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代易學研究之回顧
歷史發展至民國,由於社會制度變革的衝擊,人們逐漸擺脫了陳舊的封建意識,開始接受來自西方的新文化,其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易學家們不囿於傳統治學方法,或是以新思想去闡發易理,或是以新的思維方法為指導重新考察易學上的問題,或運用新傳入的自然科學知識探討易學,從而形成了易學新思潮。
自民國易學新潮產生至今日,大陸易學發展經歷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古史辨派發動的關於《周易》作者和成書年代等問題的討論。以顧頡剛、李鏡池、郭沫若、錢穆等為代表的學者,發揚今文學家疑古的精神,通過大量的考證,否定了某些傳統的說法。是受古史辨派的影響,一些易學家專門致力於《周易》卦爻辭考釋《周易》、哲學、史學探索、《周易》科學的闡述,並在以後的幾十年中取得許多新成果。考釋方面有:於省吾《周易新證》、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高亨《周易古經今注》等。義理方面有:朱謙之《周易哲學》、賈豐臻《易之哲學》、金景芳《易通》、蘇淵雷《周易會通》、胡樸安《周易古史觀》。科學易方面有:薛學潛《易與物質波量子力學》、《超相對論》、丁超五《科學易》。當然還有一部分易學家仍然嚴格按照傳統方法治易。如尚秉和於焦氏易學研究,徐昂於虞氏易學、京氏易學的研究,皆做出很大成績。尚氏的《焦氏易詁》、《焦氏易林注》,徐氏的《周易虞氏學》、《京氏易傳箋》是當時象數易學之力作。
第二高潮,是60年代。此次《周易》討論分為兩個時期。1960年—1962年為前期,主要討論了《周易》的哲學思想,基本傾向是用馬克思、列寧哲學來研究《周易》,闡述《周易》的唯物主義、辯證法思想。當然,也有否認《周易》的唯物主義性質,如馮友蘭認為,《易傳》體系是客觀唯主義。同時,也討論了《周易》作者、成書、性質等諸多問題。1963年為後期,主要討論了《周易》的研究方法。國內權威刊物《哲學研究》、《文史哲》等專門辟有“《周易》方法論研究”,發表了東方明、方蠡、馮友蘭、關鋒、任繼愈、王明、董治安等人的文章,就研究《周易》方法進行了討論。這次討論主要針對李景春治易方法而展開的,討論結果基本上達成共識,否定了李景春把古人現代化的傾向。這時期易學代表作是李景春的《周易哲學及其辯證法因素》和高亨的《周易雜論》。李鏡池《周易探源》也成書於此時。
第三次高潮始於70年末、80年代初。當時《周易》作為“禁學”已解凍,但治易方法基本上沿續了前兩次易學高潮的傳統,或是運用古史辨派考據法,對易學系列問題加以考析;或者採用馬列主義觀點,去闡發《周易》中的哲學、經濟、倫理、史學、宗教等思想。前者以高亨先生為代表,《周易大傳今注》是在此期間出版的。該書除了對《易大傳》作者、成書、性質,體例等有關問題進行研究和總結外,還依據出土的甲骨文、金文及其它現存的文獻,對傳文作了系統的考證和注釋。此書代表了該時期易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後者以張立文先生、宋祚胤先生為代表,以哲學方法、史學方法探討《周易》所蘊含的思想。張先生的《周易思想研究》,宋先生的《周易新論》是該時期《周易》思想研究的代表作。這時期,易學經文方面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總體上沒有多大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該時期考古的巨大發現,給易學帶來了新鮮空氣。1978年,張政烺先生在吉林大學古文字學術討論會上,作了《古代筮法與文王演周易》的報告,提出了陝西出土周原卜骨中奇異數字是易卦符號。1980年,他又發表了《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運用商周時期青銅器與甲骨文上許多資料,進一步證明了這一觀點。這引起了考古界、易學界極大的震動。許多學者紛紛撰文印證此觀點,或運用這一發現探討易學史的問題。如有人據此將易占形成推到商代武丁以前,甚至新石器時代,還有人以此否定文王重卦說,更有人提出先有別卦六十四,後有經卦八卦。數字卦的發現及有關問題的提出,對於學界進一步開展對《周易》筮法的研究、《周易》成書的研究等都有很大的幫助,但對於這些觀點的正確性仍然還值得進一步研究。
