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自成 易經思維 易經 思維 金融危機 葉自成教授 2010年風水 風水專家 編者按:金融危機對國際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今天的國際社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出現了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最複雜的新的情況。在全球化、多樣化發展的今天,尤其是在後危機時代,人們過去用以概括國際格局的那些基本概念,無論是單極、兩極還是多極,都無法準確地概括今天的國際格局的特徵。11月6-8日在北京舉辦的北京論壇上,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葉自成教授認為,必須拋棄陳舊的極化概念,尋找更能客觀反映當今國際格局特徵的新概念;金融危機后國際格局的最大變化,就是大國作用的相對減弱和小國作用的相對加強,極化國家的相對下降和非極化國家的相對加強,極與非極之間,大國與小國之間,正在出現過去沒有過的複雜關係,用易經思維來看,可以說當今的國際格局出現了多結構並存、問題極和極中極的新的特點。
專家簡介: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主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傳統“極化思維”對國際局勢判斷的三個誤區
記者:金融危機對國際格局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在全球化、多樣化發展的世界形勢下,我們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思維方式來全面、準確地判斷當前的國際形勢?
葉自成:正如過去人們觀察政治經濟文化的主要和基本的思維方法,主要都是西方的思維方法一樣,人們觀察今天的金融危機后的國際格局的思維,也深刻地受到了西方的極化思維的影響。
所謂國際格局,主要就是大國之間的力量對比,而所謂大國之間的力量對比,無非是三種,不是單極,就是兩極,要不然就是多極,人們總喜歡用單極化、兩極化和多極化來稱謂過去、現在或將來的世界格局。用這種思維來觀察金融危機后的國際格局,除了所謂“多極化”這一陳舊的概念就沒有別的考慮了。
今天要分析金融危機后的國際格局的特徵,首先應該從反思“極化思維”開始。
所謂極化思維,就是指長期以來在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研究領域佔主導地位的以“極”的概念來分析國際力量格局的狀況。所謂極,就是極,具有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較強大的綜合實力,對國際事務具有較大影響的相對獨立的力量中心或國家集團。在極化思維的主導下,過去的國際格局,要麼是18—19世紀的多極,要麼是冷戰時期的兩極,要麼是冷戰後所謂的美國單極,而對現在和今後的國際格局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分析,也大多囿於極化思維的圈子。
實際上,“極化思維”有三個思維上的誤區:
一是西方中心論,主要是用西方的國際關係的歷史和觀念來分析整個國際局勢。
二是單向排他性思維,在強調單極、兩極和多極時,往往把這三種狀況對比起來,只承認或強調其中的一種,排斥其他格局狀態的存在,並把它絕對化。
三是大國取向,強調國際政治是大國政治,而且所謂大國,又主要是指一兩個,兩三個主要國家的作用。雖然極化思維能突出重點,對國際格局的解釋也有較強的適應性,但總的來說,極化思維長期把非西方國家排除在外,忽視非西方國家的存在、發展和變化,過分強調幾個大國的作用而忽視廣大中小國家的存在與作用,過分強調了單極、兩極和多極的單獨存在而否認它們的相對性和相容性。 如果說極化思維對過去人們認識國際格局還有相當正面的和積極的作用的話,那麼,在全球化、多樣化發展的今天,尤其是在金融危機后的今天,仍然用極化思維來分析、概括今天的國際格局,都會犯片面性的錯誤。今天我們需要一種綜合的思維來觀察。
極化思維分析金融危機后格局的三種觀點及其誤區
記者:正如您所說,人們常用極化思維來分析金融危機后的國際格局。那麼,人們用這種極化思維思考國際格局的錯誤主要體現在哪裡?請您詳細分析一下這種思維的誤區。
