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建築的景觀價值及風水學在旅遊規劃中的運用

風水建築的景觀價值及風水學在旅遊規劃中的運用

 


 

談旅遊不得不談風水,因為許多著名的風水寶地無一例外也是旅遊高地,形制各異的風水城鎮或村落,因其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和風水稟賦而孕育了奇特的民居、民俗和風情,具有極高的觀賞遊憩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而這些恰恰是現代休閑旅遊的重要資源。風水文化對旅遊來說是取之不竭的寶藏,甚至現代旅遊規劃都在嘗試借鑒和吸收傳統風水學中積極的文化因子。

“風水”原為相地之術,古稱堪輿術,“風”和“水”本是兩種物質,風水學說可以簡單理解為研究“風”與“水”的學問;往深了說,就是研究環境與宇宙規律的哲學。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經過上下五千年的探索和實踐,形成了中國獨特的風水學。風水具有一定的科學性、特定的美學和文化價值,人們可以利用風水趨利避害,改造自然。


一、風水學的應用性、合理性和科學性

風水從古到今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現象,其觀念根植於我國傳統文化的深處,既有玄奧的一面,又有通俗的一面,風水大師在講,尋常百姓也在講,從古代論述風水的《葬書》到當代風水研究的最新理論,從農村風水先生看陰宅到城市房地產商查勘房產,風水無處不在,其影響已滲透到人們的起居出行、婚喪嫁娶、置業遷徙、選址開張等方方面面,民間不少人篤信風水能起到益壽延年、趨吉避凶、晉陞助婚、轉運生財的功效,講究風水宜忌儼然成為日常生活的必修課。

風水理論科學與迷信並存,有許多內容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辨析,然後去蕪存菁,去偽存真。其蒙昧的一面,主要體現在風水先生的江湖騙術上,這些騙術既源於風水本身的缺陷和強烈的玄學特徵,也源於其理論體系產生時原始落後的生產力背景。作為風水學中最混雜、最晦澀、最玄奧的理氣學派,往往含有更多的糟粕,特別是有些觀念藉助了一般人不熟悉的周易陰陽學說和伏羲八卦,更容易為人們所盲目尊崇。由於這些內容玄而又玄,因而在學術層面經常遭到專家學者的攻訐,甚至也為許多平常百姓所不屑,但這並不足以影響風水學說的科學價值和合理性,由此而簡單地斥之為偽科學,顯然是不公允的。

存在即是合理。我們可以用最樸素的古代辯證法觀點來解釋,其直觀地認識到事物的聯繫、對立和同一,但有時是猜測的,缺乏依據和論證,就風水來說,有人說,有人信,而且有效果,有例證,這就是現實。東西方各種宗教中的諸多神祇大都是子虛烏有的,遠沒有風水接地氣,順天意,但作為一種民間信仰,象徵著吉祥、威力和正義,寄託着人們的願望、幸福和慰藉,風水也是如此。

我們還可以通過日常生活場景對這種文化現象進行感悟,並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去理解。風水理論認為:宅大人少是凶屋,床的正上方不能有大梁和吊燈,鏡子不能對床;心理學家解釋為,房大人少會使人感到冷清、孤單、寂寞,產生莫名的恐懼;床的正上方有橫樑或吊燈,會增加人的心理壓力,引起失眠、惡夢;而鏡子對床會讓人在夜晚不清醒的狀態下受到驚嚇。風水師在察看地形時,通常用羅盤操作;地理學家解釋說,這是分析磁場的分佈情況,避開強烈的磁場擾動,尋找適合人體的平穩磁場。就坐北朝南的宅址來說,床的安放一般是南北向的,在北半球,如果頭朝北睡,就會有一種舒適的感覺,因為南北向的磁力線通過人體時,會對大腦產生一種安定調節的作用;而如果頭朝東或朝西睡,磁力線橫穿人體,與人體場相交,睡眠質量較差。我國大部分區域位於北半球的中低緯度,正午太陽高度角常常小於90o,且光照方向偏南;冬季受極地高壓控制,盛行偏北風,寒冷乾燥;夏季則受赤道低壓影響,盛行偏南風,溫暖濕潤。與這樣的日照和氣候條件相適應,風水學上提出的理想宅基模式是坐北朝南,後有靠山,前方開闊,左輔右弼。從建築學上看,坐北朝南可以接受更為充足的陽光;後有靠山,可以抵擋冬季北來的寒氣;前方開闊,可以接納南來的暖濕氣流;左輔右弼,可以減少西方乾冷氣流的入侵,亦能起到防衛的作用。