如果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易學研究高潮的前夜,那麼,80年代中後期則是易學研究的高潮。1984年大陸首次在武漢召開了全國周易學術討論會,1987年又在濟南召開了大規模的國際周易學術討論會,揭開了易學研究新的序幕。自次以後,大陸各地的易學會此起彼伏,而且會議規模越來越大,並趨向於專業化。如河南安陽自1992年起至今每年召開一次國際《周易》會,主題為:《周易》與自然科學、《周易》與現代化。1990年在上海召開周易討論會,主題是周易邏輯方法,1993年在山東大學召開海峽兩岸周易討論會,主題為《周易》與傳統文化。1995年1月廣州召開國際周易討論會,主題為:《周易》與現代思維。1995年3月在南京召開國際周易討論會,主題為:周易與中醫。易學會議在大陸頻繁召開,是大陸易學研究高潮表現形式之一。其表現形式之二,是易學圖書雜誌出版數量增多。據有的學者統計,1978年至1985年前後,除了重印外,新著不到10種。但1986年就有4種,1987年有8種之多,以後逐年增多。1990年,大陸出版的易學著作30多種。還出版了許多易學刊物,如山東大學主辦的《周易研究》是大陸創辦最早、發行量最大的易學研究專刊。至今發行量已達2.5萬多份,發行到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另外,河南安陽出版了《羑里易學》、陝西西安周易研究會出版了《大眾周易與生活顧問》。其表現形式之三,是成立了許多易學組織,如國家有:山東大學周易研究中心,福建師範大學周易研究所,上海社科院周易研究中心等。民間有:中國周易研究會,各省、市的周易研究會。在某些地區還成立了周易學院,如廣州成立了美芝靈國際易經研究院,河南成立了安陽周易學院。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吉林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等還專門招收了易學方面的博士、碩士研究生,還為本科生設了選修課。從以上幾個方面看,大陸易學研究達到了新的高潮。此次高潮與前幾次不同的是,易學界呈現了多學科、多角度、全方位研究易學特點。即研究者揚長避短,立足於各自專業,來闡發易學大義。
二、大陸近十年易學研究之述評
(一)關於馬王堆帛書《周易》研究
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掘出帛書《周易》,這是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周易》的本子,它包括帛書《周易》六十四卦和《易傳》兩部分。1984年《文物》第3期發表了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並附有張政烺先生《帛書六十四卦跋》和於豪亮先生《帛書周易》兩篇專論帛書《周易》的文章。帛書《周易》作為西漢初年的本子,向人們展示了許多極為重要的易學資料,其六十四卦以不同於今本的排列方式和異於今本爻辭的文字,為學界研究《周易》提出了新的課題。易學界立即圍繞着卦序、帛本今本《周易》關係、帛書卦爻辭考辨等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並提出了許多觀點。如張政烺先生提出,馬王堆《周易》卦畫是中國最早用陰陽卦爻寫成的,其卦序是“按照當時通行八卦次序機械編造的”。於豪亮先生提出,帛書《周易》卦各與《歸藏》有關,帛書《周易》上卦下卦排列源於《繫辭》之語。