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思想 中國傳統建築 易學 中國易學 傳統建築 辦公室風水 家居
摘要:本文從卦象、易數與陰陽合德三方面論述了易學思想與中國傳統建築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繫,中國建築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源是來自《周易》,與易學思想的發展變化密切相關。
關鍵詞:卦象;易數;陰陽合德;中國傳統建築
Yi learning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eology
Abstract: Departing from the images of the trigrams, numbers of the Yi, and 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separabl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deology embraced in Yi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eology.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s, Chinese archeology originates from Zhouyi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s of the ideology of the Yi learning.
Key words: images of the trigrams; numbers of the Yi; balance of the Yin and Yang;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eology
建築是上古人類創造的最宏大的物質產品。它既具有遮風避雨、滿足人們日常生產和生活的實用功能,又能表達某種崇敬和信仰,以及劃分社會尊卑等級的精神功能,因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較重要的地位。
《周易》最初雖是一部占筮之書,但它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保留了大量有關我國古代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史料,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源頭,也是我國古代建築學的源頭,其中直接關係到古代建築學的史料雖然不是太多,但因易學是我國古代成書較早的典籍學說,因而這些史料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來說有着彌足珍貴的價值。本文以探索的態度,試圖來論述易學對中國傳統建築的影響。
一、卦象與古代建築
《周易·繫辭下》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接着便分別論述了十三個卦象與世間器物的聯繫。這就是著名的《周易》取象制器說。其中有關建築的卦象有二則:
(一)《大壯》講的是地上建築。《周易·繫辭下》曰:“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棟,屋脊,承而在上;宇,椽子垂而向下,故曰“上棟下宇”。這樣人居屋內可避風雨,又下乾為“健”,上震為“動”,猶如風雨動於上,而宮室壯於下,《大壯》卦象下面乾卦的三個陽爻,形象地表示了層層相疊的夯上台,上邊《大壯》九四的陽爻則可以看作為是房屋的基座,再上面六五、上六兩個陰爻則很形象地描繪出中間空虛,可作使用的建築本體,整個卦象似乎是商周時期高台建築的形象符號。
(二)《大過》講的是墳墓棺槨。“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大過》,巽卦最下邊是一個陰爻(初六),陰爻中間虛空,似乎很形象地表明了處於地下墓穴中的棺槨墓室。其上的兩個陽爻(九二、九三)則可視為墓室厚實的圍壁和室壁上的封土。上方兌卦的形象和巽卦正好對稱,其最下的一個陽爻可以看作高出地面的封土堆,再上的一個陽爻則是土丘上祭祀建築的台基,而上六的陰爻就是祭詞建築室內空間的形象符號。根據考古發掘,建築史家確證,商周的貴族陵墓,地面上常保留有建築的遺迹,這便是以後祠堂的發端形式。
以上兩段是說古代房屋和墓地建築是在《周易》啟發下發明的,即易卦之符號是古建築之源,古人確信這一點。同時,卦象“大壯”、“大過”符號也成為古代建築的象徵。
(三)《觀》卦上卦為巽,下卦為坤。坤為地,巽為風——和惠怡人的天風在廣袤的大地上陣陣吹拂,天恩浩蕩,萬物遍受恩澤,這就是《觀》卦所要表達的象意。《周易·觀卦.彖辭》有“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是故古人謂“《觀》為宗廟之象”,《觀》卦與祭祀建築有着緊密的聯繫。《爾雅.釋宮》注“觀謂之闕”。“雉門之旁為闕,又名觀”。這些都說明《周易》卦象與建築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
二、易數與古代建築
