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

 

  五台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南距山西省太原市230公里,北距五台山火車站48公里。

 

  五台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峰組成,環基250公里。寺院分為青廟和黃廟兩種,青廟住和尚,黃廟(藏傳佛教寺院)住喇嘛。五台山過去有360座寺廟,到 1956年時還有124處,其中青廟99處,黃廟有25處,菩薩頂寺是傳說中的文殊菩薩居住處,為五台山黃廟之首。現存寺廟四十餘處。

 

  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台懷鎮是寺廟最集中的地方,寺院一個挨着一個,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和羅侯寺並稱為五台山五大禪 林。

 

我國四大佛教名山——普陀山

 

  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如此美麗,又有如此眾多文物古迹的小島,在我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普陀山位於浙江省 杭州灣以東約100海里,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呈狹長形,南北最長處為8.6里,東西最寬外3.5公里。最高處佛頂山,海 拔約300米。

 

  普陀山的海天景色,不論在哪一個景區、景點,都使人感到海闊天空。雖有海風怒號,濁浪排空,卻並不使人有驚濤駭浪之感,只覺得這些異景廳觀使人振奮。

 

  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是著名的佛教勝地。最盛時有82座寺庵,128處茅篷,僧尼達4000餘人。來此旅遊的人,在島上的小徑間漫 步,經常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美麗的自然風景和濃郁的佛都氣氛,使它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而這種色彩,也正是它對遊人有較強吸引力的所在。

 

  普陀山的風景名勝、遊覽點很多,主要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這是現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濟禪寺始建於宋,為山中供奉觀音的主 剎,建築總面積約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禪寺始建於明,依山憑險,層層疊建,周圍古木參天,極為幽靜。慧濟禪寺建於佛頂山上,又名佛頂山寺。奇 岩妙石遍布,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龜聽法石、海天佛國石等二十餘處。在山海相接之處有許多石洞勝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至今普陀山流傳着許多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民間故事。

 

我國四大佛教名山——峨眉山

 

  峨眉山是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於四川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的峨眉境內,距成都約一百六十公里,在峨眉山市西南七公里處。高出五嶽,秀甲天 下。在我國的遊覽名山中,峨眉山可以說是最高的一個,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山體南北方向延伸,綿延23公里,面積115平方公里。長久以來,峨眉 山以其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神話般的佛教勝跡而聞名於世。她古雅神奇,巍峨媚麗。其山脈綿亘曲折、千岩萬壑、瀑布溪流、奇秀清雅,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稱。 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峨眉山像一道巨大的翠屏,聳立在成都平原西南,遙望彎曲柔美的山體輪廓,猶如少女的面容和修眉,於是人們很早便稱它為“峨眉”。縱橫200餘公里的峨 眉山,與“亞洲脊樑”昆崙山的支脈邛峽山相連。峨眉全山由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山組成,一般遊人所到,主要是奇峰攢聚、名勝薈萃的大峨山,這就是今 日人們通常所說的“峨眉山”。

 

  峨眉山也是一座佛教名山,相傳是釋迦牟尼身旁的普賢大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 教的“四大菩薩道場。峨眉山原為佛道兩教並存的宗教重地,東漢之初,山間便有了第一座以葯農舍宅為寺廟的“初殿”。後來歷經晉、 唐、宋續建和明、清兩代發展,連綿百里的山巒,先後興建佛寺200多處,僧眾達數千人。隨着佛教興盛和道教的衰微與絕跡,峨眉山遂成為以“菩薩信仰”為中 心的佛教聖地。由於歷史變遷,現在峨眉山景區內尚存十餘處古寺,如報國寺、萬年寺、仙峰寺、洗象池、金頂等,寺院內的佛教徒依然保持着正常的宗教生活。

 

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九華山

 

  九華山寺宇林立,香煙繚繞,是善男信女朝拜的聖地;九華山風光旖旎, 氣候宜人,是旅遊避暑的勝境。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九華山獨領風騷,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的雙重桂冠而聞名於海內外。

 

  九華山位於安徽西部青陽縣城西南,方圓約百公里,號稱九十九峰、十八景,鼎盛時期,寺庵一百五、僧尼三四千。九華山群峰爭峙,卻玲瓏秀麗。佛教興起遲 於洛陽白馬寺六百多年,之所以成名,除了它得天獨厚的優美環境外,應歸功於詩仙李白和高僧金喬覺。李白應邀游山,遠眺九峰如天賜九蓮,觸景生情,詩讚“妙 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引來了歷代文人雅士,於是“九華名遂聞於天下”。朝鮮半島新羅國高僧金喬覺,渡海來九華修行,傳說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普度眾生 量,“遠近焚香者,“日以千計”。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九華山佛教始自南北朝時期。據史料記載,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公元503 年),即有僧名伏虎,九華山拾寶岩建伏虎庵;唐朝開元年間,有僧人檀號來此修行。開元、天寶年間(公元 713—755 年),新羅國王室貴族金喬覺出家為僧,渡海來華,到九華山苦修,居住東崖峰的岩洞中,感動善男信女,

 

    當地鄉紳諸葛節等損資,為金喬覺建寺。建中二 年(公元781 年)池州太守張岩奏請朝廷賜“化城”額於該寺。金喬覺圓寂時,相傳山嗚谷隕,群鳥哀啼,地出火光,其屍身越三年而栩栩如生,僧眾尊為地藏菩薩,建肉身塔供 奉。九華山遂成為地藏菩薩道場

 

    千餘年來,九華山佛教歷經興衰,大體有五個時期:唐中期初創;唐後期至五代衰微;宋元有所發展;明清達到鼎盛。明朝洪武、宣德、萬曆年間屢次賜金修建化城 寺,萬曆年間還兩次給九華山化城寺頒賜《藏經》。自明代起九華山日益興旺,寺庵總數超過一百,僧尼眾多,與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共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 山。 清朝康熙、乾隆皇帝數次巡遊江南,分別欽賜“九華聖境”、“芬陀普教”御筆匾額,屢賜重金修繕化城寺。九華山佛教又有了進一步發展,除化城寺十方叢林外, 又形成了百歲宮、甘露寺、東崖寺、祗園寺四大叢林。到清朝未年,九華山寺廟一度增至一百五十餘座,僧眾多達三、四千人,香火之盛,甲於天下。

來源網站: 董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