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盤是廣泛運用於天文、地理、軍事、航海和占卜,以及居屋、墓葬選址的重要儀器,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延續和發展。萬安羅盤是現存的全國唯一以傳統技藝手工製作的羅盤,因其誕生、生產地為安徽省休寧縣萬安鎮萬安老街而得名。萬安羅盤為傳統地學儀器名品,是一種既能用於航海辨別方向又能用於城市鄉村民居建築風水占卜的傳統工具。包括航海羅盤、堪輿羅盤和日晷數種。羅盤尺寸不等.式樣有上百種,精密度高。清末即銷國內外。

    早在1915年,“吳魯衡毓記”羅盤、日晷就已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而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珍品展櫃中,珍藏着一隻萬安羅經店生產的木質水羅經。萬安所產羅盤設計獨特、選材考究、製作精良、品種齊全,被奉為羅盤正宗,享有“徽羅”、“徽盤”的美譽。

    萬安羅盤製作業至遲興起於元末,在明代得到發展,清代中葉進入鼎盛時期。但中國羅盤的製作史卻可上推到宋朝或者更早些。因為在北宋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就已經記載了四種羅盤的樣式。而後來鄭和下西洋的船隊里用以指示航海方向的,就是更早些出現的“沿海型中國羅盤”。

    倘若說“沿海型中國羅盤”是因為航海指向的需要而興起的話,那麼,徽州休寧的“萬安羅盤”等“內地型中國羅盤”,則是因為辨方乘氣、風水堪輿和宅基、墓道的測定等需要而興起。民諺云:“生在揚州,玩在杭州,吃在蘇州,葬在徽州”,這或許可作“萬安羅盤誕休寧”的註腳,當時東南民間把死後葬在徽州當成人生的一大幸事。

    而徽州本地人對於房屋建築、墓穴選址等的風水更是非常講究。清初休寧縣萬安人趙吉士在其著作《寄園寄所寄》就寫道:“風水之說,徽人尤重之,其平時構爭結訟,強半為此”足見徽州風水的盛行。而這種對於風水的追逐,無疑為羅盤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在此情勢下,萬安羅盤業應運而生。

    萬安羅盤業最早的名店,是在明清時期聞名全國羅盤業界的方秀水羅經店。羅經是風水先生對於羅盤的敬稱。隨後,相繼誕生的名店有胡茹易、胡平秩和吳魯衡等。而真正讓萬安羅盤風靡全國、揚名天下的,則是萬安吳魯衡羅經店的創始人吳魯衡。創辦於清雍正年間的吳魯衡羅經店堅持時間最長,並將“吳魯衡”做成了中國羅盤業的知名品牌。其所製作的羅盤、目晷等產品,既秉承古法,又有所創新。以質量上乘、精密度高而暢銷各地,遠的甚至已銷售到朝鮮、日本等國家。

    萬安羅盤製作業清末逐漸衰敗,並且在長時間內這項傳統的工藝一度停頓。人們普遍認為“吳魯衡”已經沒有嫡傳的繼承者。但幾經周折,吳水森1992年終於註冊成立了“休寧縣萬安吳氏嫡傳羅經老店”,為萬安吳氏羅盤正了名。作為羅經大師嫡系傳人,吳水森對祖業的繼承不願有一點缺憾。他不但把傳統手藝練得爐火純青,更在先人的基礎上精益求精,既要繼承更要創新,才是傳統手工技藝得以持續傳承與發揚的關健所在。吳水森說,“我心中始終有一個心愿,就想將北宋科學家沈括描述的縷懸式羅盤再現人面前,使萬安羅盤更為完整。”縷懸式羅盤自明嘉靖年間就已失傳,距今已有500年了,要想恢復談伺容易!但為了實現自己的心愿,他一邊查找資料,一邊潛心研究,終於在2004:年創製出一台具有定方位和旅遊觀賞等多種功能的縷懸式羅盤,其精確度經科學測試,與水羅盤相差無幾,再現了失傳500餘年縷懸式羅盤之貌,彌補了傳統萬安羅盤一項失遺缺憾。此項成果的取得,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的反響。

2006年縷懸式羅盤被黃山市文聯、工藝美術學會授予“首屆工藝美術精品展特別貢獻獎”。

    創新產品是傳統產品生命的延續,不斷推陳出新則是品牌的靈魂,是產業得以持續發展的根基。吳水森將羅盤、日晷合理地與生活用具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理念和吉祥圖案,採用圓雕、浮雕、鏤雕、書法、國畫等藝術手法,精緻美觀地再現了傳統文化產品的底蘊和新興工藝品的創新藝術。先後開發了金龜形、蓮花八卦形、雙龍戲珠形、首飾杯形等幾十個羅盤系列品種。

    而據了解,為更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休寧縣也已全面修繕“吳魯衡涵記老店”.創辦於清雍正年間的“吳魯衡涵記老店”開店時間最長,該老店羅盤選用徽州稀有虎骨木材料,經8道工序進行手工製作,尤其是採用祖傳工藝獨有的天然磁石磁化工藝,具有磁針靈敏度高、永不退磁等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