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文化 曹操 安陽周易 周易 劉書民 曹操高陵無 錫風水 鶴雁 風水文化
以周易文化解讀曹操葬於安陽之故
論文提要:曹操功勞於日月同輝。然而,宋朝以來,尤其是一部《三國演義》把曹操醜化成為白臉奸臣。審時度勢中國歷史,匆匆過客何其多,數風流人物還看曹操。2009年12月27日,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陽縣西高穴村的消息公布后,引發來了歷史上空前的全國性罕見的挺曹操高陵者與反曹操高陵者的強烈爭議。
本論文以周易文化解讀曹操葬於安陽之故,用堪輿風水文化分析曹操和西高穴村以及鄴城與安陽縣的關係。
東漢末年的公元220年正月,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魏武王曹操去世后葬於安陽縣的西高穴村的村西南,幾個月後被封為魏武帝。由於時光久遠,更由於歷史上反曹操者的操作,對於家喻戶曉、老少皆知的曹操葬於何地方,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然而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宣布了重大考古發現:曹操高陵就在河南安陽縣西高穴村。由此引發來了歷史上空前的全國性罕見的挺曹操高陵者與反曹操高陵者的強烈爭議。
根據著名學者王國維斷定歷史糾紛的有效方法:地上文獻記載,地下文物證實,二者合一的印證方法;欲知曹操何故埋在安陽縣西高穴村,還得用中國傳統文化之源周易文化的堪輿方法去解讀。
一、數風流人物還看曹操
中國歷史上著名而又有影響力的曹操,在群雄紛爭的東漢時期憑着文武高智商,叱咤風雲,軍事征伐統一中國北方,改革政治發展經濟,都城雄偉對稱布局,文學與西園之會,銅雀歌舞和書法藝術,曹操業績顯著,東漢皇帝順應民意封其為魏武王,死後又被皇帝封為魏武帝,曹操功勞於日月同輝。然而,宋朝以來,尤其是一部《三國演義》把曹操醜化成為白臉奸臣。審時度勢中國歷史,匆匆過客何其多,數風流人物還看曹操。
2009年12月27日上午,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向國內各大媒體宣布了重大考古發現:魏武王高陵就在河南安陽縣西高穴村。這一發現,讓糾纏了千餘年的曹操高陵確切位置之爭有了最終的結果。出乎預料的是曹操再次成為國內外人們議論關注的主題,其中之一是曹操墓怎麼會在安陽縣發現?一些受傳統影響的人大惑不解,質疑紛紛,莫衷一是;於是,向國家文物局發難,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難,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難,向安陽市、縣發難,甚至向死後1800年的曹操發難。可謂此起彼伏,洶湧澎湃。尤其是2010年8月21日,由“反曹派”主要人物,“學者”倪方六發起的“三國文化全國高層論壇”在蘇州召開。全國各地的23位“專家學者”,從各個方面對曹操墓的真實性進行了反駁,最終形成共識:安陽“曹操墓”在發現和發掘過程中,存在人為策劃、蓄意造假的行為。一些歷史知識稍缺的人也發表言論:曹操高陵在鄴,我們相信;如在安陽縣我們堅決不認可。甚致有人藉機醜化河南:安陽縣曹操墓是“河南版周老虎”;更有甚者,無理要求中國國家文物局取消曹操墓 “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資格。並聲稱河北閆沛東手裡掌握有關於曹操墓造假的“鐵證”,並將擇機對外公布,以此要挾,等等。質疑聲音不絕於耳,反對者更是甚囂塵上。其中不乏有不良動機之人,藉機炒作,聲東擊西,達到平時得不到的目的,真可謂用心良苦。有些人更是不擇手段,誤導輿論,欺騙那些痴信曹操的大眾。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向國內各大媒體宣布重大考古發現,是經過國家文物局批准的,可以說是權威性的。況且,河南省是全國文物大省,中國八大古都,河南省具有四個:鄭州市、安陽市、洛陽市、開封市。可見河南省的文化底蘊是深厚的,那麼作為河南省文物局的業務技術實力在全國來講,肯定是一流水平的。據新聞媒體報道,大凡質疑者,皆不是考古專業人士,由此可見,隔行如隔山,外行人盡說外行話。
二、曹操選擇西高穴村的原因
