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大名鼎鼎的明星因本名土得掉渣、上不了枱面,不願意讓公眾知道他們的本名。成龍本名陳港生,取香港出生之意,與成不成龍無關。劉德華本名劉福榮,太俗氣。歌星韋唯本名張菊霞,更是又老土又不好叫。試想一下,你讓叫韋唯的和叫張菊霞的歌手同時展開宣傳推廣,結果會怎樣?
韋唯原名叫張菊霞
藝名跟店名、書名、商品名一樣,是有品牌效應的。藝名又好比藝人的包裝,有才藝缺乏包裝,也紅不起來。然而,大多數的父母在為孩子取名時,不會預想到孩子會成為大明星,也不知道孩子需要一個怎樣的藝名。於是,那些專司起名的公司便開出了價錢,取一個藝名多少錢;測一個姓名八字多少錢……
藝人要取一個好藝名,也非無章可循、無法可依。藝名的秘密在於,必須好記、好叫、簡單、順耳、不犯忌等。“不犯忌”是指別把“希特拉”、“陳世美”、“秦檜”等臭名昭著的名字當藝名,而“劉邦”、“朱元璋”等帝王之名,也屬犯忌之列。其次是對藝名的屬性、類別要有所了解。我以為,古今中外的藝名主要有三類:
張狂型。該類藝名不論是藝高人膽大,還是膽大藝自高,反正得夠狂、夠牛,讓人印象深刻。五代十國的後唐庄宗皇帝——李存勖很喜歡演戲,曾給自己取了“李天下”藝名。近現代京劇名角“蓋叫天”本名張英傑,因仰慕大師“小叫天”而取名“小小叫天”,后遭人譏笑,索性改為“蓋叫天”。當代的韓國組合“東方神起”,原先想取“五臟六腑”、“東方不敗”等藝名,都嫌不夠狂,乾脆不做人而做神了。
東方神起
美雅型。美雅的藝名一般是改出來的。女藝人的本名拿不出手,肯定得改個美雅艷麗的藝名。電影演員王丹鳳本名王玉鳳,改“玉”為“丹”,立刻上了檔次。梅艷芳本名何加男、楊鈺瑩本名楊崗麗、舒淇本名林立慧……男藝人中本名林方的歌星,誰也不知道,改成了林依倫,《愛情鳥》便遠播四方;鄭少秋本名鄭創世,太沉太重,不改都不行。
鄭少秋本名鄭創世
媚俗型。媚俗的藝名有兩種,其一本身土味十足,以平俗親民為則。如電視主持人黃益騰藝名“阿原”,胡瓜本名胡自雄;再如東北二人轉演員的藝名“雙喜紅”、“宮老丫”、“劉二浪”等。其二為迎合流行時尚或圖一個喜聞樂見。香港“諧趣歌王”何福如為迎合聽眾,取了“何大傻”藝名;當今不是流行x和x感么,那就叫“麥當娜”,Madonna(麥當娜)原指“聖母瑪利亞”,乃x感和貞潔的象徵。瀋陽是東北最大的城市,本名沈鶴演員的便取了“小瀋陽”的藝名。
沈鶴藝名“小瀋陽”
藝名的分類不只三種,還有其它的分法。像冒用、套用別人的“冒名型”藝名,由於牽涉到名和利,亦值得一說。刀郎羅林因《二○○二年的第一場雪》名揚全國,他就打過一場藝名官司。羅林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刀郎,“刀郎”是其專署藝名。為此,他起訴西域刀郎潘曉峰等並索賠一百二十萬元,但“刀郎”的藝名價值幾何等卻讓法院犯難了。
出了名的藝名都有號召力和有票房價值。小瀋陽火了,有人就扯起“小沈龍”的旗號,趙本山火了,“趙本水”也跟着出來了。至於“小沈龍”、“趙本水”的本名是什麼,無人關心也無人過問。我在一場“大棚車”式的巡演班子中,看過自稱“‘趙本水’第二”的演出后,我不禁問,你的藝名叫“‘趙本水’第二”,你的本名該不會叫“趙本山”吧? (摘自香港《大公報》 作者:向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