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二十日是紀念遠古時代女媧氏補天補地的節日,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古時,許多地方都過此節日,但如今只有極個別地方在過此節。
據《淮南子》等古籍記載,參考袁珂的《中國神話傳說》以及西安地區的民間傳說,在很古遠的時代,撐天的柱子折斷了,拉地的繩子也斷了,於是天塌地陷——天上出現了巨大的窟窿,地上也裂開了大溝壑,並陷下許多大深坑。接着,山林燃起猛烈的熊熊大火,洪水洶湧、波浪滔天。從山林里竄出來的各種兇惡猛獸吃人,而水中的怪獸毒蛇也出來傷人,天上巨大的凶鳥則啄食老弱的人們。人類遭受着極大的災難,幾乎無法生存下去,眼看着地球就要全部毀滅了。這時,一位偉大的女性女媧氏挺身而出,她揀來五顏六色的石頭,用烈火燒煉成閃光的星星,然後把這些石頭扔到天上補好蒼天。天空完好無缺之後,日月星辰又重新放出光芒;女媧氏又砍斷了鰲魚龍的巨腿,用來做四根天柱支撐天穹。接着,她燒蘆葦填平洪水,殺死吃人的黑龍和各種害人猛獸,用帶繩的弓箭射下了吃人的凶鳥。最終,女媧氏解除了人類的滅頂之災,萬眾歡呼、歌頌這位偉大的英雄。
對於這個美麗的神話傳說,許多人認為它荒誕、不可信。但是,通常神話傳說能夠映射出歷史的影子。通過傳說,我們可以認識當時的歷史情況。傳說中的天塌地陷,可能就是一次大規模的地震災害。原始時代的人們不可能認識地震,他們誤認為,天地塌陷是因為撐天的柱子折了,拉地的繩子斷了。也有人認為,在這裡把各種災難都集中起來是絕不可能的。但實際上,這些災難同時發生是有一定因果聯繫的。通常,大地震伴隨氣候異常,有可能出現降雨量升高。在古代,平地多數是水鄉澤國,暴雨一旦出現必然會造成洪水滔滔。而伴隨暴雨的霹靂雷電極易使森林發生火災。古代時期,我國有大片的原始森林,而森林大火必然威脅人們的生存。火災燒死了各種小動物,而食草動物也餓死了,以小動物、食草動物為食的大動物、食肉動物飢餓難耐,於是就竄出森林吃人。因此,各種災難同時出現是完全可能的。
有人認為天不可補。實際上,女媧補天是一種原始的宗教儀式。原始人看到隕石流星落下來時是被燒紅的,他們就認為天上的星星是石頭燒鍊形成的,於是,就認為燒煉的石頭可以補天。而用這個方式補天以後,恰好地震災難平息了,他們就誤認為,將燒煉的石頭扔上天是很靈驗的補天方法。
女媧氏應是原始社會母系氏族部落女媧氏部落的女首領、女酋長。女媧氏的活動區域在哪裡呢?雖然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多數人認為她應當活動於驪山一帶,即驪山南麓的藍田縣和驪山北麓的臨潼區。北宋宋敏求的《長安志》記載:“灞水之源出藍田穀西,又西有尊盧氏冢,次北有女媧氏谷,則知此地是三皇舊居之所。”清朝末年、民國初年,關中大學者牛兆濂(即小說《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原型)主修的《藍田縣續志》中考證說:華胥氏生下女媧氏和伏羲氏,稱為三皇,而藍田就是三皇舊居之地。由於三皇對人類有卓越的貢獻,人們將他們曾經活動的地方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用以象徵和紀念。因此,藍田縣西北部驪山南麓有華胥鄉鎮,女媧氏庄、女媧氏谷、羲皇嶺、風王溝等,有些古地名現在還在使用。《帝王世紀》說:“女媧氏亦風姓也,風王者,女媧也。”現在藍田縣城北口圓盤中有女媧補天的塑像,作為本縣標誌性雕塑;而近年來,祭祀華胥氏的活動也是隆重而盛大。
在驪山及其北麓也有女媧氏遺迹。據新編《臨潼縣誌》載:老母殿,在驪山西綉嶺第二峰山頂。據《王嶼傳》記述,此殿建於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明萬曆時重建,清順治時擴建,“建層閣殿後,北瞰城邑如畫,遂稱巨觀。”傳此處即女媧治處。《路史》云:“女媧氏立治於中皇山之原,繼興於麗。”麗即驪,古籍云:“臨潼東二十四里有故麗城,商麗國。”《長安志》:“驪山有女媧治處,為臨潼肇始,立祠於驪山祀之。”驪山老母殿現在規模仍不小(按:驪山老母據說就是女媧氏。有方誌學者研究民俗文化后認為,女媧氏是在驪山山頂將燒煉的五色石拋向天空去補天的)。
傳說,遠古的大災難使人類大量死亡,所以人口稀少。女媧就用黃土和泥捏泥人,而捏人極費時間,於是,她就將草繩從渾泥水中拉出向外甩出泥點子,這些泥點子就變成了許多小人兒。又傳說,當時世界上只有女媧、伏羲兄妹(一說姐弟)二人,他們想做夫妻,又感到羞恥,於是分別站在兩個山頭上,向天神禱告,並最終讓天神裁決:他們分別推下兩個磨盤石,上天若讓他們成親,則兩個磨盤合在一起;若不許結合,則讓兩個磨盤遠遠分開。結果,他們推下的兩個磨盤石滾到山溝,陰扇和陽扇緊緊地合在了一起。他們當即成婚,繁衍了人類。後世將那個地方稱為磨子溝。如今,在人跡罕至的地方,仍有類似磨盤石的石頭。古時,人們在此地修廟祭祀,此類廟被稱為人祖廟、人宗廟、仁宗廟,即人類祖宗的廟宇。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四面八方的民眾,會集於此,舉行祭祀。比如在驪山上就有臨潼區仁宗廟鄉。
後世為了紀念女媧氏補天的功績,將農曆正月二十作為女媧補天補地節,一說,正月二十日是女媧氏的生日。屆時,家家戶戶都要焚香燃燭、叩頭禮拜以敬奉女媧娘娘,而且此項祭祀活動必須由家族裡的中老年主婦來主持,以象徵女媧在氏族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一天人們還要烙很薄的煎餅,餅的直徑約一尺,或者是蒸餅、烙厚餅等。餅做好之後,要撕一片扔到房頂,以表示補天;撕一片扔到井中或低處的地上,以表示補地,然後全家才能吃飯。此項儀式隆重且人心虔誠。據古籍資料可知,古時,許多地方都過這一節日。我曾經專門走訪過許多老人,他們說,解放以前,關中好多個縣都過此節日,連西安城中的居民商戶也過此節。我的老家原屬長安縣,小的時候,就聽祖母和母親說,正月二十是女媧補天補地節。然而,隨着時代變遷,尤其是經過解放初的破舊立新,西安城中已不再過此節日了;再經過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許多縣市的農村也不過此節了。如今,只有極個別地方的農村還保留此節日,如藍田縣和臨潼區驪山北麓、渭河以南地區;近二十年來,隨着經濟的發展、現代化步伐的加快,連上述地區的人們對此節日也漸漸地淡化了,照這樣下去,真擔心這個歷史悠久、意義重大的傳統民俗節日在不久的將來會消亡。
我們應當保留這種珍貴的民俗節日,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在弘揚中華的傳統文化。
文章標題 :漸行漸遠的女媧補天補地節來自:藏風得水 ,原文鏈接:http://www.zangshu.com/fuxi/nwwh/2011/0221/21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