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否卦:否卦對現代生活的啟示(鍾葵)

周易否卦:否卦對現代生活的啟示(鍾葵)

 


 

後唐庄宗李存勖像

明代人所繪唐玄宗像

西晉 陸機 《平復帖》(局部)

唐 閻立本所繪光武帝像


  周易系列之否卦

  否卦對現代生活的啟示——處否運之時“君子”應“儉德辟難”  

  物極必反,泰極而否,是自然規律。否卦所象徵的自然現象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以及“內陰外陽”、陽消陰長。推而論及人事,則象徵“上下不交”和“小人道長,君子道消”。《周易》提示,此時“君子”應當“儉德辟難”,靜觀其變,待時而動。


  天地不交閉塞不通則為否卦

  泰卦和否卦,在《周易》上經中是一組很重要的卦,因為這一組卦不僅描述了陰陽互相消長、互相轉化的過程,還顯示了物極必反的自然規律,其間蘊含著從量變到質變的法則。

  上期講過,泰卦之所以命名為“泰”,是因為在卦形上(乾下坤上)有“天地交”、“上下交”之象,其含義是“通”(“泰者,通也”)。與泰卦互相顛倒的否卦,其含義正好相反,是閉塞不通的意思。《說文解字》稱:“否,不也。”引申義為“閉”、為“塞”、為“不通”。這種含義在卦形上已顯示出來,否卦是乾卦在上,坤卦在下,即陽氣在上又向上升,陰氣在下又向下降,兩者愈去愈遠,無法產生交集,為“天地不交”之象,故命名為“否”。

  物極必反,泰極而否。正如“序卦傳”所言:“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泰卦“上六”“爻辭”說“城復於隍”(城牆倒在護城壕里),已形象地揭示了事物盛極必衰的變化規律。這種狀況如同一條路剛修好時,交通暢順,但隨着車輛越來越多,必然導致交通堵塞。面對“天地不交”的自然現象,《周易》的作者把話題巧妙地轉移到人事上來。“卦辭”說:“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彖傳”這樣解釋“卦辭”:“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君子此時需韜光養晦不以利祿為榮

  要理解這段文字,首先要搞清楚什麼叫“大往小來”。“大往”是指乾卦到了上卦,“小來”是指坤卦來到下卦。乾上坤下是“天地不交”之象,“天地不交”則“萬物不通”。推而論及人事,則象徵君臣上下意見隔閡相左,上意不下達,民情不上通,社會秩序混亂。坤為純陰卦,象徵陰柔、“小人”,乾為純陽卦,象徵陽剛、“君子”。因否卦坤在內,乾在外,故曰“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推而論及人事,即表示“小人”在內得勢,“君子”被排斥在外。泰卦和否卦都是象徵一年十二個月陰陽消長的“辟卦”,泰卦代表正月,為“三陽開泰”之時。否卦代表七月,下面三個陰爻不斷壯大,上面三個陽爻不斷衰退,為陽消陰長之時,因陰爻象徵“小人”,陽爻象徵“君子”,故曰“小人道長,君子道消”。在上述背景下,才有了“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的推斷。“否之匪人”意為天地閉塞之時,人們的生存環境惡劣。“不利君子貞”意為在“上下不交”時,“君子之道”很難行得通。

  既然如此,“君子”應如何應對呢?“象傳”給出的提醒是:“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儉”是收斂、約束的意思,“辟”即“避”。在這裡,“象傳”的作者再次強調,這一卦的形象,是天氣與地氣不相交,所以說“否”(閉塞不通),“君子”處“否”之時,應收斂其德,韜光養晦,以避免被“小人”陷害的災難,不可以利祿為榮。

  泰卦的“爻辭”,展示了安泰局面的形成過程及由泰而否的“自我異化”。否卦的“爻辭”則展示了一個相反的過程,下三爻之辭呈現否運之來臨,從第四爻之辭開始“泰”意漸濃,最終“先否后喜”,否極泰來。

