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第一位登上《百家講壇》的台灣學者;

他因《胡雪岩的啟示》被企業家追捧;

他以《易經的奧秘》傳播古老的中華智慧

2009年12月26日,海口市人民大會堂。

76歲的曾仕強教授站在舞台上。身後藍色幕布上,是他的巨幅肖像及紅色標語“中華文化的管理智慧”。這是由北航海南校友會主辦的一次公益講座,入場券向市民發放,其間還穿插了“救助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慈善活動。

操一口“漳普”——漳州普通話,手中不見一頁講稿,比起《百家講壇》上的講授,此時的曾教授言語更為詼諧幽默,揮灑自如,聽眾中有人笑得前仰後合。在全天近6個小時演講中,掌聲、歡笑聲相伴始終。

就在曾仕強這邊侃侃而談的同時,在兩千多公里之外的北京,在CCTV中文國際頻道,值班編導將15集《易經的奧秘》光盤送上“播出線”。這意味着,是日起,每天一集的播出,將持續到2010年1月上旬;而其受眾群體,也將覆蓋到CCTV在全球“落地”的整個華語世界。

這似乎預示着,以“陰陽變易”、“生生不已”為圭臬的《易經》,在這歲月交關時刻,也進入一個新的生命周期。

揭開《易經》的神秘面紗


中國是《易經》的民族,但“百姓日用而不知”。

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美國杜魯門州立大學行政管理碩士,還好,眾人面前的曾仕強,沒有甩出一串串洋文,反之,言談舉止倒有幾分中國傳統“師爺”的古意。譬如他對數字“九”、這個乾卦中的“老陽”,就具特別情愫。

39歲,是他的一道“命坎”。那一年,他升任正教授,“這在台灣也是很難得的,但是身體也快要報銷了”。辦公室在二樓,他要抓着樓梯才能爬上去,“感覺非常虛弱,頭重腳輕,兩腿無力。去醫院檢查,竟診斷出五種病”。而此時,他又被學校里一樁複雜的人際糾紛困擾,生氣、想不通,筋疲力盡的狀態下,休息半年。

此時,他的老父親給兒子開出“藥方”:“早叫你讀《易經》,你為什麼不讀呢?”新晉教授曾仕強稱自己當時“蠻西化的”,他反問:“那個《易經》是人家拿來算命、看風水的,我是學科學的,根本不信這一套!再說,讀《易經》和生病有什麼關係?!”父親只一句話相告:“你先讀《易傳》就明白了。”

2009年春,在北京、在CCTV《百家講壇》錄製現場,曾仕強教授將“何為《易經》”列為15集講座的“首篇”。開宗明義:“《易經》為群經之始,它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易經》是“解開宇宙人生密碼的寶典”。

接下來的課程內容,依次是“何為陰陽”、“何為太極”、“何為八卦”……布局謀篇,獨出機杼,以致後來有人感嘆:“原來《易經》還可以這樣講!”

其實,他遵循的正是老父親的當年教誨:先易理、后象數,複製了他自己走近《易經》的有效路徑,使全國電視觀眾得以由淺及深、循序漸進地親近這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測又簡單易懂”的千年寶典。

但是,長期以來,《易經》的確披着神秘面紗。江湖中人打着《周易》大旗“算命”;堂堂學府“易學”更因歷史的原因而“斷裂”,以致有人痛陳:“就是六七十歲的老年知識分子,也很少能了解易學為何物了”。

而在曾仕強看來,《易經》始終伴隨着中國人的生活,“不管你讀過或者沒有讀過《易經》,你的所有行為都沒有離開《易經》。它已經變成我們血液里的東西,我們生命當中的基因。” 

在文字尚未產生的遠古,伏羲“一畫開天”,用符號一一揭示了宇宙最基本的秘密:陰陽。從伏羲八卦“無字天書”至“文王拘而演周易”,再到孔子及其弟子作《易傳》,“一陰一陽之謂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陰陽文化滲透在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譬如:天與地、晝與夜、君與臣、男與女……宇宙萬物均以陰陽“含括之”;再如“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的變易思想,就體現在“禍福相倚,物極必反,盛極而衰”這樣的“常道”即規律性認識中。