帛書《周易》是較早本子。於先生還就帛本《周易》卦爻辭加以考析。高亨先生認為,帛書《周易》排列,出自占筮需要,“易於尋檢《易經》本文”。劉大鈞先生揭示了帛書《周易》卦序與京氏八宮排列的關係,黎子耀先生以帛書易經卦序證明了八卦包含五行、陰陽五行思想始於殷代的觀點。冒懷辛先生論述了帛書《周易》與邵雍先天易學關係,還有周立升、王輝、周祖謨等先生撰文探討帛書六十四卦有關問題。還有的學者對帛書《周易》卦爻辭作了系統地注釋,鄧球柏先生的《帛書周易校釋》,張立文先生的《周易帛書今注今譯》,是兩本注釋帛書《周易》比較詳盡的本子。
帛書《易傳》共六篇:它包括《二三子問》、《繫辭》、《易之義》、《要》、《繆和》、《昭力》,約1.6萬餘字,帛書《易傳》公布比較晚。1992年8月湖南召開了馬王堆漢墓國際學術討論會。為了配合會議召開,湖南出版社於1992年5月出版了《馬王堆漢墓文物》一書,首次公布了帛書《繫辭》圖片以釋文。1993年8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陳鼓應先生主編的《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公布了帛書《易傳》中的《易之義》、《二三子問》、《要》的釋文及重新整理的《繫辭》釋文。帛書《易傳》的公布,再次引起學界的轟動,學者紛紛就有關問題展開討論。這些討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帛書《易傳》的分篇。由於帛書《易傳》各篇沒有篇名,而且抄寫在兩張黃帛上,故在何處分篇成為爭論的一個問題,如於豪亮先生認為自“二三子問曰”至“夕沂若厲,無咎”為一篇,其後至“小人之貞”又為另一篇,廖名春認為這是一篇兩節。對於《繫辭》有的認為帛書《繫辭》分上下篇,包括《易之義》,有的認為帛書《繫辭》不分上下篇,不包括《易之義》。2.帛書《易傳》與今本《易傳》的關係。因帛書中無《象》、《彖》、《文言》、《序卦》、《雜卦》、《說卦》(《說卦》前三章保留在《易之義》篇中),故問題討論主要集中在今本《繫辭》與帛本《繫辭》的關係上。兩者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帛本無“大衍章”,而且今本《繫辭》有些章節卻出現在《易之義》、《要》之中,另外文字上也有很大差異。針對這些狀況,以於豪亮、樓宇烈、王葆玹等為代表的學者提出帛書《繫辭》是最早、最可靠的《繫辭》傳本,今本《繫辭》不見於帛本者,乃是戰國後學者改編的結果,或是漢代塞進今本《繫辭》中的,故今本《繫辭》寫成要晚於帛本《繫辭》。廖名春等認為,今本《繫辭》成書於戰國,帛本《繫辭》是今本《繫辭》的刪節本,帛書《繫辭》、《易之義》、《要》寫作時,今本《繫辭》內容已基本形成。帛書《易之義》、《要》與今本《繫辭》相同部分屬於援引。李學勤、韓仲民、朱伯昆等認為,帛本《繫辭》與今本《繫辭》思想一致,無法說前後演變關係,更不能斷定今本《繫辭》比帛書《繫辭》更晚,而否定今本《繫辭》的價值。3.關於帛書《易傳》作者。一種認為是儒家作品,或是荀子後學所為,或是孔子晚年傳《易》弟子在楚地的學生所作。韓仲民、李學勤等皆同此論;一種認為是黃老道家作品,陳鼓應最為典型。4.關於帛書《易傳》抄寫時間。一般
關於帛書《周易》、《易傳》的研究,對於我們重新檢討易學史上所遺留下問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學界對於這方面研究仍然還不夠,尤其是對於帛書《易傳》研究,可以說還是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至今還沒有人對帛書《易傳》作以系統地詮釋,這應當引起易學界學者的高度重視。
(二)關於易學史的研究