風水學認為,“風”即元氣和場能,“水”即流動和變化,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人與自然密不可分,風水的核心思想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風水學還認為,宇宙萬物由三部分組成,即氣、數和象,三者界限分明,又相互依存。基於上述理論之上的中國風水學流派之一形勢派注重“形法”,主要為擇址選形之用,通過覓龍、察砂、觀水、點穴、取向等辨方正位。另一種流派理氣派注重“理法”,偏重於確定室內外的方位格局,尊崇陰陽、五行、干支、八卦九宮等相生相剋理論。風水學對“形”和“理”的解釋與現代科學是相通的,“氣”是客觀存在,可解釋為能量;“數”是宇宙萬事萬物存在的程序或邏輯,可解釋為信息;“象”是“氣”依據“數”而存在的形式或變化的態勢,概而論之,萬物皆是能量依據信息程序而存在的態勢,有信息就有能量,有能量就有態勢;同理,有能量也必有它的信息和態勢,有態勢也必有信息作指令,能量是基礎。無論形勢派,還是理氣派,儘管都形成了不同的風水體系,但都必須遵循三大宗旨,即:天地人合一、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相剋,其核心是天人合一。

近年來,國內學者依附於現代科學體系,試圖從不同角度對風水學進行解讀和定位,出現了很多風水流派,如建築風水、景觀風水等,針對風水的具體解釋也眾說紛紜。主要觀點有:“風水乃是一種文化現象,其真正含義在於所反映的景觀理想,是一種生物與文化基因的圖式”;“風水是中國幾千年來傳統文化孕育出來的一種專門處理方位與空間的藝術”;“風水文化是一種民俗文化”;“風水理論起源於建築選址,是中國傳統的環境文化思想,蘊涵著豐富的人類環境觀”,等等。儘管說法不一,但大家都肯定了風水科學合理的一面,一致認為,風水是中華民族獨特意蘊的文化現象。

可以這樣說,風水理論實際上是集地球物理學、水文地質學、宇宙星體學、環境景觀學、生命信息學、氣象學、建築學、生態學、天文學、民俗學、美學、哲學,以及傳統的玄學、易學、陰陽學、五行學、形氣學、理氣學等多種學科為一體的自然科學,其宗旨在於審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環境,利用並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贏得最佳的天時、地利、人和,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二、中國風水學的基本原則和美學特徵

《易經》云:“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兩儀”就包含陰陽的關係:陰極而生陽,陽極而生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消長,陰陽轉化;陰陽對立,陰陽統一。陰陽之說包含着古人樸素的辯證法,中國風水學以辯證法為靈魂,把環境作為一個以人為中心的整體系統,這個系統包括天地萬物,環境中的每一個子系統都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的,日為陽,月為陰;天為陽,地為陰;晝為陽,夜為陰;山為陽,水為陰;男為陽,女為陰;生為陽,死為陰;住宅為陽,葬地為陰。風水學就是要宏觀把握各個子系統之間的關係,優化結構,尋求最佳組合。

(一)遵循因地制宜原則,體現自然之美

《周易.大壯卦》提出:“適形而止”。《史記.貸殖列傳》記載:“太公望封於營丘,地瀉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 其大義是說,姜太公倡導因地制宜。亦即根據客觀存在的環境,採取適於自然的生活方式。

