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作為我國傳統的祭祖節日,歷來為國人所重視;它還是24節氣之中的重要一節,歷來就有很多的風 俗習慣。

    清明節戴柳,插柳的習俗,流傳已久。在山東河南等中原地區,清明節不插柳戴柳已經成為了禁忌。山東、河南等地民諺素有“清明不戴柳,死了變豬狗”“清明不 戴柳,紅顏變皓首”等之說。認為不戴柳就是不祭祖,不孝順。湖北一帶也有這種說法。。

 

    關於清明節插柳的習俗來歷有好多不同的版本。

   

    第一種,清明插柳戴柳成為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徵。這種說 法流傳最廣。

    此風俗與寒食、禁煙火有關。由晉文公重耳祭奠介子推,號令家家插柳禁煙火的故事傳說而來。

    因為介子推的“忠”,一座綿山成為民族傳統美德的載體,一個節氣成為全民族的節日。
    相傳, 2600多年前,介子推“割股奉君、逸祿不仕、攜母隱山、焚林俱死”。
    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並下令把綿山改為 “介山”。
    第二年,晉文公與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們發現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圍成圈兒戴在頭上,並將楊柳掛在門外以示紀念,逐漸 演變成今天的清明節習俗。
  

    第二種說法: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

    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

    

    第三種說法:插柳、戴柳其實有驅邪避煞、消災解禍的作用。

    中國人將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節。清明節正是百鬼出沒頻頻、索討多多的時節。

    受佛教的影響,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許多人便認為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稱為“鬼怖木”。書載“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然是鬼節,清明上墳祭掃,既要拜祭祖先,又要防止鬼祟的侵擾。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便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清明是寒食節,舊時民間一般不動灶火,忌吃熱食,否則要遭遇神的懲罰。有諺語“清明不冷食,冰雹下滿地”之說。

    山東各地清明節的吃食各異。

    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

    山西將清明寒食節的習俗保留的很好。

    晉中一帶至今還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 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后全家分食之。

    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吃桃花粥的風俗,在掃墓和家宴上還愛用刀 魚。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后存放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據說小孩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浙江各地對清明節的重視尤勝於其他地方。

    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既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

    浙江桐鄉有“清明大似年”的說法,清明夜重視全家團圓吃晚餐,飯桌上的傳統菜:炒螺螄、糯米嵌藕、發芽豆、馬蘭頭等。這幾樣菜都跟養蠶有關。據說這天用針 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后的養蠶。吃藕是祝願蠶寶寶吐的絲又長又好。吃發芽豆是 博得“發家”的口彩。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各地還有一些奇怪的習俗。

 

    山東即墨有青年婦女躲清明的習俗。據說這天有凶神下凡來抓俊俏姑娘,所以這天婦女都不待在家裡,忌做針線。而一律要成群結對,外出踏青,盪鞦韆,當地有 “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剛過門一年的新媳婦要在清明時節回娘家,俗稱之為“換還寒食”。據說,不回娘家,要死婆婆,這也給剛過門的媳婦回娘家找了個借口。

    臨沂地區,卻忌諱婦女清明節回娘家,否則要死公公,這是對“回娘家”習俗的一種回敬。

    山西的很多地方,清明節前三天、后四天忌洗衣服,說是不和地下的人搶水,讓他們好好清潔。

 

    除了禁火、掃墓習俗,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等風俗,相傳是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讓大家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

   

    清明這個節日,既有祭祖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在這萬物復蘇的季節,表達着古人對生死的豁達。

來源網站: 董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