台灣在這方面工作做得比較早,許多學者潛心於易學史的研究,出了不少的專著,如高懷民《先秦易學史》、《兩漢易學史》,徐芹庭《易學源流》(上、下),簡博賢《魏晉四家易研究》等。相形之下,大陸在此方面起步晚,研究比較弱,前些年,雖發表了一些有關易學家的文章,但多論及一些與哲學史有關的易學家,近幾年,這種狀況有所轉變,學者開始注重從不同角度探討易學史問題,並取得許多成果。如蕭漢明的《船山易學研究》,是專論王夫之易學思想著作。廖名春等編著的《周易研究史》從宏觀上鉤划易學發展的歷史線索,是一部比較簡略的易學史。引人注目的是朱伯昆先生的《易學哲學史》,該書共分四冊,其取史料之多,考證之詳;其論義理之精,思辨性之強,是當代國內易學史研究之最,它代表了大陸易學史研究的最高水平。但該書受其主題和體例的制約,對於一些非哲學易學家,或未涉及,或涉及而論之不深。另一部是由筆者撰寫的《象數易學發展史》,現已出第一卷。拙作試圖從史的角度,就非哲學易學家和易學文獻加以探討,闡發象數易學大義、評價其得失,以引起易學界對象數易學研究的關注。另外,徐志銳先生撰寫的易學斷代史《兩宋易學史》已付梓,據聞劉玉建先生《兩漢象數易學研究》已脫稿。這說明大陸易學史的研究進展很快,成果也十分顯著。存在的問題是,許多重要的易學文獻有待進一步整理。雖然今人作了一些工作,如錢世明先生作《易林通說》(三冊),王贛先生作《大衍新解》,皆就焦氏《易林》進行了說解,王新春先生作《周易集解新詮》對《周易集解》作注釋。但這還很不夠,還有諸如《京氏易傳》、《易緯》等許多晦澀難懂而又頗有價值的易學著作還需去整理研究。
(三)關於《周易》經傳的研究
在中國古代,《周易》經傳的研究,多以以注代作,闡發自己的易學觀點。現代易學中的經傳研究,不拘泥於古人的傳統,其形式多樣化。就注釋方面而言,亦不拘一格。前幾十年,大陸易學注釋著作以訓詁為主,近十年既重訓詁,又重象數,兼顧義理,更有以科學知識釋《易》者。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重義理兼顧象數,是一部富有現代思辨性的易學專著,打破以考據為主的古史辨派一統天下的局面,恢復了易學研究的原貌,並賦有時代特色。黃壽祺、張善文先生撰寫的《周易譯註》,以豐富的易學資料,紮實的易學功底,對《周易》經傳作了詳盡的注釋和考證,是公認的目前大陸最權威的易學注釋的本子。劉大鈞先生和筆者合作撰寫的《周易傳文白話解》,雖冠之“白話”,實則以象數、義理、考據三者為工具注釋《易傳》的著作,該書以傳解傳,大膽地運用了《易傳》中固有的卦變、爻位、互體等思想。也是當前易學研究新成果。還有王贛等人撰寫《古易新編》運用現代科學知識注《易》,金景芳、呂紹剛先生撰寫《周易全解》,不信象數,單取義理。潘雨廷先生作《周易表解》,將《周易》經傳繪製一百張表,解表代注闡發易學大義。周振甫先生撰寫的《周易譯註》,宋祚胤撰寫的《周易譯註與考辨》亦各具特色,是近幾年大陸易學研究難得之佳作。
縱觀大陸近幾年出版的易學注釋方面的著作,除了個別的觀點藉助於新出土的文物資料或自然科學知識有所發明外,更多的是轉引前人的研究成果。從孔子及後學為《周易》作傳迄今。歷經幾千年,《周易》注釋方面著作汗牛充棟。其對《周易》卦爻辭詮釋,見仁見智,眾說紛紜,觀點之多,應有盡有。這就決定了當今注易者,總體上很難衝破古人的樊籬。
近十年對於《周易》經傳其它方面的研究,如《周易》經傳作者、性質、思想價值及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等問題,也程度不同地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比較突出的有:劉大鈞先生的《周易概論》,在該書中除了對一些易學常識介紹外,還就《易傳》成篇先後、春秋筮例、易象、《周易》疑難卦爻辭等問題進行考辨,闡發了自己的易學觀。如經過對《易傳》考證,他提出了《說卦》早於《大象》,《大象》早於《彖》,《彖》早於《文言》,《文言》早於《繫辭》的論斷。黎子耀先生撰《周易秘義》、《周易導讀》,堅定不移信從《周易》是一部史書,並認為,《序卦》是一部殷周奴隸起義史,是《易經》綱領;《雜卦》是奴隸起義賦,是對《易經》總結。李大用撰《周易新探》卻認為,《周易》是一部記錄興周滅商的史書。在這一方面,黎氏、李氏作了大量考證,雖有些觀點不妥,但不失為一家之言。