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易經》的合和觀?

  《易經》合和觀在中國思想文化中的影響甚大

  和諧思想是中國古代的優秀文化,其最早發祥於《易經》,《易經》合和觀在中國思想文化中影響甚大。北京故宮的三大主殿分別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名就是來自《易經》的“保合大和,乃利貞”,中見在封建時代的君主們就已經意識到合和思想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了。

  中國自古強調禮治、等治重於法治,這也是合和思想的反映。孔子強調“和為貴”,《易經》突出“保合大和”,都是一個目的;希望構建國泰民安的和諧社會。歷史上,大凡社會和諧則國泰民安,國家統一,人民安居樂業;反之,矛盾尖銳,兩極分化,必然導致戰爭,引起分裂,人民則苦不堪言。所以我們黨目前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北京2008年奧運會提出“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口號。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體現,也是人類為之奮鬥的目標。
突出“保合大和”的重大意義

  《易經》說:“保合大和,乃利貞”,就是說只有做到合和,才能萬國咸寧,才能國泰民安。那麼,《易經》的“保合大和”是什麼意思呢?合:《易經》的意思是博大、包容,由部分集中為一個整體。

  合  合璧:合為一體

  合力:齊心協力

  合心:同心同德    →達到同心目的,即同心同德

  合適:不偏不倚

  和  平和:溫和平緩

  中和:中行不偏

  謙和:不驕不躁   →達到和諧目的,即和衷共濟

  和平:和平共處

  當然,《易經》強調的是中和之道;包括天時、地利、人和。

  《易經》和諧社會的特點

  《易經》強調元、亨、利、貞

  元者,大也,始也,仁也,善也。亨者,通也,美也,禮也。利者,和也,平和,義也。貞者,正也,真也。所以元、亨、利、貞的精髓是:真、善、美。

  《易經》說:“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美好)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事也……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易經•乾》)。《易經》之所以把元、貞作為乾卦(父卦、君卦、天卦)的卦辭,並貫穿於全書,原因就在於《易經》強調元、亨、利、貞是真善美,是君子必行的四德。


  《易經》強調柔順利貞

  《易經》不僅強調乾元剛健,而且同樣注重柔順,如“立地之道,曰柔與剛”(《易經•說卦》)。柔順人生哲理並非柔弱,而是一種外剛內柔、柔中帶剛的哲理,體現的是以退為進、以守為攻、后發制人的策略。當今在競爭熱度不斷升溫、甚至白熱化的時代,如果人們能讓自己發熱的頭腦冷靜一下,採取另一種迂迴的鬥爭藝術,說不定反而能獲奇效。

  《易經》把龍性剛健、牝馬柔順作為剛性與柔性的代表,在人生哲理、處世哲學方面強調陰陽合德、剛柔兼顧,並告誡人們嚴“厚德載物”、“柔順利貞”,這是君子必行的品德。這種剛健與柔順的統一,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及社會和諧都有很大的影響。它既是對戰爭與和平的協調,也有利於人與社會的和諧。所以,《易經》“柔順利貞”、“厚德載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本元素。

  《易經》強調與時偕行

  “與時偕行”出自《易經•乾》:“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什麼叫乾乾?就是自強不息之意。什麼叫與時偕行?偕,就是一同,一起,就是“與時行也”(《易經•遁》)。這就是說,於自然而言,要順應天時,不要違背四時;於社會而言,要與時代合拍,否則就要被淘汰,就要掉隊。可見與時偕行非常重要,我們今天的社會也提倡與時俱進。我們中華民族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經非常重視人與社會的和諧,這是多麼偉大的智慧啊!