葉自成:用極化思維來分析金融危機后的國際格局的錯誤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所謂單極結束論。“冷戰結束后,許多人都相信會出現一個多極世界,但我們卻經歷了美國一家獨斷的“單邊主義”時代”,而金融危機后的最大變化,就是“美國‘單邊主義’時代的結束”。認為金融危機結束了美國單極,開始了沒有美國單極和單邊主義的一個新的時期。這種觀點可能有兩個方面有誇大之嫌:一是誇大了冷戰後美國一超的作用。雖然美國是冷戰後惟一的超級大國,並冷戰後的格局並不完全是美國主導和控制下的世界,並不是什麼美國的單極世界。美國雖然對歐洲和日本在政治軍事上控制較多,但歐洲在政治上的獨立性還是相當強的,而在經濟上美國並沒有不但完全沒有控制歐日,反而歐洲和日本和美國形成了一定的競爭關係;中國、印度和俄羅斯,則從來沒有在美國控制和影響之下,雖然中印俄三國都不同程度地受制於美國,但三國從來沒有不在美國控制之下,伊斯蘭國家一部分被美國控制,但大部分不但不在美國控制和影響之下,甚至成為反對美國霸權的主要力量,所以,美國單極論誇大了美國的影響。
二是誇大了金融危機對美國的相對影響,認為美國在危機中受到重創,力量會下降到與其他大國相當的地位。實際上,我認為美國很大程度上在調整自己的對外政策和國內政策,但美國在許多方面超強力量還是會保持下去;美國在一些主要問題上不得不改變小布殊政府時的政策,但並不意味着美國以後就不會再採取單邊主義做法了,並不意味着美國不會強勢推行自己的政策,單邊與多邊,大棒與胡蘿蔔,歷來都是美國的利益工具,現在美國外交多邊多一些,胡蘿蔔多一些,不等於美國完全放棄單邊政策,也不等於美國今後只會採取多邊政策,還是會看形勢和情況而定。以單邊或多邊,大棒或胡蘿蔔為標誌來區分美國是單極或多極,美國採取單邊政策多一些就認定世界是美國單極,或美國採取多邊政策多一些就認為開始了多極世界,把本來不能完全分開的事情絕對化了,並不符合美國的實際情況。我認為,就美國的整體實力而言,美國的經濟遭受重創,美國的制度影響力也有很大下降,但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也是有限的和局部的,它主要的是把股票中的泡泡擠破了,長遠來看,對美國的經濟是有好處的,美國經濟的實體部分受影響較小,美國的科技仍然領先,而且美國現在正重新尋找下一個替代刺激經濟的動力,它很有可能就是正在強勢發展的低碳經濟,美國在這一方面的優勢也是巨大的,把低碳經濟中的技術優勢轉化為金融產品的潛力依然巨大,對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也在開始形成了很大的壓力。
所以,也有中國學者指出,金融危機並沒有對美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造成根本的影響,“美國‘一超’的地位不會有根本性改變”。還有的認為,“美國政策上的失誤並不意味着力量的必然下降,主觀的感覺也替代不了對於事實的具體分析。美國的大國地位能否維持直接取決於其所擁有的國家實力,而國家實力是一個綜合性概念。美國的科技創新能力依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美國在不同領域的能力狀況是不一樣的,美國的硬實力優勢仍存,美國地位下滑主要緣於軟實力的急劇下降。而軟實力的下降並不是結構性的,主要是因為美國在對外政策行為上的失誤所致。只要美國善於學習,改變過去單邊蠻幹的政策取向,依然能在相當時期內維持其超級大國的地位”。
二、所謂多極加速論。中國人對多極化情有獨鍾,每當美國受挫之時,總會出現多極化的歡呼聲,可以說對多極化抱有很大期望。然而,國際局勢的發展也屢屢讓多極化者失望,以至於讓美國一國掌控世界的單極格局之說甚囂塵上,但金融危機中,多極化快要到來了的議論,又成為中國官方和學術界的主流觀點。這種觀點認為,當前局勢“反映出經濟全球化推動國際格局多極化進程的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講,金融危機客觀上成為世界多極化的助推器。多極世界加速形成”,,美國影響的下降相對提高了其他主要大國的影響,主要是歐盟、俄羅斯、中國、印度、巴西等國在國際格局中的影響力。還有的學者提出“后一超多強”,實際上仍然上多極化的翻版。“后一超多強格局”是從一超多強向多極格局演變的漫長歷史中的過渡階段,既是對一超多強格局的超越和發展,又為將來多極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對這種多極化加速的觀點的主要挑戰來自兩方面,一是如何看危機對主要力量中心的影響程度。應當說,危機對大國間力量對比的影響也是兩方面的,它對美國的影響很大,中國,印度,巴西相對影響較小,因此,中印巴三國的實力相對增加了,但是歐洲、俄羅斯和日本受到的影響也不小,甚至在某些方面比美國還要大。歐盟具有潛力,但政治上難以統一,難以形成較強的合力;俄羅斯在此次危機中受到打擊比美國還嚴重,石油經濟泡沫破滅,不能持久支撐俄羅斯的經濟的快速發展,而繼之而來的所謂低碳經濟大潮很可能不利俄羅斯的經濟發展,同時,俄羅斯的經濟總體規模有限,尤其是日益減少的人口可能嚴重拖累其可持續發展能力;日本是此次危機經濟幅度下降最大的西方國家,其經濟十幾年來一直停滯不前,是所謂多極化中發展最慢的國家,這些對所謂多極化加速來說都不是什麼好的勢頭。
