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易學奇人譙定:一百三十歲時仍在涪陵傳授易學
市民在觀看譙定的畫像 記者 馮國慶 攝
譙定(1023—?),字天授,宋代四川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人,生於北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卒年不詳,為涪州五賢之一,著有《易傳》(又稱《譙子易傳》)。
洛陽遊學
學問修養日臻升華
少年時,譙定喜歡學習佛學,辨析其中的理意歸之於儒學,後來拜郭曩氏為師學習易學。郭曩氏,南平(今重慶綦江)人,他的祖先是西漢末年易學名家嚴君平的老師,郭氏世代以研究傳播易學為業,研習傳播的是象、數易學。譙定跟隨郭曩氏學習易學,是從“見乃謂之象(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應)”一句話入門的。在老師的傾心教誨下,譙定廢寢忘食,潛心鑽研,幾年後,盡得郭曩氏真傳,頗有成就,但他並不滿足已有成就,決定外出遊學,訪遍名家,成就更大學業。
譙定來到汴梁遊學,有一天他向當地人打聽有沒有博學多才的人,有人說伊川先生程頤是當代鴻儒,現在正在洛陽傳道講學。譙定聽到這個消息后非常高興,於是他急忙趕到洛陽。一番洗漱之後,他穿着整潔的衣服前往拜謁程頤。經過一番考問,程頤認為譙定有一定功底,且聰明好學,特別是他不遠千里前來求學的決心打動了程頤,於是就收他為弟子,並向他傳授易理學說。在老師的精心教導下,譙定更加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學到了程頤易理學說的精髓,自覺學業已成,便滿意而歸。
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因為舊黨與新黨之爭,程頤被貶謫到涪州編管(即交涪州地方官管制)。涪州是譙定的家鄉,涪州城對面長江北岸有個北山坪,山腳下有個普凈院,背山臨水,環境清新幽靜。老師落難到此,作為弟子的譙定自然要盡地主和弟子之宜,於是譙定便安排程頤在普凈院住下。他們還在北岩鑿了一個高4米、深2.2米、寬3.8米的山洞,冬暖夏涼。師生徜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除卻塵世煩惱,心曠神怡,心境自然得以凈化。在這樣幽雅的環境里著書立學,豈不美哉!程頤在此潛心鑽研和點注《周易》,而且兩人也經常切磋,對易學的理解相互進行探討,同時師徒倆還在此設立講堂向涪州及其他四川籍喜歡易學的人講解《周易》,並與過往的名流學士(如黃庭堅)進行交流,使易學得以在四川及其它地方廣泛傳播。程頤毫不保留地向譙定傳授畢生所學,譙定大受裨益,學問修養日臻升華。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艱苦努力,程頤完成了集平生所學所思的系統理學巨著《易傳》(也稱《伊川易傳》或《周易程氏傳》)。程頤在涪州兩年多的時間裡,譙定形影不離,殷勤侍奉,盡到了弟子之責。《宋史·譙定傳》稱“北山有岩,師友游泳其中,涪人名之曰讀易洞(後世稱點易洞)”,洞內有朱熹游此的題詞:“渺然方寸神明舍,天下經綸具此中。每向狂瀾觀不足,正如有本出無窮。”點易洞成為易學聖地。
繼承衣缽
教授傳播易理學
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病逝,宋徽宗趙佶即位,大赦天下,程頤得到赦免回到洛陽,並邀譙定同往。程頤離開不久,譙定也離開涪州,到了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積極教授傳播易理學,使易理學得以進一步推廣和發展。那時正值蔡京當權,對伊洛之學(宋代程顥、程頤的理學。程氏兄弟洛陽人,講學於伊川和洛陽,故稱之)視為洪水猛獸,嚴加禁絕,但人們對自然科學和人文理學的探究是不可逆轉的。在京都汴梁,太學生胡憲、劉勉之都是不因循守舊、喜歡獵奇的人,因易學奇異,他們也想探究。經過艱苦努力,得到了程頤的講義,視為珍寶,於是慢嚼細咽,頗覺有味,十分敬佩其學說。每到夜深人靜,同室的學生都熟睡了,他們才偷偷起床抄習默誦。譙定到京都汴梁后,他們聽說譙定跟隨程頤多年,深得易學之道,便拜譙定為師,專門研習易學。胡憲跟隨譙定學習易學,學了很久沒什麼收穫,有些彷徨不解,問譙定是什麼原因,譙定說:“人的思想是雜亂無章的,所以沒有獨到的見解和建樹,只有經過刻苦學習,吸收其精華,摒棄其糟粕,才能弄清其中的奧妙,使人明智。”胡憲感嘆道:“所謂學有所成,硬是要克服自己的私心雜念下苦工夫么?”從此他就心無旁騖,專心學習,不求人知。胡、劉兩人經過譙定傾心傳授,逐漸懂得其中奧妙,思想境界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厭倦科舉,無意仕途,告別同窗,回到福建老家潛心治學傳道。