從儒家的中庸思想、致中和的理念,到宅居風水陰陽平衡的“四合院”建築布局;從諸葛亮排兵布陣到霍元甲習武健身的八卦掌、太極拳;從“天一生水”而得名的藏書樓到清華校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從天文律志、《九章算法》到一日三餐中的苦瓜、綠豆性寒屬“陰”……而“易為醫本”,博大精深的中醫學、救無數人性命於水火的《黃帝內經》、《傷寒論》,其醫學原理均源於《易經》。故此,曾仕強說:“中國是易經的民族。其實我們每天都生活在易經的道理中,但正如《易傳》所言‘百姓日用而不知’。”

它已成為中國人的生活文化。

站在受眾認知事物的基點上,從生活細節切入,有人認為曾仕強教授的講授得益於他“出身師範”。其實,更深層的、也能夠為“中國是易經的民族”這一判斷作註腳的是:他出身於一個易經的家族——他祖上客居漳州,而且世代為醫。

登“壇”講“經”者,帶着他的前世今生。

《易經》也“闖關”

講座一波三折的播出命運,恰恰“自證”了易理。

到主講《易經的奧秘》時,曾仕強在“百家講壇”已是“三進宮”。

而他為廣大觀眾所知曉,緣於北京奧運會期間播出的《胡雪岩的啟示》,他對紅頂商人胡雪岩的深刻剖析,即使在賽事熱點頻出的情況下,依然取得很高收視率。

其實,曾仕強第一次走上“百家講壇”,是2007年《我讀經典》系列講座。“百家講壇”執行主編王詠琴回憶說:“曾教授的《易經與人生》是系列講座的壓軸,播出后網上反響強烈。當時我們就想把《易經》搬上‘百家講壇’,可礙於當時各種條件尚不成熟,沒能如願。”

但是,曾仕強藉此成為第一位登上“百家講壇”的台灣學者。有人戲言:“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是第一個拉肚子的人。”“百家講壇”一位工作人員說,第一位台灣學者的“登壇”過程,其中的周折,可以寫一部小說。

登壇尚且不易,講《易經》更不像想象的那麼簡單。王詠琴說:“這主要由於社會的長期誤解,以為《易經》是一部算命的書、是封建迷信。我們三次打報告為《易經》正名:它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中國哲學思想的總源頭;強調‘盛世讀《易經》’,在社教中心主任張寧、教育專題部副主任魏淑清等多位領導的支持下,節目獲得批准。”

三個月緊張製作,反覆磋商講授內容,克服以前從沒遇到過的技術難點,譬如陰爻與陽爻的爻線,要一條條地仔細畫出。後期製作時,為六十四卦的象數排列順序,節目組內還“非常較真”地發生過爭吵,直到把曾仕強的學生李志峰請來“斷案”,過了一道坎又一道坎。

有過焦急、沮喪的時候,如果“胎死腹中”,不僅影響到節目組人員的“口糧”,更無法“擺平”的是為之付出的精力、心血,和與這部寶典培育起來的認同和情感。這期間,曾仕強曾親自到機房看樣片,糾正一些圖解上的誤差,當聽說節目播出可能會遇到一些挫折時,老人家卻很淡然,勸慰大家:“不要着急。《易經》 2009年一定播出!”他甚至斷言:“十一”播出就好。

王詠琴心中卻暗暗叫苦:“‘十一’是國慶60周年,紅色經典講座是春節就確定的。看來老先生一廂情願了。”偏偏天緣得便,“國慶”七天長假,紅色經典講座幾經調整最後編輯成5集。從10月6日起,播出《易經的奧秘》,不過只播出了前5集,據說是“投石問路,看看反應如何?”

沒想到,僅僅5集的節目,竟引起觀眾的強烈反響,“百家講壇”的電話幾乎被打爆,許多人都反映“不過癮”:沒講卦象就沒有清晰解釋“易經的奧秘”,希望能繼續播出。

節目組再次將報告呈送主管領導,請示“15集連播”問題。但直到那個周五下班時間,還沒有任何迴音。這就是說,如果周一前沒有局領導“拍板”,就意味着“沒戲”,《易經的奧秘》就有可能擱置到2010年。

沒想到,星期一早晨剛上班,電話通知來了:15集獲准連播。如果說生命中有“大喜悅”,那就是節目組全體成員當時共同的心態。大家相互報喜、祝賀,就連主管內務的老吳,也用手機短訊將“好消息”接二連三地通知出去。

