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對我們的人生究竟有什麼作用呢?就是當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能夠按圖索驥,明白自己的處境,知道自己應把握的基本原則,清楚怎麼去應對。每個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每個人的卦也是由自己去畫的。那麼孔子的一生都畫了什麼卦?對我們的人生又有什麼啟發呢?
讓我們繼續跟隨,台灣師範大學曾仕強教授,一起來探索:易經的奧秘,第八集:卦有何用。
孔子學習“易經”之後,說:不佔而已矣。荀子也說:善易者不佔。由此可見,真正讀懂“易經”的人,是不用它來占卜算卦的。但是卦,是“易經”這部書中的主要內容,那麼卦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呢?64卦又代表了什麼?曾仕強教授認為,孔子的一生,就是一個完整的卦象,卦有六爻,孔子的一生正是分成了六個階段:一,十五而學,二,三十而立,三,四十不惑,四,五十知天命,五,六十而耳順,六,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那麼五十所知的天命指的是什麼?人生的命運又是由誰來決定的呢?
曾仕強教授認為,孔子一生,不只畫了一個卦,孔子更重要的卦,是對自己一生在六個階段中。完全不同的人生感受。那麼孔子在自己人生的六個階段之中,都有什麼樣的人生感受?而這些人生感受,對於我們的人生,又有什麼啟發呢?
講義文稿:
孔子學習“易經”之後,說:不佔而已矣。荀子也說:善易者不佔。由此可見,真正讀懂“易經”的人,是不用它來占卜算卦的。但是卦,是“易經”這部書中的主要內容,那麼卦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呢?64卦又代表了什麼?
什麼叫做“卦”?“卦”,就是懸掛起來的意思,就像我們去照個相,然後用相框裝起掛在牆壁上,卦的意思就和這個過程一樣的?為什麼要掛?因為人的眼睛是往外長的,我們看別人很容易,看自己卻永遠看不清楚。別人臉上有灰,我們可以馬上看出來,自己臉上卻看不到。所以說“帝觀者清,當局者迷“。因此我們就把自己的像掛起來,好好看一看,就像跳出事外看別人一樣,對自己會有一個更清楚和清醒的認識。宇宙萬象永遠是聯繫在一起的,每個個體都不是孤立的。就像攝影時,我們一定是站在某個位置,選取某個角度,從一大片景色中拍攝出一張照片。換句話說,同樣的景色,每個人取景的方向不一樣,所拍到的照片就會有很大不同,這樣就不難理解,每個人的卦也會有所不同。卦,有兩個關鍵字,第一個是“爻”,卦當中的每一個符號都叫一個爻。整部“易經”就是兩種不同的符號,陰的(▅▅)叫陰爻,陽的(▅▅▅)就叫陽爻。乾卦(圖1)所有的爻都是陽爻,坤卦(圖2)所有的爻都是陰爻。卦的第二個關鍵字是“六”,即每個卦都是由六個爻組成。這就告訴我們要把一件事情分成六個階段,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去調整。各位想想看,當你碰到一件事情的時候,你要做分析,但如果把它分析成一百個階段或步驟,結果一定會亂掉;如果只分析成三個階段或步驟,也太簡單了。把它劃分成六個階段,然後考慮每個階段怎麼樣去調整,基本就差不多了,就會走得很順了。六十四卦中,六爻都是陽的,只有乾卦這一卦,六爻都是陰的,也只有坤卦這一卦。其它還有六十二卦,都是有陰有陽,有陽有陰。這就告訴我們:世界上純陰的不多,純陽的也不多,雜七雜八的最多。所以真正的好人很少,真正的壞人也很少,壞中有好好中有壞的人最多。前面說過,陰陽是合一的,陰陽分開,就沒有辦法生生不息。要想生生不息。,就需要交易,所以交易就成為“易經”裡面很重要的概念。生生不息是交易的成果,只要停止交易,這個生意就做不成了。我們今天社會上所用的詞,大概跟“易經”都有關係,我們日常也都是在講“易經”的話,因為“易經“已經融入到中國人的血液裡面,變成我們的文化基因,沒有辦法改變,也不需要改變。“易經”中共有六十四卦,這是什麼意思?就我們把宇宙所有的事情進行歸納概括,最後演變成了六十四種代表情境。我們之所以把“易經”當做人生的寶典,就是碰到什麼事情的時候,可以從“易經”中尋求對應的情境,一查我們就明白了:在這個處境裡面,要把握這幾個基本原則,要這麼去應對。這樣我們就可以趨吉避凶了。當然,只說“易經”是讓人趨吉避凶的,這樣的層次也不夠高。實際上“易經”讀到最後,是沒有什麼吉凶的概念的。讀“易經”要一層一層去領悟,不可能一下子就把“易經”參透。
“易經”中的64卦,代表了宇宙人生中的64種情景。大自然雖然千變萬化,但是有着一定的規律,人類社會千變萬化,也有着一定的規律,所以歷史經常會驚人地相似。我們的人生,也是有一定規律的,所以“易經”是一部了解宇宙人生的寶典。可是代表着各種情景的卦象,是怎麼形成的?我們又如何才能夠看懂卦象的意思呢?