因地制宜,首先是對山形水勢的勘察。清代《陽宅十書》指出:“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係人禍福最為切要。”風水學講究山形地勢,認為只要從大環境觀察小環境,便可知道小環境受到的外界制約和影響,諸如水源、氣候、物產、地質等。根據這一原則推演,任何一塊宅地表現出來的吉凶,都是由大環境所決定的,只要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必無後顧之憂。以各地的民居為例,由於地理環境不同,其平面布局、結構方法、造型和細部特徵也就不同。冬季北方多偏北風,於是西北地區人們挖窯洞而居,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華北地區多以四面高牆圍成合院,這種寬敞的庭院可以創造良好的禦寒避風場所。夏季東南地區形成高溫多雨的氣候,且颱風肆虐,於是人們在山坡台地建造干欄式和穿斗式建築,以利於防洪、防風、防潮;閩南、粵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團住宅,有圓有方,這種建築的防禦性很強,客家土樓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城堡式建築住宅,冬暖夏涼、防震抗風。西南地區苗族常依山面水,懸空而建木結構干欄式吊腳樓,或建在水邊,或直接建在斜坡上,這種構造可以防避毒蛇猛獸侵擾;傣族住居因地處偏遠的熱帶地區,住居圍護結構輕薄通透,籬笆作為象徵性的院牆使住居十分開敞。

其次是對水土涵養的勘察。風水學對地質很講究,甚至是挑剔的,認為地質決定人的體質,現代科學證明這是合理的。有的風水師在相地時,現場用手研磨、用嘴嚼嘗泥土,甚至挖土井察看深層的土質、水質,俯身貼耳聆聽地下水的流向及聲音,這些看似裝神弄鬼,其實不無道理。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學物質,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風水學理論主張勘察水的來龍去脈,辨析水質,掌握水的流量,優化水環境。江西宜春溫湯溫泉不含硫磺氣,水質無色,無味,口感純正,富含硒、偏硅酸等2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礦物質,具有顯著的防癌抑瘤等保健作用,對風濕性關節炎等20多種疾病有顯著療效。近幾年,眾多老年疾病患者雲集溫湯,進行康體理療,生活品質得到改善,這就說明此地風水上佳。觀形察勢講究的就是生存生活質量,只有形勢完美,內涵純正,宅地才完美,風水才完美。

中國民居根據當地地理環境和氣候環境,順應自然,因形造勢,以樸素的生態觀和最簡便的手法創造了宜人的居住環境。境由心造,相由心生,不同的自然環境與不同的民居相融合,顯現出多姿多彩的風貌和美感。西北地區的窯洞穴地而居,接地氣,因而有一種原始生態美,滲透着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湘黔滇古建築組群密集,屋頂坡度陡峻,翼角高翹,雕樑畫棟,小型緊湊,自由靈活,給人以精緻富麗、清秀靈逸之感;川渝古村民宅既有浪漫奔放的藝術風格,又蘊藏着豐富的想象力;北京四合院空間開闊,舒適方便,有包容和美之氣象。住居就是人類對自然、社會和文化形態認識過程的一種註解,由於中國民居具有豐富的心理效應和超凡的審美意境,物隨心轉,情由境生,因而產生出本區域最具本質和代表性的東西,具體表現在生活生產方式、習俗等地域文化上,淳樸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以致於各民族和地域都帶有了個性和風格,形成了由整體到細部一系列完善、獨有的造型語言,纖細、含蓄、柔媚、溫和、善良、內向、細膩、樸實、輕盈、渾厚、粗獷、墩實,千差萬別,不一而足。這些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集合而成鮮明、純凈的自然和諧之美。


(二)遵循依山傍水原則,體現剛柔之美

中國古代的村落和城鎮幾乎都是傍水而建,山區更是環山抱水。山體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萬物生機之源泉,山為景之體,水為景之韻,綠為景之容。依山傍水是風水最基本的原則之一,沒有水,人就不能生存,有山有水,就有靈韻。以此看來,河口、海濱、盆地、河階台地、湖中島等都是風水寶地。

