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是中華民族五千里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特有文明之一,也是現今國學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自東晉郭璞創立風水學以來,中經戰國鬼谷子、西晉郭璞、唐李渟風、袁天罡等歷代宗師發揚光大,至晚唐楊益達到一個新的發展高峰,至此,風水學真正形成學說流派,開始縱深影響中華文明發展。
  歷史上最先給風水下定義的是東晉的郭璞。他在《葬書》中云:"葬者,藏也,乘生氣也。氣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又云:"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氣之盛而流行,而其餘者猶有止。"在這裡,風水之法,不僅是"葬者"的事宜,而是廣泛意義上的"藏也"。即風水之術也還包括"生者居住"這一內容。
  由於中國古人深信天、地、人三者之間存在一種深奧莫測的因果關係。為了在選擇陽宅和陰宅的地址時能找到一塊順天應人,得地脈之吉利的風水寶地,所以創建了一種理論體系。而這種理論體系受到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所以,中國的古人就運用了這一傳統哲學,在宇宙人生序列關係的探索中,比如在風水學的完善過程中,建立起一套具體的準則和方法。風水學在對自然環境對人類作用的解釋上,無論在其典藉理論中,或在具體操作規程上,都具有其合理性和科學性。
  風水是東晉郭璞《葬書》里"生氣"理論為主旨。它把世界萬物的運動變化歸結為"生氣"的運動。在中國古代,科學尚不發達,它以"氣"或"生氣"來解釋變化無窮、禍福難測的世界,應當說這是一種樸素唯物論思想的表現。
  長期以來,風水學說在中華文明發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縱觀中國古代許多建築,上起京城、宮苑、寺廟,下至村舍、民宅、墳墓,就是現存的西安、北京、南京、開封、廣州等城市的歷史稍微悠久一點的古建築,甚至日本或東南亞一些城市的古建築,都遵循了中國風水學的理論準則和方法而建造的。
  風水在中國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李寶田教授認為,風水是中國獨樹一幟的文化現象。它是集古代科學、哲學、美學、倫理學、心理學、民俗乃至生態觀念於一體的綜合性理論。其內涵是博大精深的。
  科學史權威,英國學者李約瑟稱中國古代風水為“准科學,是中國古代的景觀建築學。包含着一種美學成分”。
  新西蘭學者尹弘基在《自然科學史研究》1989年第一期里撰文說:“風水是為尋找建築物吉祥地點的景觀評價系統,它是中國古代地理選址與布局的藝術,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將它簡單地稱為迷信或科學。”
  台灣學者提出風水是“地球磁場與人類關係學”。
  美國城市規劃權威凱文林奇在其代表作《都市意象》一書中,稱風水理論是一門“前途無量的學問”。
  現代以來,人們對風水的認識日漸科學理性。當代,風水作為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重又成為一種重要學說走入學術殿堂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它依然廣泛而深入地影響着人們的工作生活。作為一種神秘的學說,我們無法定論風水學說的性質。但作為一種文明的繼承與延續,我們理應以負責的態度辯證地對待風水學說在人們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