這裡有一個六十四卦的排列組合表(圖3)。上卦一共就八種,下卦了不過是八種,上下一組合,一個卦就出來了。所以這個表很明了,一共有六十四個卦,一點不難。我們的老祖宗排來排去,發現只有這六十四種不同的組合方式,一個不多,一個不少,這也就是現代數學所講的排列組合。“易經“六十四卦並不難,難是難在每一個爻都有它的代號。每一卦最底下那個爻叫初爻,往上依次是二爻,三爻,四爻,五爻,最後一爻叫末爻(圖4)。初跟末代表時間,“易經”最重視的就是時間。任何事情,時間一變,整個情況就變了,所以中國人都講“隨時”,就是隨時要改變。初,二,三,四,五,末,說的是六爻的時間順序。還有一個說法,下,二,三,四,五,上(圖5),是表述六爻的位置。位置比空間還厲害,位包括你的身分,包括你的地位,包括不同的場合,也包括環境的變化。除了時間和位置,爻的陰陽怎麼表述呢?很簡單,凡是陰的都叫六,凡是陽的都叫九(圖6)。男人為什麼怕九?因為陽到極點就叫九,九就是陽極。“易經”有個概念叫物極必反,無論什麼人走到“極”了,往後一定是反的。所以你不能說替爸爸過五十九生日,那樣對他是很不利的。五十九了,趕快做六十大壽,把九避掉。這一點我們從物理學上很容易理解:一個物體一旦到拋物線的頂點,它一定往下走,沒有例外。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易經”中的卦分三路,一路是講時,一路是講位,第三路是講性質:陽的用九,陰的用六。可是這三樣如果用三個字來表示很麻煩,所以我們的祖先把它簡化成兩個。去掉哪一個呢?“初”留下來,“下”不要了,“末”不要了,“上”留下來。這樣你就看懂“易經”了,翻開“易經”,初九,就是第一爻是陽的(圖7),六二,就是第二爻是陰的(圖8)。我們看到數字就能把相應的圖像畫出來,看到圖像就能把代表數字想出來。這跟今天的數字時代沒有什麼不同。可是為什麼用“初”不用“下“,用”上“不用”末“呢?原因很簡單,事情剛開始的時候,”時“比”位“重要。一個人出生的時間很重要,產房的護士大多會說幾月幾日幾時幾分幾秒生了一個什麼性別的孩子。但是一個人死的時候,死亡時間並不重要,死了什麼人比較重要,死者的身分和地位比較重要。所以一件事到最後,結束的位比較重要,時不重要,剛開始的時候,時很重要,位卻不太重要。一家商店要開張,會去看吉日,可一家商店要倒閉了,還會去看吉日嗎?如果有人說要找個好日子關張,那不成笑話了嗎?商店開張,要選個好日子,商店倒閉了,看看還剩下什麼財產,也就是經營到最後的結果比較重要。可見一直到今天,我們都不知不覺地照着“易經”在做,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而已。所以,開始的第一爻,我們用表述“時”的“初”,而不用表述“位”的“下”,到最後一爻,用表述“位”的“上”,而不用表述“時”的“末”,當中就用六,九代表陰,陽。由此可以看出來,兩個數字,我們代表三樣東西:一個是時,一個是位,一個是性質。
“易經”中只有兩個爻,就是陽爻和陰爻,因為宇宙萬物萬象的變化,都是陰陽互動的結果,而64卦中的每一個卦,都是由6個爻組成的,除了乾卦都是陽爻,坤卦都是陰爻之外,其他的62個卦都是有陰有陽,但是為什麼要用數字九來代表陽爻,用數字六來代表陰爻呢?