數量之“數”,在哲學上有不同的解釋。從易數來講,是以蓍草之數來說明事物現象的生成變化。《周易·繫辭上傳》:“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易學中的象數,有着極為豐富的哲學內涵。它作為一種隱喻、象徵的工具和手段,在中國傳統建築,尤其在宮廷建築中有着廣泛的應用與體現。其中,以三(三極)、九(用九)的運用,最為突出。
(一)六爻之動,三極之道
在《周易》中“三”是象徵天、地、人“三才之道”或“三極之道”的一個數字。在三畫卦中,下面一爻為地爻,中間一爻為人爻,上面一爻為天爻。在六畫卦中,下面初、二兩爻是地爻,中間三、四兩爻是人爻,上面五、上兩爻是天爻。此所謂“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象辭上傳》)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都包含着三極之道。
中國傳統的宅院建築之最高規格,為左、中、右“三路”之制。如,明清時期的北京紫禁城,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等。北京紫禁城內,前朝、內廷的主要建築均為“三”大宮殿。以太和殿為主的三大殿之基座(又稱須彌座),分為上、中、下“二”層或“三”重,又稱“三台”。而且,每一層的台階數,也都與“三”有關;“下重級二十有三,中上二重級各九”;乾清門“中三陛,三出各九級”。在最高級別的禮制建築即“天壇”中,祈年殿屋頂為“三”重檐形式,基座呈“三”層。
(二)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乾卦,乾上,乾下,六爻皆陽。在行筮的時候,若所得之數全是九,由於九是變爻,乾卦就要變為坤卦。六爻都是九,謂之“天德”,即至純、至萃、至精之德。乾卦六爻全部用九而不用七,謂之“用九”。這時候,乾卦處於乾坤轉變的關鍵時刻,不可為首。人處在這種時候,亦當順其自然,遵守三極之道,不可枉自為首。《乾》用九曰:“見群龍無首,吉。”《象辭上傳》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乾·文言》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乾元”不是指的某一天,而是包括乾卦六爻在內。故而稱“天下治”,即天下大治。“用九”,是說應當善於運用陽剛變化之客觀法則,即要剛柔相濟,寬猛相濟;掌握並運用了“用九”的法則,方可做到天下大治、天下太平。所謂“天則”,指的是自然規律。“用九”,表明了天道的變化無常,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若在天道突變之時,仍然能夠善於“用九”而不為九所用,就不僅是天下可治,而且是體現了天道之法則了。這是只有具備了“天德”的聖人,才能達到的一種極高的境界。鑒於自然數中的“九”,在易學中所蘊含的上述哲理,再加上乾卦之六爻皆以“龍”來作比喻,因而,“九”就成了一個非常吉利而且有些神秘的數字。從易學哲學到社會生活,從皇家宮廷建築到民間建築,都可以找到“九”的影子。
西周關於建築的等級規定是社會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周易》以“九”為陽數之最,“九”成為禮制等級中最高的一等,形成由“九”逐一向下奇數遞減的禮制系統,對城市規劃、宮室建築就有更詳細具體的限制。《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考工記·匠人》:“內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西京賦》:“大夏(廈)耽耽,九戶開闢”。《大戴禮》:“明堂者古有之,凡九室”。明堂九室,朝堂明堂均然。《禮記·月令》:“季春之月,毋出九門”。鄭玄註:“天子九門者:路門、應門、雉門、庫門、皋門、城門、近郊門、關門”。此所謂天子九門。
北京正陽門建造高度為九丈九尺。各地對舊住宅門第的規模,又向有“九十九間半”的說法。北京故宮的房屋總間數為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而不足萬間整數,謂之“采九九數”。
北京天壇圜丘象徵天道以及人對天的崇信。圜丘呈圓形,共為三層。第一層的中心砌的石料為扇面形,其數為“九”,這是第一圈,以後逐圈擴展,所用石料都是“九”與“九”的倍數。第一層一共鋪砌石料九圈,形成了一個“九”與“九”的基數,以“九”為級數,逐層增加序列。即:9、18、27、36、45、54、63、72、81;第二層以此類推,為:90、99、108、117、126、135、144、153、162;第三層為:171、180、198、207、216、225、243。共27圈,所用石料數皆體現出“九”是象徵九重天的意思。(九重天,即:第一重日天;第二重月天;第三重金星天;第四重木星天;第五重水星天;第六重火星天;第七重土星天;第八重二十八宿天;第九重為宗動天。)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人們對其造型讚嘆不已。在這十七孔的造型中,包含着對“九”的崇信,因為無論從橋的一端數起,其中最大的一孔都是第“九”孔。
三、陰陽合德與中國建築