宋祚胤先生撰《周易經傳異同》,對《周易》經傳加以比較,提出評價《周易》當以《周易》為標準,從這一點出發,提出《易傳》失大於得的結論。呂紹剛先生則不同於宋祚胤先生觀點,認為《周易》經傳一體,《周易》哲學即是孔子的哲學。其研究成果是《周易闡微》。李學勤先生撰寫的《周易經傳溯源》,用近幾年考古發現與傳世文獻相結合,進一步證明了《周易》與孔子的關係及孔子作《易傳》的史實,清算了古史派的影響。周山撰《易經新論》提出易經是“一部關於推理的書”,作者通過深入分析,和與西方邏輯比較論證了這一觀點。李廉撰《周易的思維與邏輯》,認為“《周易》體現着中國邏輯思維發展規律”。黃玉順撰寫《易經古歌考釋》,通過對易辭考釋,認為《周易》六十四卦皆引用了古歌。以上這成果的取得,說明了近幾年關於經傳研究有所深入。雖然在某些問題上還未達成共識,甚至有些觀點偏激一些,目前學界還不能接受,但是這有助於今後進一步研究。
(四)《周易》與自然科學
《周易》作為中國古代的哲學與古代的自然科學有着特殊的關係。它不僅作為一種理論思維方法來指導各門具體的自然科學,而且它的許多理論直接被用於包括中醫、數學、天文、曆法等在內的古代自然科學當中。同時,易學發展也不斷吸收自然科學因素,漢代象數易學是在吸收了當時天文、數學、曆法等自然科學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大陸近十年,學界對這一問題作了系統的探討,並有許多成果問世。如鄔恩溥先生的《周易——古代中國的世界圖示》,江國梁的《周易原理與古代科技》,即是此類著作。另有唐明邦、盧央、李申等也撰文闡述《周易》與古代科學的關係。在古代科學中中醫和《周易》有着特殊的關係,古代早有“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醫易同源”之說。近幾年在研究易醫問題上取得了許多成果。有楊力先生的《周易與中醫學》、鄒學喜、鄒成永的《中國醫易學》、黃自元的《中國醫學與周易原理——醫易概論》、麻福昌的《易經與傳統醫學》及近期由張其成主編的《易醫文化與應用》等,這些成果取得,無論對於易學研究,還是對於中醫的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大陸有關此方面研究,普遍存有一個問題,往往研易者不懂醫,為醫者不懂易,故有些研究不可避免地流入皮傅之學。
《周易》與近現代科學的關係,也是當今研究的一個焦點。早在30、40年代,薛學潛、丁超五等將近現代的物理、數學與《易經》聯繫起來加以研究,以科學解《易》,以《易》證科學。近幾年,一些自然科學者繼續沿着這條道路探索,並出現了一些新的成就,尤其表現在數學方面。如董光壁的《易圖的數學結構》,以易圖的對稱性,易圖數學解,易對稱群,陰陽定律,易同餘式,周易科學意義為章,全面地闡述了現代數學與易學的內在聯繫。歐陽維誠的《周易新解》、《周易的數學原理》則更進一步探討了《周易》中的數學內容,《周易》與集合論、布爾代數、群論、整數論、組合論、概率論等問題。傅熙如,王俊龍等也發表文章,探討此類問題。同時,對於《周易》與其它現代科學關係的研究也有了新的進展。如潘雨廷、李樹菁、蕭景霖、尹煥森、朱燦生、趙定理等撰文,分別就易學與現代生物工程、化學、物理學、天文學等問題發表高見,通過研究,他們發現了人體64個遺傳密碼與六十四卦對應,其氫鍵數九八七六,與易學蓍數對應。還發現了月亮的運行周期規律可以譯成64卦。他們還應用八卦、九宮來編輯化學元素周期太極結構表,對元素之間的關係作了新的理解。……此類成果很多。這些研究成果,有助於當代易學發展。可以說,易學只有與當代自然科學結合起來,才能夠徹底地擺脫封建迷信,走上科學的軌道,才能夠有新的生命力,這是值得肯定的。但目前有關此方面研究有一個問題很值得注意,就是如何將《周易》與自然科學結合起來加以研究,是引科學成果入《周易》?還是引《周易》入科學?是以科學方法研究《周易》?還是以《周易》方法研究科學?說到底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其研究成果必然導致牽強附會。從目前取得成果看,這種現象的確存在。這些問題的出現,值得這一方面的研究學者思考。
