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教授 樓宇烈教授 合聚講壇 樓宇烈 《周易》 清華大學 廖名春 風水 家居 北京大學教授樓宇烈先生首講2011年合聚講壇
傳統文化到底有什麼現實價值?中國人講,30年一代人。我們這一代人面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變化,迫切希望找尋人文精神的回歸。然而由於對傳統文化缺乏系統和完整的了解,容易導致我們在各種修身致用的思想之間彷徨。很少有這樣的機會,能夠通過一次深入淺出的講解,展現國學文化的全景,幫助我們全面的了解中國文化的底蘊,呼籲在與強勢文化的交流中,保持一種智慧的文化主體意識,開放包容多元,既知其所以然,又不喪失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維持對於人的自我意識和自覺自律的定見。
2011年7月30-31日,北大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先生在中歐北京校區為2011年合聚講壇講授第一講----“智----中國文化的品格”。樓老從戊戌變法到文藝復興,從新文化運動到歐洲宗教性改革,縱觀中西古今,以北大五十年的哲學研究為底蘊,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為參加合聚的同學們總結了國學文化的主體意識和人文精神、根源性典籍、儒釋道各家源流、道器藝的精髓、中醫的內涵等核心理念,邏輯清晰、兼容並蓄,詳細梳理了中國文化的脈絡與體系,對中國文化的精粹做了一次全景展示。

樓宇烈先生談“智”----中國文化的品格”
對於合聚的同學們學習中國文化,樓老提出了的幾點學習方法,一是閱讀原典。中國文化中的這些根源性典籍,我們可以用三玄、四書、五經來統括。三玄是《老子》、《莊子》、《周易》。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的是《周易》、《三禮》、《書經》、《詩經》,還有《春秋》。去掉相重的 《周易》和《大學》和《中庸》,這九本書就構成了中國文化的根源性典籍。二是打破框架,用更智慧的方法來學習傳統文化。西方文明的核心是科學合理,東方文明的核心是自然合理。中國文化的整體觀、天人觀,讓我們在學習中必須要把問題放到整體中去考慮,文史哲打通,儒釋道打通,中西東打通,每一個部分都會全面地完整地來體現整體,不能割裂只看一家的學問。例如,如何理解東方和西方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不同?我們就必須回溯源頭,首先理解天地君親師所代表的倫常關係與西方基督教基礎下生而平等倫常關係的不同。三是實踐,修自己的四種心。孟子講“為學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人都有天生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學習就是擴充它們,修身養性厚德載物。文化一定要落實到需要教導人們怎樣身體力行。
2天的時間裡,樓老還對中國文化的主體儒釋道三家進行了精彩的闡述。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組成部分的儒釋道三家,都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相互滲透、融合得到豐富和提高,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例如生命觀,在儒家看來生命是積極的入世,且生命不以個體存在,而是以代相傳,前後相續的。《禮記?祭義》中引曾子的話說:“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意思就是說,子女的身體是父母身體的繼續,也就是其父母生命延續的。這種生命觀要求中國人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只為自己這一代k慮,要為子孫後代承擔相應的義務,這也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綱常秩序和經濟發展的基礎。而佛教認為人的命運是由人自己的“業”所造成的,造什麼樣的“業”就受什麼樣的“報”,這個因果關係在一個生命體的主體裡邊,而不是在這個生命體的主體之外的,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生命的輪迴負責。人生世間一切都是空幻的,生命的意義在於追求正覺,涅盤寂靜,修道德、創功業是為了更早的脫離苦厄。而道家追求長生久視、肉體成仙,在對待人生態度上與儒家、佛教大相徑庭。道教提倡 “仙道貴生”,追求生命價值的最大化,力求訴諸于丹道的修鍊實踐使自我生命徹底釋放,為個體的生命求取最大限度的延續直至永生。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每個個體生命的獨特價值不因社會群體利益的存在而被改變…
樓老師的講座數次引起了台下的掌聲。歷史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又是我們認知歷史的核心。我們跟隨樓老師淵博的講授和辯證思考的方法,領悟學習的智慧。善用者無棄物,善學者無棄學。日日是好日,還是日日是煩惱,都來自於我們是否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從文化中有鑒別的吸收我們所需要的營養,是否可以轉化為應對未來的定力。感謝樓先生的啟彰之作,並期待8月合聚第二講楊立華先生再續精彩。

講座聽眾與樓先生合影
2011年度合聚講壇從智、定、勇、明、養五處提煉智慧,邀請各領域大家,給我們以思想的給養和啟迪,從文化中擬合對未來的預見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