為什麼陽叫九,陰叫六?這當中也是有道理的。坤(圖9)是純陰,是六畫,所以陰叫六。可能有人就些想到陽是三畫,應該叫三才對,怎麼叫九呢?因為陽是創造,陰是配合。天底下,只有創造沒有配合,只能是空談,完全是空想,最終理想不能實踐。有人要全力配合,可是沒有創造,那麼到底往哪裡走不知道。因此,講陽的時候一定要把陰帶上,叫做陽統陰(圖10)。陰陽不能分開,所以“易經”的第一組卦就是乾和坤。一個懂得中華文化的人,千萬記住,當我們說天的時候包括地在內,講男的時候包括女在內,我們是不會分開的。我們尊稱別人為先生的時候,是男女不分的,男的叫先生,女的也叫先生。我們對男女是同等看待的,但是後來人們卻解釋成男尊女卑,這覺得很奇怪。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都能做,可是女人有一件事情,男人怎麼做都做不出來,就是生小孩。你說男人很偉大,你讓男人生個小孩給大家看看?他就生不出來,能有什麼辦法?那到底是男人重要還是女人重要?我們對自然了解得非常透徹,知道只有陽沒有用,一定要帶上陰,所以說“孤陰不長,獨陽不長。”陰陽一定要同時存在,才會生生不息。所以我們看陽(圖11 ),上下相加就是九,所以用“九”來表示。這樣來分析,就很容易了解了,根本不必死記硬背。理解了記住的東西才不會忘,這也是自然。我們以乾卦為例來標註一下六爻(12),大家又會發現一個問題:第一爻叫初九,第二爻為什麼就叫九二,而不叫二九呢?前面我們說過,因為剛剛開始,時比較重要,所以第一個九,把初放在九的前面,稱為“初九”,最後的時候,結果比較重要,所以把上放在九的前面,稱為“上九”。至於中間的過程,就像人生下來以後,男女性別就重要了,所以把中間的四個九分別稱為:九二,九三,九四,九五。這樣“易經”就告訴我們,教男子的教材跟教女子的教材不應該一樣。女孩子,可以多讓去學一些藝術,音樂,烹調,這對也是有好處的。但是,儘管女人比較會烹調,可真正好的廚師一定是男的。這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是不會分開的,否則極陽極陰,最後就變成兩種人類了。陰陽一定是交叉的。我們看的DNA的圖片,它的雙螺旋結構也是交叉的。其實科學越發達,越能證明“易經”的正確,而且很多的科學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方便地去了解“易經”。人生每一個階段要做出不同的調整。每一個卦有六個爻,這六個符號告訴我們,要學會把一件事情分成六個階段,然後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去調整。人也應該把自己的一生分成六個階段,然後根據這六個階段的不同要點去調整。這是“易經”對我們最大的功用。
曾仕強教授一再強調,學習“易經”,就是要掌握“易經”的基本道理,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應該知道如何調整自己。每個人一生的命運,其實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一個人一生的卦象,都是自己來畫的。那麼孔子在讀了“易經”之後,是否給自己畫了卦?他又是怎麼畫的呢?
孔子不但讀“易經”,而且他還體會到這個卦是每一個都應該自己畫的。我們這輩子有的人只畫一個卦他就走了,有的人畫兩三個卦他也走了,你畫出來的卦就是你自己的,用現在的名詞叫自畫像。孔子他算他一生算了一個卦,叫做什麼?叫人生奮鬥的總綱領。這個卦對每一個人都是很重要的一個參考,因為你只要把他這個卦看清楚以後,你就知道你該怎麼走。孔子這個人生奮鬥的總綱領,這個卦寫在哪裡?寫在“論語為政篇”,我相信大家都能背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這句話就點出來了嘛,他的第一個階段是什麼?十五歲,志於學。大家有沒有發現,怎麼十五歲才志於學,那十五歲以前就不用學了嗎?一個人從小就要開始學習,可是你沒有到十五歲,你最好不要立定你的志向,太早了。你看現在很多小孩子,談起我將來要怎麼樣,那都是兒戲。一個人沒有到十五歲,你不要立定你的志向。你看我們現在十五歲,正好是初中畢業。初中畢業你就開始要決定我是要學什麼東西,十五歲決定學習的方向。十五歲,他應該知道了,這輩子是要幹什麼?是他自己找出來的,不是我們逼他的。你看孔子一句話給我們多少東西。十五歲,是人生的第一個階段,志於學。你知道你這輩子來是幹什麼的?你要往哪個方向去學習?不能再猶豫了。第二句話大家很熟悉,三十而立。