三、當代大陸易學研究之困境與展望
大陸近十年易學研究,出現了許多新成果,在某些領域的研究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目前易學研究受經濟大潮衝擊,出現了新的困境,其一,資金不足,學術性很強的易學著作難於出版,挫傷了易學研究工作者積極性。其二,易學研究受到了來自社會的干擾。隨着大陸改革開放,民間術士們往往打着學術研究晃子,招搖過市,嚴重地敗壞了易學研究者的形象,干擾了學者的研究工作。其三,大陸易學研究者分散在多地,就其研究而言,處於無組織狀態。目前大陸還沒有通過一種手段,將各地研究者組織起來,共同承擔一些大的研究課題,使大陸易學有規律地發展。
以上是目前大陸易學界遇到的困境,隨着經濟發展,整體國力增強,許多因經濟而引起的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而對於社會多種干擾,通過行政手段,或通過宣傳,也會得到改善。近期大陸正式批准了成立中國周易研究會(原中國周易研究會是中國哲學史分會)。這個組織將為下一步有組織、有計劃開展易學研究奠定了基礎。更重要的是,近幾年大陸湧現了一批有志於易學研究的優秀青年,並已形成了一股力量,他們運用現代知識從不同角度去探索易學問題,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他們是易學的未來,是易學希望。可以相信,在今後幾十年中,大陸有中國周易研究會的組織指導,有這部分易學新生力量,易學研究必將會再顯輝煌。 原載《文史哲》1995年第5期
林忠軍 (山東大學周易研究中心)
1960年生,山東萊陽人。1980考入山東大學哲學系。1984年畢業后留校在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任助教,周易研究室成立,師從劉大鈞先生專攻《周易》。1988年,山東大學周易研究中心成立,《周易研究》創刊,擔任《周易研究》編輯部主任。1991年晉陞為講師。1994年,破格晉陞副教授。1999年,晉陞為教授。2000年,周易研究中心更名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被教育部確立為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擔任基地副主任。2001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現在主要從事易學研究,擅長象數易,旁及周易經傳、易學史、易學哲學、新出土易學文獻、易學與管理學等領域,出版著作10餘部,在國內重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
主要社會兼職:中國周易學會秘書長,國際易學聯合會理事、山東省孔子學會常務理事、國際中國哲學學會會員、新加坡易經研究會學術顧問等。
多次應邀到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比利時、德國、法國、荷蘭、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講學和訪問。
主 要 著 作
《象數易學發展史》 第一卷 山東齊魯書社 1994 年。
《象數易學發展史》 第二卷 山東齊魯書社 1998 年。
《易緯導讀》 山東齊魯書社 2001 年。
《周易鄭氏學闡微》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
《周易古經白話解》 (合作) 山東友誼出版社 1989 年。
《周易傳文白話解》 (合作) 山東齊魯書社 1992 年。
《周易經傳白話解》 (合作)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