  陸機居位不當率軍冒進 最終遭讒遇害

  否卦第一爻(“初六”)的“爻辭”是:“拔茅茹,以其匯。貞吉亨。”這一爻的“爻辭”基本上與泰卦“初九”的“爻辭”(“拔茅茹,以其匯。征吉。”)相同,只少了一個“征”字,多了“貞”和“亨”兩個字。作者在用字上的不同,大有深意。泰卦是三個陽爻在下,否卦是三個陰爻在下,均有同類互相提攜向上發展之意,故用“茅茹並拔”作比喻。但泰卦是陽爻上行,即“君子”向上進,“爻辭”用“征吉”兩字,是鼓勵“君子”上進。而否卦是陰爻上行,即“小人”向上爬,“爻辭”所言“貞吉亨”,是提醒“君子”在目睹“小人”成群結隊向上爬時,唯有貞固自守才能“吉亨”,即所謂“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不宜與“小人”為伍。

  第二爻(“六二”)居下卦中位,象徵“小人”得勢。“爻辭”說:“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包承”意為眾“小人”以“六二”為核心,一起奉承君主,並趁機攬權,作威作福,所以“爻辭”說“小人吉”。而被“小人”包圍的“大人”,就危險了,所以“爻辭”說“否亨”(即“不亨”)。宋代易學家楊萬里說,唐代奸臣李林甫就是這條“爻辭”的歷史再現,他得牛仙客、楊國忠之助,“順承於一君以墜其權”,“縱明皇(唐玄宗)逸欲之樂”,當大權在握后,彈冠相慶,這就是“小人之吉”。

  第三爻已到達下卦最高點,象徵否運將極。“爻辭”只有兩個字:“包羞。”“羞”即進的意思,“包羞”意為“群小”繼續向上爬。此“爻辭”無判語,但“小象”說:“包羞,位不當也。”明示此爻陰居陽位,不中不正,居位不當,不可冒進。楊萬里舉例說,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在“八王之亂”時,出任后將軍、河北大都督之職,“不知其位之不當而身之將危”,率軍討伐長沙王司馬乂,結果大敗於七里澗,最終遭讒遇害,留下“華亭鶴唳”之嘆。唐太宗評論說:“(陸機)不知世屬未通,運鍾方否,進不能辟昏匡亂,退不能屏跡全身,而奮力危邦,竭心庸主……上蔡之犬,不誡於前,華亭之鶴,方悔於後。卒令覆宗絕祀,良可悲乎!”可謂一針見血。

  否泰兩卦蘊含著值得玩味的辯證關係

 


  否卦第四爻(“九四”)是由否轉泰的轉折點,“爻辭”說:“有命無咎,疇離祉。”“有命”是指奉君命清除“群小”,故“無咎”(沒有過失)。“疇”即類,“離”即附麗、附着,“疇離祉”意為眾人同附“九四”,因主得福。第五爻(“九五”)居至尊之位,象徵撥亂反正的“大人”。“爻辭”說:“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於苞桑。”意思是,“九五”以陽剛之資,居中正之位,又得上下兩個陽爻之助,可以撥亂反正,使天下得以休養生息。然而,應當“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這樣才能像叢生桑木糾結在一起的根那樣牢固。楊萬里認為,東漢開創者光武帝就牢記了這一點,他“日謹一日”,“所以能身濟大業,延祚四百”。而梁武帝和後唐庄宗得到了天下又失去了天下,正是因為沒有牢記《周易》所說的“其亡其亡,繫於苞桑”。第六爻(“上九”)則到了否運已終的階段,“爻辭”說:“傾否,先否后喜。”“傾否”,就是否運已顛倒過來,變成泰運,所以下面接著說“先否后喜”,泰運來了,當然是喜事。這一爻,說明否極必然泰來。

  《周易》對否、泰兩卦的論述,最富有哲理性,蘊含著值得玩味的辯證思維,與《老子》對禍、福關係的論述有異曲同工之妙。文中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則與《論語》所述的“君子”、“小人”含義相近。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又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等等,都可作為《周易》中“君子”和“小人”的註解。作者: 鍾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