你看十五歲,再摸索個十五年,再學習十五年,你到了三十歲的時候,你才可以確定這一輩子的原則。在十五歲的時候,我確定我的志向,然後朝這個方向去走十五年,我大概可以歸納出來我這輩子有幾個原則,達到四十而不惑。你要再過十年,你根據你的原則去實踐,然後看成效怎麼樣,你才可以說,好,我這輩子大概就這麼走了。四十而不惑,並不是說人到了四十歲就什麼都不疑惑了,沒有這種人。那個“不惑”只是指對我自己的原則不惑,其它不是惑的。孔子是主張我們活到老學到老,如果四十就不惑了,以後就不要學了,還學什麼呢?我覺得我們讀“論語”太粗心大意了,我們只是按照文字在那兒解釋,沒有去參透去了解孔子他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這是很遺憾的事情。任何人要講不惑,只是在一個小範圍裡面我可以不惑,其它我還是惑得很,所以千萬不要再解釋成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你就沒有疑惑了,那就是聖人了。四十歲,我只對我人生的目標人生的方向,我所要學的東西,我不惑。四十歲,對人生目標不再動搖。一個人四十歲以後,他勉強可以知道說在我要學的範圍裡面,我不在猶豫,我這輩子就決定這樣去走。下面那句是什麼,五十而知天命,一個人到了五十歲,還不知道天命,那你是跟自己過不去。
曾仕強教授認為,孔子的一生,就是一個完整的卦象,卦有六爻,孔子的一生正是分成了六個階段:一,十五而學,二,三十而立,三,四十不惑,四,五十知天命,五,六十而耳順,六,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那麼五十所知的天命指的是什麼?人生的命運又是由誰來決定的呢?
一個人你活到五十歲,你回頭一看,你會發現你一路走來,好像都有一隻手在安排,你非這樣不可。你這一路走來,就是造成你今天這個樣子,你跑不掉的,你今天為什麼會這樣?就是你從小到大點點滴滴累積起來的成果。一個人現在的狀況,是從小到大累積的結果。“易經”告訴我們,一個人每二十年會變一次。你看我們社會上說世代交替,差不多也是二十年,每一個人要替自己負百分之百的責任。假定你現在三十歲,你就要替你將來五十歲的時候負責任。一個人到了五十歲,你就知道不怨天不尤人,一切都是自己搞成的。五十歲,明白命運是自己造就的。五十歲你就知道一句而已,什麼叫天命?我們一生的努力,就在證明你有什麼樣的命。不成功就不成功,心安理得。為什麼每個人都要成功呢?每一個人這輩子來是要跟別人過不一樣的生活,想不一樣的事情,不是每一個人都一樣,這個在心理學上就叫做個別差異。我們讀了個別差異,不知道什麼叫個別差異。個別差異就是你跟別人不一樣,世界上你是唯一的你,沒有第二個人完全跟你一樣,不可能。命是誰造的,是我造的,我造出我這條命,我造出我這樣的命運,我抱怨我抱怨誰,沒有什麼好抱怨的,認了。能不能重來,沒有辦法重來,人生最奧妙的是你永遠沒有辦法重來。所以六十而耳順,為什麼要耳順呢?因為你會碰到很多人,他根本不了解你,就在你面前指指點點咋咋呼呼講一大堆,你聽也不是不聽也不是,聽也會發脾氣不聽也會發脾氣,那怎麼辦?耳順。聽了跟沒有聽一樣。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的意思就是說我從小到七十歲,我規規矩矩,幾乎已經變成我的生活習慣,我大概不會有太大的差錯,那我就可以放心去做。孔子一生,他劃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四十歲以前,一個是五十歲以後,所以孔子講了一句話說,一個人到了四十五十,你還搞不清楚你是幹嘛的,大概這一輩子也就算了,他就是講你四十到五十,這是人生最重大的關鍵。大概一個人四十歲以下,你要叫他上達很難,你只能叫他下學,下學而上達。四十歲以上的人才有辦法上達,上達什麼?上達天命。下學什麼?下學就是一般的學問。孔子最後綜合成一句話,六個字,叫做盡人事,聽天命。記住五十歲以前要盡人事,排除萬難,不管人家告訴你以後會不會成功,你都不管,你應該做你就全力去做。可是到了五十歲以後,你要聽天命,我有這個成功的命,我自然會成功,我沒有的話我不強求,何必那麼辛苦,所有的名跟利最後都是空的。
曾仕強教授認為,孔子一生,不只畫了一個卦,孔子更重要的卦,是對自己一生在六個階段中,完全不同的人生感受。那麼孔子在自己人生的六個階段之中,都有什麼樣的人生感受?而這些人生感受,對於我們的人生,又有什麼啟發呢?
文章系列
- 獨家講稿提供:易經的奧秘 第八集:卦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