朱熹的父親朱松和劉子羽、劉子翚、胡憲、劉勉之是好朋友。紹興十三年(1143年)三月,朱松在建州病重,臨終前他把家事托給崇安五夫里奉祠家居的劉子羽,又對朱熹說:“籍溪的胡原仲(胡憲)、白水的劉致中(劉勉之)、屏山的劉彥沖(劉子翚)都是我的好友。他們的學識都很淵博,我很敬仰他們。我死後,你去向他們拜師學習,並像侍奉父親一樣侍奉他們,真正聽從他們的教誨,得其真傳,那麼我就死而無憾了。”朱松死後,年僅13歲的朱熹遵父遺囑和母親、妹妹三人移居五夫里,拜劉子羽為義父,拜師跟從譙定弟子劉勉之、胡憲和大師劉子翚三位先生學習。劉勉之對聰明伶俐、勤奮好學的朱熹極為賞識,並將女兒許配給他。朱熹在三位嚴師的課督下,矢志攻讀,毫不倦怠,後來終於成為一代理學大家。
譙定弟子還有馮時行、張行成、張浚等人,他的再傳弟子張拭(張浚之子)也是與朱熹齊名的理學名家,譙氏弟子門生近300人。譙定師承郭曩氏、程頤,積極探究傳播象數易學和易理學說,在程朱理學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為“涪陵學派”的產生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淡泊仕途
隱居青城山中
譙定繼承郭曩氏和程頤衣缽,對象、數、理易學極其了解,並能融會貫通,而且品行端正,深通八陣法,積極主張抗金,反對議和,在當時聲望極高。靖康初年(1226年)御史中丞呂好問舉薦譙定,時任侍御中的胡舜陟也積極舉薦:“涪陵人譙定學習《易》於郭曩氏,對象數之學很精通,有預測能力,洞曉諸葛亮八陣法,應該以厚禮詔用他。”宋欽宗便召他為崇政殿說書(為皇帝講說書史,解釋經義,並備顧問),譙定認為自己所學的理論和所持的觀點與當時朝廷政界的政見不同,堅決推辭不去就職。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后,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重建宋朝,史稱“南宋”。宋高宗即位后,譙定還在汴梁,尚書右丞許翰又舉薦他,宋高宗下令開封府留守抗金名將宗澤派人由水路把譙定遣送到皇帝身邊。建炎二年(1128年)譙定到了揚州(南宋臨時首都),寄居在貨棧。當時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人們都無暇自顧,譙定人生地不熟,無人照顧,貧寒到了極點。有一個宦官恰好與他為鄰,看到他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窮困潦倒之極,感到極其可憐,就送了些食物和衣服給他,但他都不要。那宦官又拿些錢財放在他屋子裡就離開了,可是譙定又把錢財送還給宦官。譙定卓爾不群的操行可見一斑。建炎三年(1129年),朝廷正準備啟用譙定,恰逢金兵南下,攻克徐州,直指揚州;揚州人心惶惶,一片混亂,倉惶失措的宋高宗無暇顧及譙定逃往杭州去了。
譙定本來無意仕途,這時更是心灰意冷,於是就回到四川,在家鄉涪州北岩講學授業,一百三十歲時仍在涪陵傳授易學。後來,因譙定鍾愛青城山幽雅的自然美景,離開家人隱居在其中,讀《易》不輟。四川人把他住的地方稱為“譙岩”,因為敬重譙定而不願直呼其名,於是就尊稱他“譙夫子”。後來,譙定不知所終,據說打柴的樵夫和放牧的孩童也偶爾看見過他,也有人說他活了一百三十多歲,又有人說他得道成了仙等等。譙定易學深邃,能推演過去未來,人們把他當作神仙一樣頂禮膜拜,當地人為了紀念他,還繪了他的畫像加以祭祀,香火旺盛,經久不衰。
宋代詩人陸遊《青城大面山中有二隱士一曰譙先生定字天授》贊曰:“寄謝譙夫子,今年一出無?萬綠隨夢斷,百念與形枯。雲護巢松谷,神呵煆葯爐。憑高應念我,白首學徵租。”來源:巴渝都市報
主要參考資料:1、《涪州志》,2、《宋史》 (汪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