳》為義理易學詮釋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程氏易傳》是伊川易學的精華,它繼承了王弼義理派易學傳統,將儒家解《易》推闡發揮到極致,可以說是集義理派著作之大成,並對朱熹易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如果說王弼易學是魏晉玄學、易學興起的重要標誌,那麼,程氏易學則實現了由王弼易學道家化、玄學化的義理向儒家義理的轉變。理學的奠基者之一張載撰《橫渠先生易說》、《正蒙》也是易學的重要著作。
南宋著名文獻編輯學家王應麟,畢生志在通儒。他博覽群籍,博洽多聞,不但在文獻典籍輯錄中,博採眾長,兼容並取,輯成《周易鄭康成注》,使已佚的一部分兩漢經義得以保存,為研究者利用,還在其《困學紀聞》中撰有《說經》八卷,顯示出其經學的獨到功力。此外,南宋郭雍撰《郭氏傳家易說》、趙汝梅撰《周易輯聞》、吳仁傑撰《易圖說》等。
元代中州名士許衡撰《讀易私言》今存於《藝海匯函》、《學海類編》、《四庫全書》中。明代有崔銑撰《讀易私言》、王崇慶撰《周易議卦》、鄒德溥撰《易會》等。清代孫奇逢撰《讀易大旨》、胡煦撰《周易函書》收入《四庫全書》中;冉覲祖撰《易經詳說》、張步瀛撰《周易淺解》、張爾歧撰《周易說略》、萇仁周撰《易經講義》、申爾宣撰《易象援古》、張沐撰《周易疏略》、田嘉穀撰《易說》、郜煜撰《易經理解》等列入《四庫全書總目》存目中。
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原古代經學名家輩出,流派繁多,著作紛呈。從子夏、京房等在易學初期的學術引領,魏晉王弼等對易學的繼承與創新,宋代程頤等使之不斷豐富和發展,元明清許衡等對其發揚光大,使易學成為經世致用之學。在易學產生、發展、成熟和繁榮的幾個重要階段,中原經學家功不可沒,他們在遍注群經的學術活動中,作為中堅力量,發揮了核心作用,或有標新立異之舉,或有發凡起例之功,為我們留下了大量權威性、劃時代的著作。可以說中原經部易類典籍源遠流長、著述豐厚,內容博大精深,學術特色鮮明,具有獨創性和領先性。這些經部典籍的重要文本,是中國易學史上的瑰寶,為易學思想體系的建構,注入了寶貴的思想資源,並融入中華傳統文化而傳之千古。(王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