  《易經》突出陰陽和諧

  陰陽和諧是《易經》整體和諧的哲學基礎。《易經》無論太極圖、八卦、六十四卦、河圖洛書,都在體現陰陽相依、互根互補的互動關係,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的統一。

  我在講課時,許多我都問我,什麼是對立的統一?我說:對立,就是兩種事物或一種事物的兩個方面之間互相排斥,相互矛盾,相互鬥爭;而統一,則指部分逐漸歸於整體。統一體,指矛盾的兩個方面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依存而結成的整體。陰陽的對立統一,就是指事物中的陰陽兩個方面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而組成了一個統一體。

  楊力提示

  太極圖的陰陽合抱就是通過陰陽的和諧來體現整體的和諧,反映天下的事物都應該在對立中求統一,在互根互補中求生存、求發展,自然界如此,社會也是如此。

  太極圖為何是圓的,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圓文化,中國古典小說為何大多喜歡以大團圓作為結局呢?就是因為中國人喜歡和諧、喜歡融一,這是有幾千年歷史根源的。中國從堯舜禹、夏商周到現在,歷經五千年的歷史,從一次又一次的分裂到統一,從小國融為大國,不都是為了求統一、求和諧嗎?

  陰陽和諧,在《易經》叫做陰陽合德,包括剛柔相濟,動靜相兼,如說:“剛柔之際,義無咎也。”就是說剛柔平衡,方可和諧。總之,最終的目標是陰陽平衡,陰陽平衡是哲學名詞,社會學上就叫陰陽和諧。

  在八卦中,《易經》通過泰卦 表明天地交泰,用既濟卦 象徵水火相濟,總的哲理是通過八卦來說明陰陽和諧,萬物才能咸寧。

  《易經》強調整體和諧

  (一)什麼是整體觀?

  整體觀是什麼?最大的整體觀就是天人合一,這是《易經》合和觀的核心。

  整體,指事物的全部。整體觀,就是從事物的全貌來看待事物。《易經》整體觀的精髓就是天人合一。所謂天人合一,實質就是指天、地、人和諧。

  (二)天人和諧包括三個方面

  人與天地(自然)和諧

  天人合一  人與社會和諧       天人和諧

  人與心靈和諧

  所以,《易經》的整體觀強調天、地、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一個人與天地(自然)、天下(社會)求得和諧統一的過程。一句話:《易經》強調整體和諧。

  (三)強調天下合一是《易經》整體和諧觀的社會基礎

  天人合一,是天、地、人的和諧統一,這是《易經》整體觀的社會學基礎。《易經》有一句名言叫做:“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經•說卦》),就是說,大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陰陽、剛柔、仁義是天人合一的基礎,其中仁義是社會和諧的根基。

  《易經》認為大自然原本就是和諧的:“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易經•說卦》),都表明了大自然的和諧。《易經》還強調天地之間是互相協調、互濟共存的,如說:“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恆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易經•說卦》),就是說天地萬物各有各的功能,他們是分工合作的。

  “德合無疆”是《易經》中另一句有關和諧的名言,就是說:“只有與天地合其德,這樣的大道才是無疆的,才是有前途的。“易與天地准”同樣倡導和諧,就是指凡事要與天地合德,一句話,就是強調要天人合一。總之,天人合一是《易經》強調人與天地、社會和諧的社會基礎。

  (四)《易經》高度重視家庭和諧

  這是《易經》“家庭-社會-國家”整體和諧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是《易經》十分重視的內容,我們都知道,《易經》的八卦就是一個家庭卦,包括乾父、坤母及長男、中男、長女、中女……說明《易經》十分突出家庭的重要性,《易經》有一句話叫做:“正家,而天下定矣”,就是指家有家規,國有國紀,如果每一個家庭都很遵紀守法,都充滿了正氣,那麼,這個國家就可以安定。

  在今天的社會和家庭中,我們提倡要快樂、要微笑,因為和悅微笑是和諧社會、和諧家庭的重要標誌。

  楊力提示

  《易經》八卦中就專列一個卦,叫兌卦,它的象是澤,義理是說(悅)。悅,就是要和悅、喜悅,要笑口常開,與人相處,要以悅待人,正如《易經》所說的“和兌”,尤其要“孚兌”,就是與朋友交往要有在信任、真誠基礎上的和悅。