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曹操於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頒佈《終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這是曹操預感壽盡前幾年頒佈的。戰國時期的西門豹祠位於河南省、河北省交界地的漳河大橋向南500多米,即107國道路西,京廣鐵路旁,在今安陽縣安豐鄉豐樂鎮村,如今有四通古碑。
安陽是殷商文化、周易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佛教漢化的形成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安陽,是後趙、冉魏、前燕、北魏、東魏、北齊等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曹丕夫人甄氏死後墓葬在漳河南岸的安陽縣靈芝村。西門豹治鄴、破釜沉舟、鄴下七君子、建安文學等等歷史故事皆發生在這裡。曹操以鄴為基地統一中國北方,鄴是東漢皇帝對曹操的封地,他在鄴15年,安陽、鄴城一帶流傳者曹操許多典故,許多村名和地名留有曹操的故事。
西高穴村往南15公里到安陽城,往東10公里到鄴城。歷史上稱鄴城、安陽為一體。西高穴村位於西門豹祠西原上約7公里多,深熟周易文化知識的曹操是很有戰略眼光。從大環境看西高穴村:西靠巍巍太行山,猶如太師椅;曹操高陵墓南有洹水;北有漳河,那個時期漳河由北而向東流去,漳河在曹操高陵墓形成一個天然河套,猶如皇帝身上的玉帶;向東望去鄴城銅雀台、金鳳台、冰井台,紫氣東南來。從風水角度看,這裡是上好風水寶地。
曹操對鄴城,即今日河南省安陽縣於河北臨漳縣交界地,有着特殊的感情。曹操敬仰一代英雄鄴城縣令西門豹治理有方,在鄴地投巫以及開渠的英明決策,他希望自己的壽陵地與西門豹祠毗鄰。
175年,20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授洛陽北部尉,再改任頓丘令;頓丘即現在的安陽市內黃縣與清豐縣交界地。
204年秋八月,曹操大破袁尚,平冀州,自領冀州牧。208年,曹操為丞相。
212年,東漢把當時的行政區劃作一個調整,當時的魏郡共有30餘縣,轄有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東部分地區,其郡治在鄴。
213年五月,天子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曹操為魏公,讚揚曹操平定黃巾之亂,滅袁紹、董卓,遷都許昌等功勞,並且以十郡封曹操為魏公。其封國地盤大致相當於今河南之焦作、濟源,新鄉、鶴壁之京廣線以西地區,安陽地區、山東之聊城、德州地區、今河北保定以南地區,國都在鄴。
當年頓丘、鄴城、安陽一帶,也就是如今的晉冀魯豫交界地,是曹操起家的地方,鄴城實際上是曹操實施自己政治、軍事抱負的重要活動中心。歷史上,安陽市安豐鄉也屬於鄴城的範圍,可以說曹操死後葬在自己的封國之內,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他不可能葬在鄴城以外的許昌或毫州以及其它地方。
據西高穴村負責人徐煥朝介紹:祖上傳說,這一帶曾經是曹操駐紮軍隊所在地。從這裡向南走出5公里,有個地名叫做亮馬崗;從西高穴村向正東走7公里左右,就是河北省的習文村。與該村的名字對應的是,該村附近還有個叫講武城的村莊,據說是曹操率軍駐紮此地后,和部下軍士習文、講武的地方。這些民間傳說和遺留下來的地名,忠實記錄了曹操當年在這一帶活動的軌跡。
如今的漳河已經不見當年的滔滔東流,黯淡了的刀光劍影也已成為過眼雲煙,湮沒於歷史的洪流之中。然而,漳河南岸的西高穴村因曹操高陵的發現而名揚天下。這一點徐煥朝和他的先輩們是怎麼也想不到的。也許是人傑地靈的緣故吧。
三、曹操高陵的環境風水
堪輿也叫風水,為中國之獨創的理論體系。其源於易經思維,是以“自然、平衡、和諧”的天人感應之理念來改善運氣、調整運勢的秘術。由於其易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幾千年來一直閃耀着神秘的幽光。