依山抱水的地勢有山環、水抱、朝案有情等具象。所謂山環,指一個地方要三面或四面有山環抱,山環抱之地多是沖積平原,有來自周圍山上被雨水沖刷下來的風化土,環抱的山如同一個容器使風化土聚集,而不是向外擴散,土層越來越厚,有利於生活生產。考古發現的原始部落幾乎都在河邊台地,這與當時的狩獵、捕撈、採摘果實是相契合的。

所謂水抱,就是有河流環抱,環抱的山為沖積平原提供水源,沖積平原形成的動力來源就是河流。現代城市大多靠近水,這是基於水上交通、景觀審美、安全感等功能的綜合考量。風水中最主要的是水法,所謂水法就是調整建築物朝向與流水之間的關係,使之處於最佳位置。現代風水中的“水”則泛指一切流動的氣場,水口文化就是典型範例。

水口是在某個區域水流進或水流出的地方,一般指出水口。水口是相地的重要內容,古人所謂“入山尋水口”就是指此。《河圖》認為“天一生水”,“水從天,其性動,為乾,為陽,故禍福之應最速”。山水本不分離,而水口和龍穴的關係尤為直接,從生態條件看,四周的水越多,資源越豐富,所以,風水先生說:“水主財,門開則財來,戶閉則財用不竭”。水口的範圍有大有小,水口的概念也是相對的,大水口內有小水口,在水鄉澤國、平原地區,它並不是一個恆定的地點。在山區幾乎每個村莊都依託一條溪流,每村有每村的水口,古徽州的村落就是如此,其具有典型的水口文化;稍大點的,每縣有每縣的水口,江南水鎮現在都成了旅遊風情城鎮;再往大了說,每省有每省的水口,幾乎都有自己的母親河,如:山西的汾水、江西的贛江、湖南的湘江、福建的閩江、廣東的珠江、遼寧的遼河,等等,在江河平緩處或河流交匯處往往有大型的城市,如重慶、武漢、南京;海洋經濟時代,面向大海為上乘風水,沿海地區則容易發展成大型都市,如上海、香港、紐約、倫敦。

所謂朝案有情,就是沖積平原前面有朝山和案山方為大吉,有情就是自然對人的關懷,有情的標誌就是環抱沖積平原。朝山指穴前遠方高大秀麗之山,如賓主相對,成天然朝拱的形狀,主大富貴。劉基說:“點穴先須要識朝,朝山不識術非高。”古人覺得居住環境離不開氣,有氣才有生命,人就是靠這一口氣賴以生存。氣的流動必然產生氣場,在氣場進出的必由之路設置風水局對人很有幫助。正所謂天地人一體,人之心靈與天地靈氣相通,只有美好心靈才能和美好風水地同氣感應,風水可以改天命而奪神功,地由心造,福由心生,從心理感應的角度來解釋,朝案有情應該是有道理的,這就是順應自然,優化環境。

依山傍水的建築點綴與當地民族風俗的浸染,可以造化出山水神韻和獨特的風情,就有了小環境內輕巧、雅緻、婉約的“小橋流水”,當然也有了大區域內恢弘、壯觀、恣肆的“秋水長天”。如:昆明在地勢上有“三面湖光抱城廓,四面山勢鎖煙霞”之說,可謂依山抱水之標配。“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這是清代詩人孫髯的天下第一長聯《題昆明大觀樓》中上聯的一部分,主要說的是昆明的山水形勝:東面宛如一匹飛奔的駿馬,西面像一隻飛舞靈動的大鳥,北面像長蛇一樣的蜿蜒曲伏,有背山面水之勢,翔龍飛鳳之態。昆明的自然環境正契合了風水學的依山傍水原則,既有磅礴大氣之局,又顯鍾靈毓秀之美。