2009年11月9日,“全本”《易經的奧秘》在‘百家講壇’播出。社會反響強烈,相關書籍和光盤一度脫銷,該系列節目還受到宣傳主管部門好評。

王詠琴曾經執導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在那一波“國學熱”中創造了收視率新高,她沒有想到《易經的奧秘》收視率“居然超過於丹”;其次欄目組的幾位編導,如今不僅畫卦“倍兒溜”,而且從《易經》中汲取智慧,懂得了“外圓內方”才能和諧相處;懂得了“明象位”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潛能……

談起《易經的奧秘》一波三折的播出過程:曾仕強也發出感慨:“公道自在人心,這是天人合一的結果”,正如孔子所言“時也,命也”。他認為,如果時間沒到就講《易經》“會有麻煩”。所以,透過《胡雪岩的啟示》來講《易經》,胡雪岩的功敗垂成,處處體現着易經的道理。2009年播出《易經的奧秘》是“水到渠成”,“勢所必然”。他始終堅信《易經》節目能夠播出,因為“中國需要《易經》”。

《易經》畢竟與我們睽違太久,一百年來,它行進在它自己的坎卦——艮卦上。而“否極泰來”正是《易經》所揭示的天地萬物的發展規律,《易經》以自身的命運證實了這一闡述。

 超級“粉絲班”

在生命疼痛處邂逅《易經》,“覺今是而昨非”。

姚先生至今還清楚地記得,4年前的秋天,他與曾仕強相遇在都江堰一棵桂花樹下。那一年,曾教授已年過七旬,精神矍鑠;而他剛剛四十歲,一尺多長的鬍鬚垂在胸前。

無論他走到哪裡,這一把鬍鬚都讓他顯得另類。據說,他本可以入選某個職位,但人家希望他剪掉長髯,他搖頭;開大會他本可以主席台上就座,但就因這一把鬍子,他寧可不上台。

他蓄鬚明志,就為大學讀書時,那件“想不通”的事。不止於此,由於“對人性、對某些社會現實的失望”,他還前後兩次險些“出家”,遁入佛門。這種“一根筋”人物,四川方言俗稱“方腦殼”。

4年前成都的一次講座,他接觸曾仕強,邂逅《易經》。得知他的情況后,曾教授贈言:“與過去作別。”而在每一次演講中,曾仕強都會強調“人生需要階段性的調整”,那正是“易”的思想,“當你無法改變環境時,就要順應環境,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那之後,“方腦殼”、長鬍須的姚先生說自己“對人生重新認識”。他剪掉那把鬍鬚時,身邊人都感到詫異:“換了一個人吶!”

比姚先生年輕幾歲的敖偉是貴州人,執拗的性格比之毫不遜色。“我是四兄弟中的老幺,媽媽本來盼望生個女兒,我讓她失望了。從小我們之間關係就不好,經常吵架,我甚至懷疑是不是她親生的。10歲時我就吵着鬧‘分家’,要我的幾分責任田,還找到鄉政府解決。跟家裡慪氣,春節我也不回家。14歲開始打工,修公路、扛水泥。扛2000斤水泥掙一元五角錢,一個月掙到90塊錢,好高興!學校老師一個月的薪水才60元。”

“我干過銷售,擔任過經理助理,這期間上過不少各種類型的培訓班,直到在北京聽了曾教授的《大易管理》,我決心到北京學下去,就辭掉了銷售經理的工作。周圍人很不理解:‘這小子瘋了!神經病,追一個老頭子!’。‘北漂’那些日子,有時飯費、住宿費都要靠同學幫忙,學費根本交不起。後來我想出一個辦法:給主辦單位打工,免我的學費。就這樣跟隨曾教授學習,有了很大進步。現在與家裡關係和睦,家中大事,父母一定等我回去做決定。”

如今,敖偉是這個超級“粉絲班”的學習長。班裡三四十人,都是學習中國式管理而追隨曾教授的,有人長達十幾年。每當得知曾仕強飛過海峽來大陸講學,他們便自費從天南地北趕來,形成一個“遊學”群體,這其中有:河南鄉鎮醫院的院長、山西的煤老闆,浙江的民營企業家……

28歲的任朋在鄭州經營醫療器械,曾仕強的書是他討債時“討”來的。因醫院欠款,他去蔣院長家討債。沒想到,蔣院長屋子裡全是書,他被曾仕強的著述吸引,賬沒結,卻抱着幾本書回家轉。那本《易經真的很容易》他看了上百遍。“現在,我出去見客戶,就提一兜子書,每人發一本《易經的奧秘》。”