風水理論是什麼呢?實際上就是地理學、地質學、星象學、氣象學、景觀學、建築學、生態學以及人體生命信息學等多種學科綜合一體的自然科學。其宗旨是審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環境,順應自然,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與生存環境,贏得最佳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我們的先哲們在風水理論及其實踐的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實際經驗,通過理論思維,汲收融匯了古今中外各門科學、哲學、美學、倫理學、以及宗教、民俗等等方面的眾多智慧,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綜合性和系統性很強的獨特理論體系--現代風水學。
1、中國古人非常講究傳統文化,陰陽風水文化盛行於西漢時期。我國古代墓葬是一種複雜的文化現象,墓址的選擇要看風水。自古以來,人們都很重視墓地的選擇,古人選擇墓地考慮的因素依次為:一是京城附近,其風水不消說自然是好的;二是故里、采邑或祖籍地,符合葉落歸根的傳統觀念;三是死亡地,如任所、戰場等,這往往是格於形勢,如交通制約等;四是其他地方,如生前嚮往之地等。但是一般都要選擇“前有照,後有靠”的地方。即前有水流穿過,後有山峰為靠,境內層巒疊翠,就是說墓地要枕山面水。如:首先,應該明確穴的來水與去水的方位,根據穴的來水與去水的方位來確定土地神位的大致方位,再根據穴的座向及分金五行配合,確定土地神位的準確方位,同時參照穴的四周環境來確定土地神位的準確方向。這樣的土地神位既符陰宅風水的形勢,又符合其理氣。使其墳墓更加符合風水要求,使其更好地蔭益子孫後代。
2、記述西門豹祠諸書中以《水經注》所述之祠最早,且是修繕前朝的,此祠與曹操<遺令>中的西門豹祠是一致的。 2009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清朝楊守敬等編繪的《水經注圖》的圖幅可以明了。自西高穴村而西,地勢逐漸隆起,形成岡地,再向西便是太行山東麓。曹操高陵就處在台地上,座西朝東,其地形符合曹操《令》中所述壽陵的選址條件,即“西門豹祠西原上”。東漢人許慎所著《說文解字》釋“原”為:“水泉本也,從泉,出廠下”。即“原”本意是水泉之本,即發原的地方,水泉河流發原的地方肯定是地勢較高,由高趨下形成河流。
再者,曹操墓不可能建在漳河的中、下游。根據《呂氏春秋》卷第十《孟冬紀》關於葬地選址的條件:“古之人有藏於廣野深山而安者矣,非珠玉國寶之謂也,葬不可不藏也。葬淺則狐狸抇之,深則及於水泉。故凡葬必於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濕,此則善矣”。《後漢書》《志》第六《禮中》注引《漢舊儀》言及天子之墓是有一定的深度標準的,一般為十三丈,西高穴村的曹操高陵墓深為15米,即合漢尺34.5丈(漢制:1尺=0.23米)。這樣的深度若取址在漳河的中、下游肯定不行。因為那個時期漳河水勢本身很大,且經常決口泛濫。再者漳河中、下游地下水位高,不符合《呂氏春秋》所言選址之原則,若選之,必遭水浸。
3、曹操墓規格相當高,這個墓平面為甲字形,坐西向東,是一座帶斜坡墓道的雙室磚墓,規模宏大,結構複雜,主要由墓道前後室和四個側室構成。中間有甬道相通,前後室頂部為四角攢頂,甬道為磚券拱形頂。斜坡墓道長39.5米,寬9.8米,最深處距離地表大概是15米,墓平面略呈梯形,東邊寬22米,西邊寬19.5米,東西長18米,大墓佔地面積740多平方米,屬於典型的深埋墓葬。
4、京廣鐵路以東漳河以南靈芝鄉的魏明帝之母親——甄皇后之墓,曾因地勢低洼水浸而改葬過。《三國志》卷五《后妃傳》載“(太和)四年(230年)十一月,以後陵庳下,使(甄)象兼太尉,持節詣鄴,昭告後土,十二月,改葬朝陽陵。象還,遷散騎常侍。”所以,曹操高陵的選址只能在漳河上游的高原地帶。除了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的《令》之外,臨死前,曹操還有《遺令》:“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實地考察西高穴村,其西確為一逐漸隆起的高岡。站在岡上向東望去是無際之平原無岡可言,西高穴村如臨腳下。那麼,此高岡便是曹操壽陵之所在。