  《易經》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

  《易經》不僅強調人與社會的和諧,還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易經》強調“與時偕行”,不違背自然,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地球資源。人與自然和諧還包括人與動物的和諧,《易經》有一個卦叫履卦,說:“履,柔履剛也……是以履虎尾,不 人,亨”。就是說,如能做到以柔克剛,那麼即使是踩了老虎的尾巴,它也不至於會把人吃掉。

  需要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跟人與社會的和諧互為因果關係,是一個統一體。《易經》諄諄告誡我們:“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易經•乾》)。就是說,如能做到合和,那麼大自然才會庶物豐碩,國家也才會安寧,才會國泰民安。

  《易經》強調仁德和諧

  仁義是社會和諧的道德準則。《易經》關於做人基本準則的名言:“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就是說:仁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是社會和諧的道德基礎。

  仁德是什麼?孔子說:“仁者愛人”,就是人活着要多關愛他人。這是最根本的,在《易經》里,仁的範圍更廣,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人要多積善

  富人要多幫助窮人,減少兩極分化,社會才和諧。如《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易經•坤》)。所以,《易經》強調積善是積德的根本,也是構建和諧社會最重要的因素。可見,三千年前的《易經》就十分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接濟。

  (二)人要有謙德

  謙虛是美德,《易經》提出要做謙謙君子。所謂“謙受益,滿遭損”,就是強調為人要謙虛,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和諧相處。謙德包括厚道,包括寬容,也包括忍讓,這是《易經》的為人準則:“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經•坤》)。

  《易經》中還有“君子以虛受人”、“君子以容民畜眾”、“人道惡盈而好謙”,明確指出“惡盈好謙”是為人處世最根本的道德。

  (三)為人要講禮

  孔子說:“不字禮,無以立”,並說“禮之用,和為貴”,就是說和是建立在禮的前提上的。

  《易經•序卦》說:“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這裡的履是什麼意思?履者,禮也,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

  (四)人要誠信

  《易經》十分重視人的誠信,因為誠信是相互信任的前提。文中說:“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易經•中孚》)。孚,即誠信。誠信是仁義的重要內容,一個人失去了誠信還談何和諧?

  (五)人要中和

  中和就是中行、中正、就是為人處世不偏不倚。如果大偏激,就容易形成對立,所以凡事還是不要太過為好。這是人為處世的一個度,把握好這個度,才能與人和諧相處。

  楊力提示

  《易經》所說“中行,無咎”(《易經•夬》)。就是強調大凡為人處世要把握一個適度,這個中行、中正、中和,正如孔子所說:“過猶不及”,凡事大過或不及都容易造成不和諧,只有中行才是把握“度”的標準。

  《易經》重視禮讓和諧

  (一)《易經》強調美的和諧,重視禮儀和修飾

  美是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內容,這在《易經》中有突出表達,如賁卦,上面是個花卉的卉,下面是個貝殼,這是古人的裝飾品,可見愛美之心自古就有。這就是說裝飾、粉飾、愛美,可以增加社會的美感,美感是一種和諧,和諧就亨通,所以《易經》賁卦的卦辭用“亨”就是這個道理。

  (二)《易經》重視禮讓和諧

  第一,易經與禮儀。禮是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方面,禮是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禮是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崇尚禮治,治國立人、為人處世都強調以禮相待,所謂禮儀之邦。《說文解字》中說:“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釋名》:“禮,體也,得其事體也”。

  第二,殷禮。我國的禮義起源甚早,商代即時興殷禮,禮既包括行為規範(就是說一個人重講禮),也包括祭祀禮節,如《商書》記載:“典禮無 (禮)於呢。”(《高宗彤日篇》)

  第三,周禮。西周更是重禮義的國家。周禮是在殷禮上發展起來的,是以周公為代表的立於“敬德”和“保民”基礎上的禮。周公制禮作樂,孔子十分推崇,孔子竭力提倡的“克己復禮”就是希望恢復周禮。

  周禮是在殷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禮記》載:“禮之所尊,尊其義也。”《周禮》的核心是“親親”及“尊尊”,其中,親親指親其血緣關係,尊尊指尊其君主,實即孔子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第四,易禮。《周禮》主要反映西周的歷史,所以《易經》重禮是有其社會背景的,也是有其社會根源的。