二是所謂多極化加速的主要表現,一般會提出兩次G20會議,即2008年11月15的華盛頓峰會和2009年4月的倫敦峰會。除傳統的G8成員和歐盟外,還有澳大利亞、中國、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韓國、印度尼西亞、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等國。“就政治領域而言,G20取代G8已經是一種現實,意大利拉奎拉八國集團峰會已經明顯地預示:由G8主導全球問題的時代已經接近尾聲:國際組織、地區組織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越來越大”。
其實,金融危機對多極化的影響也是兩方面的,一方面,它的確有助於提高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但另一方面,它也相對地削弱了日本、歐洲和俄羅斯等傳統的六極格局中的三極的地位和作用,也在削弱多極化,更主要的是,所謂G20會議的出現,與其說是在加強多極化,還不如說正相反,它提出了無極化、非極化的問題,如果把參與這兩次會議的那些國家,比如沙特、南非、土耳其、韓國等視為潛在的多極化中的一極的國家,那這個極就可能沒有什麼意義了,因為今後還可能出現更多的G化國家,比如,為什麼只能是G20國,不可能是G25或G30國家呢?這正好適應中國的一句俗話:多中心等於無中心。太多的極等於無極。
三,國際格局大國思維論。傳統的極化思維都強調大國作用,在觀察金融危機后的國際格局時,也有不少人用這種觀點來觀察和分析,他們“斷言,今後二十年,大國主導、大國治理的世界政治格局不會發生重大變化”。但實際上,金融危機以來,國際格局的一個主要特徵,就是中小國家正在國際社會發揮重大影響,正在改變大國長期以來主導的趨勢,在一些區域內甚至出現中小國家主導大國政治的局面。
東盟主導東亞的合作已經有一個時間了,它是一個中小國家的集團。
最典型的現象是朝鮮核危機中的表現。朝鮮無論從那個意義上說,都夠不上是一個大國,不僅不是整個國際社會中的大國,而且在東亞區域也算不上什麼大國,反而可能是東北亞最小的國家,比中俄日美差遠了,比韓國在人口和經濟總量上也要小很多,但恰恰是這樣一個東北亞小國,卻在主導着當前的東北亞的局勢,並且可能將打破主要大國在核不擴散問題上的主導作用。很有意思的是,在朝核問題上,中美英法俄日德等主要大國,少有的一致,這些大國甚至連反恐也存在較大的差距,但在反核擴散上和反對朝鮮核武器化方面,卻是有一致立場,就是朝鮮必須放棄核武器。但是,儘管主要大國一致通過了對朝鮮核試驗的強烈譴責的聯合聲明,安理會也一致通過了對朝鮮進行制裁的決議,但朝鮮卻仍然採取單邊立場,堅持核試驗,並以強硬立場對抗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繼續進行鈈鈾的武器化的步驟,國際社會爭取朝鮮半島無核化的努力陷入了僵局,所有的大國在這一問題上都束手無策,只能任憑局勢處於失控狀態。
這樣的例子並不僅僅是朝鮮。在朝鮮之前,1998年,當時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經進行過同樣的與大國的抗爭,最後兩國都擁有了核武器而沒有受到國際上的那些大國的任何實際上的制裁,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合法地擁有核武器,如果說印度已經被列入大國的行列的話,那麼巴基斯坦仍然是與大國稱謂無緣的中等國家;伊朗似乎也在扮演同樣的角色,它不是大國,但卻按照自己的立場在進行核技術的升級和改造,現在的主要大國也幾乎不能拿伊朗怎麼樣。
委內瑞拉也許是另一個小國起大作用的例子。委內瑞拉與美國相比是小國,就是在拉美地區,它與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相比,也是小國,但委內瑞拉在地區內的影響,尤其是對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玻利維亞、哥倫比亞等國的影響,卻超出了委內瑞拉國家的實力的水平。
兩極、多極、無極,還是……
值得關注和思考的關於危機后格局分析的幾種觀點
記者:通過您的講解,我們知道傳統極化思維分析當前國際格局的誤區。那麼,除了原有的極化思維的觀點外,當前還有哪些分析國際格局新觀點新思維呢?