(三)遵循正向適中原則,體現均衡之美

風水的正向適中原則指的是建築物的選址、方位、布局和結構設計。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方位上的坐北朝南。中國位於北半球,大部分陸地位於北回歸線以北,一年四季陽光都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屋便於採光,陽光可以取暖和殺菌,利於人體維生素D合成,增強免疫功能;中原地區冬有西伯利亞寒流,夏有太平洋涼風,因而坐北朝南還可以避北風。二是布局上的適中居中。適中,就是恰到好處,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儘可能優化,接近至善至美;適中的另一層意思是居中,要求突出中心,布局整齊。在我國典型的風水景觀中,都有一條中軸線,中軸線與地球的經線平行,向南北延伸,其北端最好是橫行的山脈,形成丁字型組合,南端最好有寬敞的平地,中軸線的東西兩邊最好有建築物簇擁,還有彎曲的河流。建築及建築群布局,則應注重地形方整。如:明清時期的帝陵、清代的園林就是按照這個原則修建的。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也是規整式住宅,多採取中軸對稱方式布局。庭院方闊,尺度合宜,花木井然,寧靜安詳,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

當然,按照前面所述因地制宜原則,也有特例。如:貴州鎮遠的歪門邪道民居、福建客家圍屋、土樓等,隨形造勢,出現了斜向和不規整的布局,但總體仍脫不了正向適中原則的中正對稱理念和天圓地方的窠臼,事實上鎮遠民居和客家民居都是漢民南遷居住地后,將中原中軸對稱式建築布局與當地自然環境相結合的產物。

風水運用最絕的一個城市當屬北京。北京是以故宮為中心修建的左右對稱的城市建築群,從大方位上看,北京東、北兩個方向背靠燕山山脈,左有太行山山脈,正前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海河水系四通八達;從小區域看,景山、香山、百望山、妙峰山、百花山、霧靈山環京聳峙,永定河環繞京畿,昆明湖、什剎海水系流經故宮,城內有景山似定海神針,穩立正中。《地經景物略》載,明代的北京周圍松林叢密,山林帶來了豐盛的水源,釣魚台、金魚池等多地常年泉涌,而昆明湖和萬壽山的地貌朝向,正好形成了風水所說西北向東南的流向,這種朝向與整個中國地形西北高、東南低,江河東流的大勢是一致的,北京城作為首都,可謂上風上水,這種選址和構建方式正契合了天人合一、統一和諧的風水觀。西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古都。西安城南屏秦嶺,東近華山,西臨太白,北連逶迤延綿的北山,四山亭亭,沃壤廣野居中,宜林宜牧,宜糧宜棉,有高山避暑,有風光覽勝,自古有“膏腴天府”、“陸海豐饒”之稱。北京城和西安古都都秉承了正向適中原則,體現中正均衡之美。

(四)遵循因勢利導原則,體現調和之美

在風水理論實踐中,勘察和相地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認識自然的過程,而基址的選定則是適應自然的過程。在風水理論看來,“人道”應與“天道”一致,即不能違背“天道”行事,更不能仗恃人力同自然對抗。過去迷亂的年代,“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顯然是違背自然發展規律的。只有認識、把握和順應“天道”,並據以巧加運作,通過人力來彌補自然風水之不足,才是“人道”和“王道”,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營造有利於身心健康的良好環境,這就是因勢利導原則。

因勢利導,一是順氣乘勢,二是改造風水。先說順氣乘勢。風水學的五大要素龍、穴、砂、水、向,其本質是氣,尋龍,捉穴,察砂,覓水,定向,其實質在於察尋適於人體的吉氣,避開不利於人體的煞氣。氣是萬物的本源,太極即氣,一氣積而生兩儀,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於氣,水得之於氣,人得之於氣,氣感而應,萬物莫不得於氣。因此,有氣則生,無氣則亡。物物之間存在場,氣來自場,如萬有引力一樣,場氣也是萬有的。現代科學已初步察證,人體有場氣,植物有場氣,建築物有場氣,萬物之間皆有場氣。一幢建築可能無足輕重,但如果組成建築群,進而組成群落,就具備了小區的功能;眾多村落簇擁一座城市,組成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農村與城市都享受了城鄉兩重風景;再進一步,城市圍合而成區域城市群,如中國長三角城市群就面臨比其它城市多得多的發展機會,在其引領下環渤海、華中等城市群也在勃然興起。以上圍合態勢發生改變,場氣也就由小到大積聚更大能量,正如宇宙中地球與月亮、太陽系、銀河系……穩固守恆,相互烘托,星光熠熠。回到建築上來,在有生氣的地方修建城鎮房屋,就是順乘生氣,只有勃勃生氣,才能財源滾滾,植物才會欣欣向榮,人類才會健康長壽。