5、以鄴為首都的後趙皇帝駙馬魯潛是曹操死後110年而去世的,後趙人稱曹操肯定為魏武帝,魯潛墓誌的記載應該是有可信度的。幾年前,文物部門在安豐鄉出土了後趙十一年魯潛墓誌,墓誌記載魯潛是葬在曹操墓的西北角,這也可說明曹操墓位於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魯潛墓距魏武帝陵的方位與距離:“墓在高決橋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這裡所說的魏武帝陵應該就是高陵(西陵),高決橋應該為高穴橋,古代“決”通“穴”,這說明曹操的墓地應該在西高穴村附近。
經過國內資深考古專家充分論證及眾多史籍資料佐證,足以說明作為安陽前身的鄴城是曹操統治北方時期的重要活動場所,後人也能據此看出鄴城在當時的繁華與興盛,以及曹操與其家人看重鄴城,死後安葬在鄴地的可信度。古往今來,許多帝王在選擇自己的墓葬地時,並不是一律按照其祖籍所在地進行安葬的,往往都在其都城所在區域範圍內選擇墓地,從明清兩代皇帝的陵寢就可略見一斑。到了近代,袁世凱被清廷明升暗降罷職后,他也沒有回原籍河南項城,而是在安陽北門外的洹上村居住下來,甚至大興土木在此修建其陵墓,死後葬於安陽。
四、曹操高陵的風水格局
中國古代有死前選擇墓地之傳統:三年尋龍,十年點穴。曹操在幾年前就看中了安豐鄉西高穴村這塊地方,開始為自己建造陵墓。他還囑咐後人不必到墓地去拜祭,要其後人“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西高穴的地望是特殊的地名,這個村名本身就是風水名稱。“西”是指位置與西門豹祠的西方偏南;“高”乃台、丘陵也; “穴”就是墓的具體位置,點穴就是指出準確位置地點來葬墓。
曹操高陵西依婉蜒千里的巍巍太行山,山水順漳河而由西向東彎彎曲曲在西高穴村的北部流過、向東向南、又向東北流去,猶如半環形狀。風水理論稱之為千里來龍:大水大河齊到處,千里來龍住。
曹操為自己建墓是公開的,是以《令》的形式頒佈的。他不但安排了自己的壽陵,還安排了公卿大臣列將陪陵的方域位置。曹操要行漢之制度,把自己的陵墓區、陪陵區,統籌設計規劃,並且要有足夠的容量,佔地面積相當大。曹操既然讓公卿大臣死後陪葬在自己陵墓的前後,那麼高陵就不可能是秘密的。
其一,《河朔訪古》一書中記載該墓高一丈六尺。縱然曹操下令不封不樹,但墓穴本身選址是因高為基,原來就具有一定的高度。這與漢獻帝禪陵高二丈差不多。(《後漢書?獻帝紀》注引《帝王世紀》)
其二,高陵旁有地面建築,即殿寢建築。我們可以從《晉書》卷二十《禮中》的記載中得到證實。高陵旁所建之祭殿,起碼在曹操死後到黃初三年(222年)這一段時間是存在的。
其三,《三國志?魏書?于禁傳》記載:曹操的大將軍于禁去拜謁曹操高陵時,高陵旁還有地面建築——陵屋。
其四,陵旁建有石屋。曹丕稱帝后,為父加謚曰“魏武帝”,並刻金印。但他並未打開墓穴把印放入,只是存置在墓上的石屋裡,原因是怕藏金於墓遭人發掘。(《晉書》卷二十《禮中》記載了這件事。
其五,魏武帝陵下有石雕和銅駝。南朝蕭梁人任昉在其《述異記》中云:“鄴中銅駝鄉魏武帝陵下,銅駝、石犬各二。古詩云:石犬不可吠,銅駝徒爾為。”這說明魏武高陵旁立有石雕和銅駝,標誌是非常明顯的。
其六,高陵城的出現是曹操墓旁最顯著的標誌。南北朝時期的地理學家酈道元作《水經注》,卷九《洹水》中出現了一個地名叫高陵城。《洹水》云:“洹水出山,東徑殷墟北……又東,分為二水,北徑東明觀下……南水東北徑女亭城北,又東北徑高陵城南,東合坰溝,又東徑鸕鶿陂。”,
曹操墓不可能設72疑冢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他的殯葬不是秘葬,消息並未封鎖,百官群臣甚至包括皇帝都親臨現場,場面很大。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天塌一般,若設疑冢焉能如此。關於千餘年來流傳曹操墓設72疑冢之說,肯定是對曹操的惡意攻擊。
曹植在《武帝誄》中描述其葬父時的情景:“如何不弔,禍鍾聖躬。棄離臣子,背世長終。兆民號咷,仰訴上穹。既以約終,令節不衰。既即梓宮,躬御綴衣。璽不存身,唯紼是荷。明器無飾,陶素是嘉。既次西陵,幽閨啟路。群臣奉迎,我王安厝。窈窕玄宇,三光不入。潛闥一扃,尊靈永蟄。聖上臨穴,哀號靡及。群臣陪臨,佇立以泣。去此昭昭,於彼冥冥。永棄兆民,下君百靈。千代萬乘,曷時復形。”
曹植這篇誄文反映了當時舉國哀悼,傾朝送葬曹操的那種空前悲痛的場面。
劉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