《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繫辭下》說:“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這些都是貫穿《周易》的主要哲學思想。以此樸素辯證法來審視藝術,就要既有陰柔陽剛美的側重,還要兩者和諧,所以傳統藝術唯有含剛蘊柔,寓剛於柔,方算妙品。世界上一切事物及其變化均可納入到陰陽兩種勢力的對立統一之中,包括有關建築方面的構圖觀念和形象特徵也不例外。諸如剛柔,明暗,凹凸,硬軟等,便可視為剛為陽,柔為陰;明為陽,暗為陰;凸為陽,凹為陰;硬為陽,軟為陰等等。
(一)平面布局
先秦兩漢的建築風格亦比較側重於陽剛壯美的表現,其形象追求的是“寬大崇高”,其細部追求的是“錯采鏤金”,就是與正規建築互補,理應表現出陰柔秀美的園林,也追求景多景全,園中高台林立,奇卉珍禽畢呈。正像前漢大賦中所描寫的那樣,此時的苑圃花園氣派宏大,包羅萬象,盡量顯示豪華富有,而沒有後世園林的詩情畫意和韻味含蓄,因此,從陰陽合德剛柔相濟的審美觀念來看,此時的建築藝術是稚氣的,過分顯露的,是對外在世界一種較為粗拙的、物質的把握。歷史發展到魏晉南北朝,動亂的社會政治使大批士人自覺地與現實社會保持着距離,談玄之風興起,並尊《周易》、《老子》、《莊子》為三玄,流風所及,也給兩漢以來較為正統沉悶的藝術理論注入了新的生氣,反映在建築上,樸素,雅潔,寧靜自然的村居園林發展很快,作為對廣殿高樓的補充,它們妥帖地表現了秀麗、自然的陰柔之美。
在布局設計和環境意識上,中國古建築表現了較強的陰陽合德的觀念。“庭院深深深幾許”,南唐詩人馮延巳的這一名句,常常被用來形容中國傳統建築的延綿無盡。庭院一般是指前後建築與兩邊廊廡或牆相圍成的一塊空間,這裡建築的實主陽,庭院為虛,主陰,這一虛一實組合而成的“前庭”和“後院”,按中軸線有序連續的推進,大大增強了傳統建築陰陽合德的藝術魅力。北京的故宮、山東曲阜的孔廟等建築集群之所以會打動千千萬萬個旅遊觀賞者,其主要原因恐怕亦在於此。要是單個地孤立地去觀賞這些群體中的主要殿堂,它們的基本造型變化不大,不能反映出古建築藝術的絢麗多彩,然而一旦將它們用圍廊、門樓、亭閣、隔牆等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形成虛實相濟的建築群,其感染力便會成倍增長,如在《周易》經文中多次提到的“庭”,就表現出了這一特點。就是在秦漢時期主要表現陽剛之美的建築中,也不是完全不注意室外空間的組合,像上邊提及的秦阿房宮,也不是實體一塊的建築單體,而是以殿、樓、閣,以及諸多架空間道、復道聯絡組合而成的龐大建築群,在它的陽剛之美中,也透出絲絲的秀美。陶淵明被鍾嶸《詩品》尊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從這位著名田園派詩人歌頌田園美的詩文中。也透露了當時士人對建築風格追求的轉變。“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歸田園居》)、“倚南窗以寄傲,市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歸去來辭》)。如此小巧拙樸的建築環境,悠閑自在的居住氣氛,集中表現出姻靜、清麗,含而不露的陰柔之美。
(二)立面造型
中國建築的立面造型十分注重陰陽虛實的相映互補。關於構圖造型的陰陽變化相和,清代繪畫理論家丁桌論曰:“凡天下之事事物物,總不外乎陰陽。以光而論,明曰陽,暗曰陰;以宇舍而論,外曰陽,內曰陰;以物而論,高曰陽,低曰陰;以培樓而論,曰陽,凹曰陰。……惟其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故筆實中之虛,虛中之實,虛者從有至無,渲染是也;實者着跡見痕,實染是也。虛乃陽之表,實即陰之里,故高低凸凹,全憑虛實。”
就建築立面的構圖原則而言,同樣表現了上述高低凹凸,明暗虛實的陰陽變化與相和。傳統建築的基本立面構圖是三段式的,底部為台座或台基,中段為柱子加出挑屋檐的斗拱,頂段便是頗有民族特色的大屋頂。這一形象本身就表現出虛實有規律的變化。台基實體一塊為陽,柱子加斗拱較虛透細巧為陰,大屋頂龐大如蓋又為陽,而這三部分又各有陰陽變化。台基雖實,但常選用白青灰等淺色石砌。如重要建築台基較高,則往往分成數層,並圍上雕刻精細的拱桿(如天壇祈年殿,太和殿的漢白玉台基),以避免其外觀過實而使陽中蘊陰,柱子雖然較虛透,但其剛直有力擎托起大屋頂,且常漆成紅色,斗拱亦作牛腿挑梁形,使其虛中帶實,陰中有陽剛之氣。最為奇妙的是我國古建築的屋頂,如同東方人和西方人的主要差異集中在頭部一樣,屋頂也集中反映出中西建築不同的風神情調。西方建築多圓形,蔥頭形的穹隆頂和三角頂,它們向上凸起,外張感較強,而我國建築的屋頂是微微向上反曲的,形成十分柔和、好看的凹曲線。屋角也經過特殊的藝術處理——誇張地向外捲起,形成優美的飛檐翹角,這樣,儘管碩大的屋頂主要表現出陽剛之美,但它那非幾何性頗具內收感的造型,又帶有飛動,輕巧,跳躍等陰柔美的特徵,達到了以陽帶陰,虛實結合的和諧統一。
中國建築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源是來自《周易》,它與易學思想的發展變化密切相關。結合研究易學來研究中國建築,對研究中國建築文化大有裨益。作者:董睿1,李澤琛
參考文獻:
[1]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二卷[M].濟南:齊魯書社,1998.
[2]劉大鈞.象數易學研究:第三輯[M].成都:巴蜀書社,2003.
[3]王寶琳.周易:現代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翟廷普.周易與華夏文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