再說改造風水。人們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改造世界。《周易》說:“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面應乎人。革之時義大矣。”革就是改造,只有改造環境,才能創造適宜的生存條件。一個村落或城鎮都應找到龍脈,找到穴眼之後要把它鎖住,這就鎖住了此地的命脈。古人深諳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對自然的適應也不是機械的、盲目的,在風水不太理想的地方,往往採取一系列補救措施,如:在村落的後龍山、水口山大量種植樹木,在水口的位置造寶塔,總之,可通過改河、建橋、築路、挖塘、圍牆等多種方法來引水聚財,植樹補基,建塔鎮煞,以改變風水地,獲得良好的人居環境。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溫州,“山如北斗城似鎖”,瀕臨甌江、楠溪江,周邊的山勢山形正好是北斗七星的形狀。建城之初,設計者充分考慮了地理地勢的問題,溫州北岸的土比較鬆軟,受沙石的沖刷,地基不穩,因此把城市建到江的南面,面北朝南,這顯然違背了坐北朝南的原則,但辯證地看,卻是因地制宜的典型案例。當初的設計者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在修建城池的同時,還建了64個泉、5個水塘,用五色五水來調整整個城市結構,從而改變了整個城市的風水。獨特的地理風水避免了兩次戰禍,一是方臘圍城46天沒有攻下,最後撤兵;二是抗戰時期,溫州作為一個橋頭堡,免除了日軍對城市的侵襲。溫州城的設計者正是西晉末年著名中國風水學鼻祖、《葬經》的作者郭璞。

還有一個例子是衡陽,衡陽為南嶽衡山七十二峰第一峰——回雁峰所在地,地處中國龍脈——南嶽衡山之南,位於南中國地理中心。回雁峰就坐落在衡陽市中心,湘江、耒水河、蒸水河交匯于衡陽市城區,故有“三道水口鎖大江”之說。石鼓山呈半島型,列於府治左側,隔岸望之,形如一彎偃月,有點像溫州,也有點像青島的棧橋。衡陽人在對面建了一個塔,名來雁塔,加之珠暉塔、接龍塔分別鎖住了衡陽三個河眼,成為一處絕佳的山水形勝之地,現在是中國最著名的風水城市之一。溫州、衡陽的城市構建因循了因勢利導原則,體現了風水城市的自然調和之美。

三、風水建築的景觀價值及風水學在旅遊規劃中的運用

在千百年風水實踐中,建築作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並凝結着深厚風水文化的重要載體,以牌樓、橋樑、廟宇、宗祠、住宅、墳墓以及皇宮丘陵等眾多的景觀形式,成為重要旅遊資源,可以說,風水文化對現代旅遊具有持續的影響力。

(一) 風水村落和城鎮具有觀賞遊憩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

中國是一個自然形態豐富的國家,各地有不同的山水,不同的山水進一步衍生出獨特的地域風情和文化。文化是旅遊的靈魂,風水既然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也就賦予了風水地極好的旅遊資源稟賦。事實上,古建旅遊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必然積澱深厚的風水文化,並演繹出眾多風水事件,從北國到南疆,從山區到平原,從城市到鄉村,從達官貴族到鄉野凡夫,凡是華夏文化浸染之地、熏染之人、濡染之事,無不浸透着風水文化。

