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與風水文化:中國古建築哲學解析
- 作者: 中國風水學院
- 發佈於 26/09/2009
但是,《周易》也曾在被不同朝代被誤解為算命之術,甚至被貼上了“封建迷信”的標籤,這是無知帶來的偏見。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李政道曾經對科學巨匠錢學森說:“我國的《周易》是純之又純的科研成果……”《周易》蘊藏了中國古代先民的智慧和科學思想,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談人事。“《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中華先師、先哲們所編製的“易學”系統中,包含着冥冥之中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全部程序密碼,人們以此可以總結過去、把握現在、預測將來。歷史證明,易學是預測學,是決策學,是實用學。
中國的堪輿之學即充分體現了《周易》的“科學性”和“實用性”。自古以來,我國治山理水,建造城市、宮殿、園林、屋宅都是以堪輿學為指導,而易學就是堪輿學的哲學基礎。中國傳統的“堪輿學”,民間俗稱“風水學”,即在選擇、建造住宅(陽宅)與墳地(陰宅)的位置、朝向、布局、營建等時所應遵循的法則。隋唐以後,尤其是在明清時期,堪輿學廣泛應用於建築領域,從選址到規劃、設計和營造,都要周密地考慮到天文、地理、氣象等環境因素,從而創造出兼天時、地利、人和為一體的良好的居住環境,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堪輿學也逐步走向正規,很多科學因素的加入,如天文、地理、氣象等,使風水變得更加實用,並與建築學更加融合。
由孫景浩、劉昌銘、孫德元合著之《〈周易〉與中國風水文化》一書,即詳細闡述了《周易》與中國風水文化之間的密切關係,並解讀中國古代各類建築中所包含的風水之學以及中國獨特的基於易學之上的建築理論。此書將於二○○九年十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當為中國《周易》研究及風水理論研究之一大幸事。
本書主要作者孫景浩是一位虔誠的易學研究者、實踐者,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室內設計師、風水環境設計師。他先後拜多位高人為師,博採眾家之精華,體悟易學、堪輿之精髓,融會貫通,廣泛運用於現代環境設計和園林建造之中。他曾出版過《中國民居風水》、《商鋪風水文化》等著作,對《易經》幾乎已達“狂熱”之境地。作者認為,自人類有了語言和文字以來,詩歌、戲劇、小說、音樂、歌舞、影視、繪畫以及各種哲學學說和宗教教義,都沒有在實際或心理上涉及人類的根本需求──生存與禍福。而中國“全部正統的古代風水理論,都是為了求生、長壽以及求子孫的繁昌”。基於《周易》基礎上的堪輿和風水文化的出現,解決了人們的基本夙願:即求學、擇業、娶妻、選婿、升遷、發財、延年益壽,以及逢凶化吉等切身利益問題,從而在一定意義上滿足了人生的需求。因而,中國傳統的風水文化是不同於以上述諸種文化的特殊的“生存文化”。這就是風水幾千年來能留存下來的根本原因。
《〈周易〉與中國風水文化》一書分上下兩編。上編有從《周易》原典入手,淺析易理“陰陽對立”、“物極必反”、“中庸與節制”、“矯枉必過正”等規律。作者提出了“《周易》是中國古建築文化的框架靈魂”的觀點,詳細闡述了“太極”、“河圖與洛書”、“陰陽、五行、八卦”等在中國古建築中的體現。並在此基礎上,深入文化層面,探討了“天人合一”、“中庸和諧”等中國古建築理念。下編從理論探討轉入實際運用,援引大量實例,分析中國風水理論在古代城市、村落建築和陵墓建築中的具體應用和體現。中國古代的帝王陵墓和都城,代表了歷朝歷代堪輿學及風水理論的最高水平。書中重點選擇了安葬清朝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等五位帝王的東陵,詳解其選址、勘選、“龍脈”來由、陵寢選向等奧秘。書中還專列一章,對歷朝名都進行了“風水評估”,評估對象包括秦王朝都城咸陽、十一朝都城長安、九朝古都洛陽、十一朝古都南京、“七朝都會”開封,由都城風水而論朝代之興衰,可謂獨具一格。全書論述過程中,時時引以現代科學的資料或實驗結論為左證,充分證明了中國堪輿之學、風水理論中所蘊含的科學道理。
隨着時代的發展,中國的風水文化吸收了更多的科學成分,並與現代建築學相融合,為全世界人們的安居樂業、幸福安康發揮着神奇之效。《〈周易〉與中國風水文化》一書之出版,亦當為此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