內蒙古的馬先生,高中時就與父親一起研習《易經》,父子倆畫卦、卜卦堪稱專家級水平。但是,那次聽了曾仕強的講座,他抑制不住的興奮,立即打電話與父親分享。因為此時他理解的《易經》已不同以往,是一種大智慧,是哲學的思維方式。

應該說,思維方式的轉變,是“粉絲”們的最大收穫。曾仕強認為:“不明易理的人,最顯著的特點是:是非分明。往往在‘對’與‘錯’之間二選一,非對即錯,這是缺乏彈性的‘半腦人’。”而易理“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就避免了思維絕對化。“在現實中,‘對’,沒有用;合理才有用。”他認為,“半腦人”是典型的“方形思維”,是西方人的思維方式,而中國哲學追求“圓融,圓通”。

對此,“粉絲班”里人稱“大師兄”的李惠智深受其益:“理解了圓通境界,就像打通經絡,一通百通。”他曾經四處拜師求學,為感謝曾仕強的點撥,他置繁忙事務於一旁,鞍前馬後陪伴老先生。那一次,曾仕強在浙江大學演講,李惠智購買了5000冊《胡雪岩的啟示》,現場贈送給浙大學生,堪稱“骨灰級”“粉絲”。

中國需要《易經》

易有大用。回到“天人合一”路徑,人類才能自救。

海口市火山遺址公園,半山處有一露天平台,泥土砌成的祭台上供奉着火山神、風雨神、土地神的牌位。只見曾仕強向“大師兄”李惠智交待了幾句話,很快,三十多人列隊在祭台前。

曾仕強雙手抱拳,朗聲說道:“諸神在上,我等在此發願——”三十多人齊聲大喊:“兩岸和平!中國統一!世界大同!”禮畢那一刻,大家鼓起掌來。

他講過:“中國人其實不是一個拜神的民族,我們是禮佛的民族。禮佛跟拜神有什麼不同?禮佛是一種禮貌,就是我們看到神佛跟他打個招呼。”他認為“祭祀是一種教化而不是迷信”。

雖然有人用《易經》算命,曾教授的態度是:不反對。但他說,那不過是《易經》的小用。“易有大用。首先用來看世界大勢。老天把發展的機會給了西方四百年,但是他們的現代科技走錯方向,過度商業化,造成人類資源的浪費。風水輪流轉,21世紀中華民族必定復興。”

他說,金融危機后,很多美國人都在學習中國式管理。他認為,對於環境污染、資源緊缺等世界性難題,只有回到《易經》“天人合一”的路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人類才能自救”。其次,中國人有自己獨特的處世哲學和文化心理,與西方存在很大的差異性。西方重“法理情”,而中國人重“情理法”,中國人一味追隨西方那一套管理方式,是災難。

他說“中國需要《易經》”,《易經》對於協調家庭關係、對個人情緒管理都“善莫大焉”。

今年是曾仕強教授大陸講學20周年。此前,他多次應邀在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商界演講,他的書籍是一些家族企業培養第二代接班人的必修教材。

據說,老先生私下偶爾也會發脾氣。但學生面前,他始終是藹藹長者,講經論道,令人如沐春風。多年講座,他收穫了一塊塊牌匾,金字鐫刻着受益者的評價:“作育英才”、“傳播智慧”,“聽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

厚德載物的中華文化,擁有這樣的力量。

 訪談

記者:即使在海口這樣的休閑城市,也隨處可見同您握手、合影、要求籤名的人,可見“百家講壇”的影響力。不過這種事,最初會很高興,但是時間久了,特別是講完課一身疲憊,還要拍照、簽名,會不會很煩?

曾仕強:以平常心對待就好。對名與利,要清醒。為什麼有些歌星、影星自殺,因為他們活在掌聲中,一旦掌聲沒有了,心理失衡不能承受。掌聲能讓人喜悅,也能要你的命。

記者:網上您的博客文章不斷更新,還有曾仕強中國式管理經典語錄50條,您這麼勤奮?

曾仕強:哈哈,那些都同我沒有關係,不知什麼人搞的,不過是善意的。

記者:會不會有版權問題?

曾仕強:有書販把我的管理書籍四冊合成一本賣十塊錢,我抱無所謂態度。那些用手推車賣盜版書籍的,如果其中有我的盜版書,我會無比喜悅。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花幾十元錢去買書。國家富強,要靠全民素質提高,文化是社會公器。 

來源:北京青年報李俊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