風水文化孕育了許多風水絕佳城市和風景區。上面提到的昆明、衡陽、溫州等城市的風水都突出了一個“鎖”字,下面的幾個城市則因其上佳風水將“千年古都”牢牢鎖定了千年。洛陽,位於洛水之北,西依秦嶺,東臨嵩岳,北靠太行山,南望伏牛山,有“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之說,因此成就了“十三朝古都”,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也是歷史上唯一被稱作神都的城市。南京,襟江帶河,依山傍水,鐘山龍蟠,石頭虎踞,山川秀美,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南沿和錢塘江流域,《西湖遊覽志》記載,正德三年郡守楊孟瑛述:“杭州地脈,發自天目,群山飛翥,駐於錢塘。江湖夾挹之間,山停水聚,元氣融結 …… 南跨吳山,北兜武林,左帶長江,右臨湖曲,所以全形勢而周脈絡,鍾靈毓秀於其中。”由於風水獨特,南宋偏安一隅竟達152年,幾近北宋在開封167年的時間,小朝廷樂於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正如詩人林升所詠嘆:“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國有國運,城有城勢,風水美必然宜居,宜居必然宜旅。洛陽、南京和杭州莫不是華夏形勝之地,積澱了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留下眾多遺址、遺迹、遺存和名人軼事。這些風水文化名城因此具備了極好的觀賞遊憩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並以無與倫比的奇特性、豐富性或完整性,形成很強的資源吸引力和市場影響力,無一例外地成為旅遊高地,成為全球遊客競相追逐的旅遊熱點景區。

(二)風水學在現代旅遊規劃中的運用

近幾年興起的風水熱更是把風水旅遊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在休閑旅遊大勢的推動下,風水理論所蘊含的科學性和審美性,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古代建築和附於其上的文化特性,也越來越多地為旅遊規劃所借用。現代旅遊崇尚回歸自然,旅遊規劃則崇尚道法自然,而道家尊崇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正是中國傳統風水理論的根基,體現了東方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崇尚,契合了天人合一理念。如此看來,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與現代旅遊及規劃對自然環境美的追求是何其相似。

現代旅遊休閑度假、康樂健身已成為時尚,人們特別注重旅遊環境的安全方便,以及舒適度、幸福度,這與“旅速游慢”的觀念正好吻合。可停留、可享受,就能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旅遊規劃應遵循天人合一理念,對旅遊景區中風水環境進行科學考察,並在此基礎上生髮創意,揮灑萬象,梳理山河,雕琢景觀,設計出契合自然、以人為本的旅遊產品,進而達到一種物我兩忘的自然和諧狀態,這是旅遊規劃的最高境界。對於旅遊規劃設計,旅遊景區保護、低碳生活、土地科學利用、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都是重要內容;從景區遊客中心、旅遊地產別墅選址,到建築外形和室內裝潢,以及風景樹的栽植、旅遊休憩點設置、旅遊路線設計;大至國家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小至城市公園、街頭綠化區塊,其不同體量的景觀營造,等等,都有一個風水考量的問題。從風水學的角度,旅遊區景觀布局、建築的擇地與方位、外形設計與內部裝飾陳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景區布局追求和諧自然

景區的地理條件直接決定着景觀建築的整體感覺,景觀會因不同的背景而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景區整體格局、形勢和圍合結構可以給遊客帶來心理安全感和舒適感。事實上,旅遊景區外部環境就是一個圍合空間,自然山水可以圍合,人造景觀也可以圍合,圍合能匯聚人氣、財氣和靈氣。基於此,在規劃設計中應選擇適當場地修地造景,使人與自然、生態與建築之間盡量保持一種井然有序的和諧,並在考慮景觀布局的同時,注意建築單體的體量、形式與風格設計。旅遊區建築選址一般應枕山、環水、面屏,如不能環山,左有流水(青龍),右有長道(白虎),也為貴地。遊客中心、停車場、船舶碼頭、廁所等一切新增服務性硬件設施要立足長遠,布局合理,如:場地要平整堅實;綠化要美觀、自然、調和;水域要暢通、清潔;路面鋪設材料、色調與環境要搭配;三線入地;遊覽步道要順暢,並與景點連接度高;茶室、酒吧等遊客休息餐飲設施,盡量建成依山成勢、臨水而居的景觀式旅遊建築區,並可以從建築內部欣賞旅遊景區景觀,為此,可在避風遮雨前提下,適當設置露天場所,讓遊客盡情享受自然陽光和清爽空氣,令遊客心曠神怡。這一點,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度假區的遊客中心做得非常到位,不僅外觀與景區協調一致,內部空間與功能也能有機結合,透過超大落地玻璃窗,可將室外遠處三塔與近處疊水園林景觀盡收眼底,喝茶聊天,遠觀近瞻,都是一種美妙的享受。

