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國人一向都很重視自己的姓氏,姓氏的延續往往被看做是生命延續的過程。我們經常驕傲的說,我們是炎黃子孫。那麼,我們的 祖先炎帝和黃帝也都有着自己的姓氏嗎?原來炎帝姓“姜”,黃帝姓“姬”,也就是說,現在中國的百家姓幾乎都是由“姜”、“姬”兩姓分化而來的。

古代人取名方法眾多,但也都本着宏偉抱負、賢良品質的原則,在名字中寄託了他們優良的思想觀念和美好的祝願。真正是“以 名言志”。

有人從品質方面取名。“程修己”,唐代人,字敬之,“修己”即《四書》中的“修身”,修身就是使品質高尚,只有自己品質高尚,人們才能尊重他。

    有人從德行方面取名。“沈德潛”,清代人,字確士,“德潛”就是品德高深,德高望重。

    有人從言行方面取名。“于慎行”,明代東阿人,字可遠,后更字無垢,隆慶進士,聯繫名與字看來,意為行為要謹慎,這樣才能走得更遠,后改字“無垢”,意為 追求完美。

    有人從禮儀方面取名。“程端禮”,元代人,字敬叔,“端禮”即禮儀周到的意思。

    有人從意志方面取名。“盛以恆”,明代人,字勉南,萬曆舉人,苦志勵學,“以恆”即持之以恆,他在學習中正表現出了這種精神。

    當然,古代還有人叫周公卒、霍去病、商鞅、孫臏……這些帶有傷殘晦氣字眼的名字,令呼喚者和主人都會產生不愉快的感覺,所以也鮮有人用。

    而現代人取名,多發端於構思。名字事關人們的“第一印象”,所以取一個有內涵、有品位、有個性又被大家認同和讚賞的好名字,並不容易。不僅需要有廣博的知 識,而且還要吉祥助運,妙然天成。

    中國人深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影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世人中才高八斗,所以很多人運用了寄學識淵博之望取名法。比如“孔學思”、“王文 淵”、“張博冠”……

    做為一個有愛國心的人,總希望民族振興,國家繁榮。“宋振華”,振興中華;“王定國”,使國家安定;“陳澤邦”,福澤邦國……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有健康的體魄,才談得上其他,尤其是父母更希望子女健康的成長。這種願望也反映在了所取的名字之中。“王延壽”,延年益壽之意;“丁鶴 年”,據說鶴能活到很大歲數,鶴年顯然就是長壽之意;“朱齡昌”,健康高齡之意……

來源網站: 董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