  什麼叫“親親”?親親就是指有血緣的禮。在“親親”方面,《易經》以八卦排列,反映了乾、坤父母二坤是“親親”中的至尊,兄弟姐妹的親尊則按照長少排列,如“乾為父”、“坤為母”、“震為長子”、“巽為長女”。

  什麼叫“尊尊”?尊尊就是指上下關係的禮。在“尊尊”方面,《易經》以乾卦喻君,為至尊,以坤卦喻臣,即“乾君尊上,坤臣卑下,天尊地卑,故有上下”。正如《易經》的所說:“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易經•序卦》)。在“尊尊”中,以乾君為至高無上,有總統的作用。如《易經•乾》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易經》非常重視禮,每當國家慶典、卜筮、祭匯……都要舉行典禮。如:“嘉會足以合禮”(《易經•乾》)。“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以行其典禮。”

  《易經》還特別告誡不能犯“以下僭上”的越禮行為,如說:“無咎,弗過遇之。往厲必戒,勿用永貞”(《易經•小過》)。意即遇見國君時,不要越過他,這樣才不致有什麼過失,如果以下越上,就會招致危險。

  總之,《易經》強調掌握禮儀法度,關係到維護一個國家的尊嚴,正如《易經》所說“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易經•繫辭》)。重視禮,影響着一個人的文明程度,也是人們一生中為人處世經常要碰到的問題。因此,習禮、重禮、行禮是人生處世的一個重要內容。

  第五,孔子的禮。周禮對春秋時期的孔子有重大影響。孔子的“克己復禮”,“約之以禮”,尤其著名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都源於《易經》。

  孔子時代的禮是仁禮,是對周禮敬德、保民的發展。如孔子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夢周公,就表明他尊崇的禮要以仁德為先決條件,所以孔子對禮的解釋是“人而不仁,如禮何”,強調仁是禮的內核。可見,易學和儒學都極為重視禮,而且都把它提到了相當的高度。

  第六,現代的禮。我們今天所講的禮,不僅是要注意外表的禮、形式上的禮,更要注意內心的禮。只有融入了內心的文明,內心的仁愛,那麼我們形於外的禮才是自然的。

  楊力提示

  我們現代提倡的禮是文明行為的禮,跟孔子提倡的“克己復禮”含義是不一樣的,孔子的禮含有保守的因素,從而被封建社會的統治者加以利用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在封建社會孔子被奉為神壇上的聖人,這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易經》合和觀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

  (一)國家強調大一統

  我們知道“合”就是合攏、合璧、合力、和氣、和諧、和平。中國人喜歡合,不喜歡分,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分久必合的歷史。在中國歷史上,大大小小的戰爭都是從分裂走向統一的戰爭,炎黃戰蚩尤就是中原第一次大一統的戰爭,以後的許多戰爭也都是為了分之而合的大一統而戰。

  (二)家庭喜歡團圓

  中國文化的一個很大的特徵就是喜歡合家團圓,春節、中秋就是典型的團圓節日,家和萬事興,喜歡家庭的團圓是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內容。東方的小說、戲曲、故事,也往往都以大團圓作為結局。

  (三)社會喜歡會友集聚

  這是東方“合”的特徵,包括以文會友,各種集合,包括筆會,酒會、茶會……孔子有一句話叫做“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之間的往來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和諧。

  當前構建和諧社會任重而道遠

  胡錦濤總書記在闡述構建和諧社會時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上的講話)

  我們說,當前全國人民正朝這個目標而努力,但是影響和諧因素仍然存在,如貧富懸殊、貪污腐敗、三農問題、城鄉差距、東西部差距、下崗問題、就業問題、醫療養老保險問題……建設和諧社會可謂任重而道遠。不過,只要我們以和諧為原則,增強憂患意識,避免矛盾激化,政府和百姓同心同德,那麼,構建一個安定團結、小康幸福的和諧社會,應該不為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