山西孝義有一條休閑養生谷,有一個老闆在山峪中建了一棟小樓,看上去很不舒服。此房孤懸於半山之上,雖左右兩小山聳立,但背山太近,有壓抑感;前有百米深溝,雖攔水築壩,但水氣不足,溝南崖為一光禿山樑,看似案山,實則在平地之下,雖有照壁,但實在無法遮擋煞氣。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劉伯溫說,龍脈要長,穴位開闊,水流要有浩大的匯合,很大的隈曲,護砂要相互對峙,遠看像朝拜一樣。此處得山而不靠山,有水卻深處百米溝底而不得靈氣,得氣而無朝案之山,乏樹,無遮擋,氣場迴旋不足;其建築結構左右兩風火牆又有二虎爭羊之勢,於主人大不利。正所謂地不善,苗不盛,宅不吉,人不興。

2、建築形制力求返璞歸真

景區內的建築本身就是景觀,這是一個原則。中國傳統建築以木結構、大屋頂為基本特徵,透露出細膩且務實的精神,由亭榭、池沼、畫舫組成的園林,依山水地勢而成的宗教建築,巧奪天工的雕塑,洋溢着詩情畫意的傳統建築,或多或少地包含着風水的韻味。如果說建築與周圍景觀相融合是景之“神”,那麼建築的個體外形就是景之“形”,二者結合方為形神俱備,這就要求景區建築的主題構思、空間藝術效果、功能要求、視覺審美要求等與景區的主題形象和周圍環境相一致,用人工的力量創造一種自然的和諧,力求生態化和景觀化。形與勢的建設標準,應在宏觀上體現雄偉、開闊的美學整體感,在微觀上體現精緻、和諧之效,強化自然生態效果,同時還要注重實用功能。首先,無論是大的旅遊集散中心、賓館,還是小的遊客中心、出入口,擇地建土都要追求原生態,建築設計應竭力保持並強化其原有區域的景觀特性;其次,景區內不得隨意引進新建築,如果非得搞,就應造型景觀化,盡量烘托景觀環境,色彩、外觀都要與環境相適應、相協調,體量大小、材質、造型等都要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使局部小範圍的景物、景點融入自然,總的原則是“宜低不宜高,宜土不宜洋,宜隱不宜現,宜綠不宜紅”。江西婺源有個大鄣山卧龍谷風景區,在入口處有一個別墅群,或懸空,或臨水;或木製,或竹制,或鵝卵石砌成;或吊腳,或馬頭牆,與當地自然生態與民俗生態都有一個完美的結合,較好地契合了上述理念。

3、內部設計尋求舒適調和

天人合一的理念應用於內部設計中就是人性化要求,旅遊景觀建築單體的內部設施,應從局部和細微處為遊客考慮,力求體現大小適宜、功能合理的人性化色彩,並有較高的生活融入度。如:遊客中心的VIP休息室、酒吧、茶室、咖啡廳、餐廳、廁所、購物中心等,應確保室內空間富於生氣,建築構件支撐有力,各個單元連接縝密;內部裝修陳設應以充實、潔凈、舒適、尺寸合度為佳;注意資源與環境的保護,盡量消弭噪音污染,保持潔凈的地表水和富含負氧離子的空氣;完善特殊人群的服務項目,增設殘疾人座椅、盲道、無障礙設施等。當然,還要注重內部設施和陳設物的景觀效果和實用功能。

總之,建築格局、布局、形制和內部設置必須注意兩點:一是切忌破壞整體景觀效果;二是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堅決拆除錯亂違和建築,或者通過“穿衣戴帽”,使周圍景觀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