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民俗:談古論今話起名
- 作者: 中國風水學院
- 發佈於 2/04/2012
編者按
洛陽古多士,民俗猶而雅。地處中原的洛陽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名人學者各領風騷,民俗民風時尚優雅。民俗是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的總和,是活的建築、立體的歷史。洛陽悠久的歷史、多彩的文化,形成了其獨特的民俗。洛陽民間的婚喪嫁娶、接客待物、出行禁忌等是洛陽民俗民風的生動體現,窺一斑而可知全豹。即日起,本版開設《河洛民俗》欄目,為您展現老洛陽的民俗,讓漸行漸遠的民間歷史放慢腳步。
嬰兒出生,不論男女,父母都要給其定個名字,俗稱“起名”。一般情況下,孩子哺乳期至上學前用乳名,上學後用正名。
乳名也叫小名或奶名。起乳名的選擇範圍很廣,但母愛和父愛是人之天性,新起乳名,無不體現長輩的關愛和企盼。愛之者,叫“喜兒”、“歡歡”;怕活不長者,叫“鐵鎖”、“拴保”;望多生者,叫“滿堂”、“愛群”;有女盼男者,叫“快快”、“望子”;盼成才者,叫“才兒”、“成龍”;求榮耀者,叫“光宗”、“耀祖”;盼健康長壽者,叫“延年”、“去病”;也有愛之過深、反取貶損粗鄙之名者,如叫“老鱉”、“小狗”、“狗碰”、“偷生”、“剩剩”等,可謂無奇不有。
正名也叫學名、大名、大號。正名要終生使用,故取名時頗慎重。據傳,周秦時,長輩多為子女取單名,如孔子名“丘”,秦始皇嬴政名“政”,原因在於當時人口較少,不易重名。後來,隨着人口增長,同姓名者增多不易辨識,漢朝逐漸實行複名制,如“董仲舒”、“司馬相如”等,各取兩字為名。不料為時不久,王莽復古,單名盛行,如《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幾乎全是單名。直到東晉南北朝時,複名才又多起來。時至今日,單名雖然存在,但畢竟複名為多。
如何取名,講究頗多,民間一般多着眼於以下五點:
一、以輩分排列起名。我國自北宋以後,出現修續家譜之風。為了分世次,明昭穆(指按宗族、長幼關係排序),產生一種按“輩字”取名的方法。洛陽發現的《白居易家譜》即有“輩字”排名的記載。偃師《寇氏家譜》原有“宗派字詩”:“紹惟登天振,建景玉雲文,廣兆世家聲,作德先永倫。”這就為後代起名提供依據,以便後人看到名字便知輩分。1950年,寇氏續家譜,又新增宗派詩一首,凡同族新生兒子,即可按照其“輩字”起名。
二、以吉祥語起名。如“吉祥”、“富貴”、“高升”、“福祿”等。
三、以出生時日起名。如“辛卯”、“迎春”、“金秋”、“黎明”等。
四、以物體起名。如“金龍”、“銀虎”、“梅蘭”、“玉鳳”等。
五、以引典齊賢起名。如“北辰”是引用《論語》中,“譬為北辰,居其轉而眾星拱之”的典故;“立群”是引用“鶴立雞群”的典故;“溫儉讓”是引用《論語》中,“夫子溫良恭儉讓”的典故;“望回”表示仰慕顏回;“齊愈”是希望與韓愈齊名。
新中國成立后,時人又有以孩子出生時發生的歷史事件和重大政 治 活動來起名的,如“建國”、“解放”、“紅旗”、“援朝”、“衛東”等;改革開放以來,又有以單字疊音為時髦而起名的,如“楠楠”、“龍龍”等。起名方法,可謂百花齊放,應時而變。
為女性起名,有所區別。唐宋之前,重男輕女現象還不嚴重,歷史上留有許多女性名字,如“班昭”、“蔡文姬”、“謝道韞”等。宋朝之後,重男輕女現象嚴重,特別是明清尤甚,女子地位低賤,差不多等於無名,婚前可能僅有乳名,婚後便成“某(夫姓)某(自己的姓)氏”。人們口頭稱呼女子時,則根據其丈夫排行稱其為“老大家”、“老二家”或“大媳婦”、“二媳婦”。女子幼時之名,羞於自言便漸漸鮮為人知了。
現代社會,男女平等,女性名字普遍公開。但在取名上,男性多具陽剛、果敢之氣,女性則偏陰柔、嫵媚之態。女性取名類別有花卉型,如“愛蘭”、“櫻花”、“冬梅”等;物候型,如正月出生者名“正紅”、“正芳”,二三月出生者名“春香”、“春麗”,四月燕歸來,名“丹燕”、“燕飛”,五月榴紅杏黃桃熟,名“榴娟”、“杏花”、“小桃”,六月荷滿塘,名“荷月”、“愛蓮”、“翠荷”,七月有“乞巧”風俗,名“巧珍”、“巧紅”、“乞巧”,八月桂香月圓,名“月桂”、“桂香”、“圓圓”,秋冬季則名“金菊”、“臘梅”等;愛美型,為“麗華”、“婉容”;性格型,為“文雅”、“賢淑”、“安靜”等。
綜上所述,似乎人人均有兩個名字,其實不然,許多人是一個名字伴終生的。有人從正名中取一字為乳名,或一字重疊而為乳名;有人一個乳名用到老,始終如一。人們取名的豐富多彩性,成為我國獨有的、有深遠寓意的取名習俗。 來源: 洛陽網-洛陽日報 (寇北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