葉自成:除了原有的極化思維的觀點,關於金融危機后格局分析的幾種值得注意的新觀點,這點觀點雖然並不理論化,也只是隻言片語,但卻有新的思維。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當今的國際格局,有“相對大國”說、多極說、無極說、后戰國時代說、后美國時代說、國際權力格局扁平化說,從一超多強向多強一超的變化等等。
奧地利國際政治研究所海恩茨?蓋特納教授認為,不會出現“多極”格局,也不信美歐聯手能領導世界。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金融危機,使美實力受到削弱,但其政治、經濟、科技、軍事、外交等諸方面的影響力仍居首位。他認為,應對金融危機這樣的全球性挑戰,靠美國不行,靠歐洲不行,只靠歐美也不行,只有全球主要國家聯合行動,才能見效。應對氣候變化、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反恐、非洲發展等許多重大課題,都需要許多國家參與。因此,有可能圍繞不同課題,先形成不同的利益共同體,進而形成網絡化的國際安全格局。
今年5月,美國《新聞周刊》發表著名學者扎卡里亞的文章稱,當今世界已經進入后美國時代,其顯著標志是最近20年開始的美國之外的世界崛起。幾乎與之同時,美國外交學會主席理乍得?哈斯在《外交》季刊上撰文指出,世界正在進入“無極時代”。他說,21世紀不再是由一兩個或幾個大國所控制,而是由擁有和行使多種權力的許多個國家或非國家行為體來共同主導。7月,《日本經濟新聞》發表題為《集極時代——21世紀美國外交和八國峰會的走向》的文章,認為目前國際體制既非單極支配,亦非多極結構或無極狀態,而是處於以美國為中心、匯聚各種小“極”力量的“集極時代”。 8月27日,法國總統薩科齊發表講話表示,新興國家的發展使世界政治與經濟格局“重新洗牌”,世界將進入為時數十年的“相對大國時代”,西方獨自為世界“定調”的時代已經結束,歐洲應在促進國際合作方面發揮倡導作用。這些新觀點都是值得人們思考的。
觀察金融危機后的國際格局,必須有新思維
記者:既然傳統極化思維和當前分析國際格局的新思維新觀點,都有這樣那樣的片面性或誤區,那麼,您認為我們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新思維來分析金融危機后的格局?
葉自成:我認為,觀察金融危機后的國際格局,必須有新思維。這個新思維就是要超越傳統的極化思維,不能繼續用原來的思維模式來觀察金融危機后的世界。
什麼是國際格局的新思維?我在此提出“易極化”思維。
所謂易極化思維,就是以中國的易經思維來觀察國際格局,從而在繼承傳統的極的概念的基礎上,賦予國際格局、極等概念以新的內容。
易經是中國的六經之首,萬經之源,是中國最早的《詩》、《書》、《禮》、《樂》、《春秋》等經典的源泉。易經思維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長期觀察天地自然運行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個思維體系。易經思維是一個複雜的體系,但簡要來說,易經思維最重要的有兩個,一個是整體思維,一個是陰陽思維。
易經整體思維首先強調事物的整體性、統一性、綜合性,強調世界萬事萬物之間都存在着普遍的聯繫,只能從這個角度來把握事物的性質和發展規律,不能脫離這個整體來分析和把握世界,否則就會步入歧途。
易經陰陽思維強調任何事物都包括兩個方面,這種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即為陰陽,陰和陽是相對可分,但又是不能截然分開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既對立又和諧共生共存。
用易經思維來分析國際格局,就是把傳統的“極”的概念易化,賦予極以新的內容,使它從傳統的極化思維,轉變成易化的極,具有與過去的極很不相同的內涵,使得此“極”非彼“極”,實現“極”的概念的飛躍。
具體來說,易極化的內容與傳統的極的共同點在於,承認力量主體實力的不同,因而在國際格局中起不同作用,因而單極、兩極、多極的分法還有一定意義,承認力量主體在不同問題上有不同的立場因而會有對立和矛盾,重大區別在於:
一、傳統的極是區分不同的勢力或利益範圍為前提,典型的例子是美蘇兩極分屬兩大對立的不同陣營,彼此之間合作和經濟聯繫,是兩個平行的相互獨立的世界;18—19世紀的的歐洲多極體系,是英法俄德意等大國之間,劃分為利益彼此對立的勢力範圍,缺乏共同利益的聯繫。而易極化的極,前提是世界的一體化、全球化和相互聯繫大大增加的條件下出現的,即易經思維中強調的整體性、統一性、綜合性,立體性,今天各國的共同利益大大超過以前的任何時候。
二、傳統的極化思維把單極、兩極和多極對立起來,把三者視為相互排他的關係。易極化的思維卻強調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極中有極,此極並不完全排斥彼極,此極可以包含彼極,也可以從此極轉化為彼極,此極與彼極之間並無絕對的界限;同樣,傳統的極化思維以大國為主角,把中小國家排斥在外,易化極卻不以國家大小為絕對,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在此問題上大,在彼問題上卻小。各國利益的相互交織,錯綜複雜,你中有我,我有中你,也決非傳統的極化思維能說清楚的。
從易經思維看金融危機后國際格局的三個新特點
記者:如您所說,“易極化”思維具有整體性和陰陽性兩個重要的特徵。那麼,從易經這兩個思維來觀察和分析金融危機后的國際格局,可以看到什麼樣的新特點呢?
葉自成:從易經思維來具體觀察和分析金融危機后的國際格局,我們可以看到以下一些過去沒有的特點:
一、多結構並存。過去只有單極、兩極、多極之分,易化中的極首先是易極,它是一個大極,包容所有的格局的特點。過去在傳統極化思維影響下,總喜歡用單極化、兩極化和多極化來稱謂過去、現在或將來的世界格局。但這往往導致人們忽視這三種格局之間的複雜關係,把三者關係簡單化,這也是今天格局到底是多極化還是單極化發生爭論和導致很大混亂的一個主要原因。其實,所謂單極化、兩極化和多極化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指一個時期、一個階段內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發展趨勢,但這三種概念都是相對的,在某種情況下是可以並存的,把三者完全對立起來,看不到三者之間存在某種內在聯繫,甚至把三者相互對立起來,把三者視為非此即彼的關係,可能是片面的。我早在1999年就指出,“科索沃戰爭表明,現在的世界既不是多極化,也不是單極化,而是一個多極化和單極化這兩種矛盾的趨勢同時並存的世界,這種矛盾的趨勢還會存在較長時期,出現了一種雙重結構。一方面,多極化的趨勢在發展,另一方面,美國試圖推選單極世界的意圖也時有表現”。
單極、兩極、多極都是相對的,並不是絕對的,更不是完全排他的、完全對立的、非此即彼的。約琴夫?奈也曾指出,就軍事上講,今天的世界是單極,是美國占絕對優勢,但就經濟而言,則已經是多極化,而就政治而言,早就已經是多極化的世界。奈認為,現在的世界體系是力量中心各不相同的三個世界錯綜複雜地結合在一起形成的,單純考察一個方面來論述霸權主義、單極格局和多極格局本身就是錯誤的。亨廷頓指出,“當代國際政治不適合上述三種模式(單極、兩極、多極)中的任何一種,它是一種奇特的混合體系,即一個超級大國與若干大國並存的單極+多極體系”。亨廷頓認為國際政治的格局是一種三層結構。
我再次重申的觀點是:把國際格局簡單地說成是單極、兩極和多極,爭論是單極、兩極和多極,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二、主題極。傳統意義上的極都是以爭奪政治經濟軍事霸權、控制權為中心的,所以,極的承擔者都是經濟軍事等綜合實力強大的國家實體,極的國家利益有很強的排他性,各大國之間圍繞的鬥爭的主題,都是高政治的領土爭奪、意識形態對立等,界限是相對明顯的。而易極化中的極並不完全排除傳統意義上的極的用法,更多地卻是以主題來劃分的極,它的主體可以傳統意義上的強國,也可以是中小國家,還可以是非國家主體;它的主題可以是高政治的,但大量的可以卻是低政治領域的,合作的空間更大;它的界限是不明顯的,在此問題上兩個國家可以是一極的,在另一個問題上卻可能站在對立的兩邊。
911事件的出現形成了以文明國家為一極,以國際恐怖主義組織為另一極的兩極格局,恐怖與反恐是主題,所有的大國都支持國際反恐鬥爭,而與之對立的,卻並不是什麼大國強國,而是以非國家組織面目出現的基地組織和形形色色的恐怖主義;在能源問題上,實際上有三極,一極是能源擁有國,一極是能源消費大國,還有一極卻是操縱能源市場和價格的國際金融集團;金融危機的實質其實也是多極,一極是西方金融大國,一極是受西方金融危機的無妄之災的發展中國家,而這兩者實際上都是受害者,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是受害者,沒有受益者,包括美國,還有一極才是真正的受益者和始作俑者,就是這個看不見的,以美國為中心的跨國界的金融國際集團和金融機構;在無核化問題上,現在主要的大國除印度外,都是屬於反擴散化集團的,而站在對立面的,是印度、巴基斯坦、朝鮮、伊朗等國;還有一個正在形成的格局,是新興的發展中國家,以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等四國為代表的新興發展中國家集團,與傳統的西方發達國家集團的兩極;在文化領域,以民主人權為主題,也存在兩大集團,一是以美國和西方國家為主的民主國家陣營,一是以中國為代表的反對非西方民主化的發展中國家,“在意識形態上,美國不遺餘力地推廣西方民主和人權,把“民主和人權”作為維護西方制度的鬥爭武器,而並非真正地推進以平等、公正和正義為基礎的民主和人權。一是歐美聯手應對新興國家的崛起。所謂‘民主國家聯盟’,其實就是西方國家為應對新興國家崛起而試圖建立的一種統一戰線。
三、極中極。在文化領域,一方面是多元化的局面開始形成和出現,是一種多極化的局面,但多極中有兩極,即支持和贊成西方民主人權價值觀念的國家為一極,和贊成民主人權價值但又主張民主人權發展非西方模式的國家為另一極;在朝核問題上,一度出現六方會談的多極局面,但這個多極中又有兩極,中俄立場接近,反對向朝鮮施加過大的壓力,而美日韓接近,主張對朝採取更強硬的立場;而朝鮮近來的做法,又似乎在形成新的兩極,即朝鮮堅持進行核試驗,退出六方會談機制,堅持單邊主義的不合作態度,遭到中俄美日韓的一致反對;在反恐上,所有大國都是一極,都支持反對國際恐怖主義的鬥爭,但在具體問題上又分成不同的集團,在伊拉克戰爭上,出現了擁美集團和反美集團,在如何界定恐怖主義問題上,中俄立場接近,主張應把俄車臣恐怖主義組織和中國的維吾爾恐怖組織與其他國際恐怖主義同等對待,而西方國家在這一問題上卻以人權為由態度曖昧,有些國家如澳大利亞還公開邀請維吾爾恐怖主義的頭目訪問本國。
所以,現在用一個新的思維來觀察和分析世界,不要再糾纏單極、兩極和多極的概念之爭,應當用的易經的整體思維和陰陽思維來指導我們的研究。中共的十七大報告雖然也指出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但其重點在於“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這才是真正“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中國主張各國共建“和諧世界”,和諧世界的基本精神就是合作,在經濟上相互合作,在安全上加強合作,中國外交也在大國合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國與幾乎所有的大國都建立了戰略夥伴、建設性夥伴關係;中國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要推動國際和地區安全合作,同所有國家發展合作,要深化合作,加強和擴大務實合作,開展區域合作,加強和擴大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等。2008年的金融危機也表明了大國不僅要合作,而且必須合作,任何一個大國都無法單獨面對和解決全球化的問題。2009年4月2日,G20國峰會就金融危機進行協商,其實也是一種大國合作的格局。會議達成了多項協議,東道主英國首相布朗宣布,“一個新的世界秩序出現了,隨着這個新秩序,我們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國際合作時代” 。此前一天,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就兩國進行合作達成了新的共識,“雙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係”,並決定建立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制,這也是一種大國合作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