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易學文化研究院張濤: 《周易》中的君子之道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易學文化研究院院長張濤發言。 攝影:趙博
國際在線消息:9月10日上午,君子之風·美德威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討會在威海舉行。研討會旨在匯聚當代君子文化研究新成果,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
以下為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易學文化研究院院長張濤發言:
幾乎整整一百年前,1914年11月5日,在清華大學(當時稱清華學校),著名政治活動家、學者梁啟超先生,為學生們做了一場題為《君子》的演講。在這篇言簡意賅、文約義豐的演講中,梁啟超先生為“君子”提出了一個基本條件和標準,那就是《周易?大象傳》說的兩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在梁先生看來,如果能做到這兩點,就基本符合“君子”之條件了。後來,清華大學徑直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8個字作為校訓,沿用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而今,這八個字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勵志名言。習 總2013年9月26日在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及提名獎獲得者時指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着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君子”一詞,古籍文獻中經常提及,其含義非常廣泛,有時作為統治者和貴族的通稱,有時指才德出眾的人,其內涵是隨着歷史的發展不斷演化的。我們很難給君子做出一個確切的定義。大概地說,我們今天所說的“君子”是指那些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人,與陰暗卑微的“小人”相對。在汗牛充棟的古籍中,作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是闡述“君子”觀念最早、最為系統、最為詳備的一部經典,“君子”一詞在書中共出現53次之多。它雖然沒有給“君子”一詞下確切的定義,但屢屢提及君子應該具有什麼樣的胸懷,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非常具體。宋代大儒張載說過:“《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故撰德於卦,雖爻有大小,及繫辭其爻,必喻之以君子之義。”(《正蒙?大易》)《周易》提出的天人合一、太和中正的和諧思想,自強不息、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厚德載物、海納百川的包容態度,居安思危、慎終敬始的憂患意識,悲天憫人、澤及眾生的大愛情懷等,作為君子之大義美德,已經融入到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心理和價值觀念之中,對中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形成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值得今人繼續深度挖掘和充分借鑒,從而有助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助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對於什麼是君子之道,何為君子,《周易》經傳以及其他國學經典談了很多,我想,我們還是回到梁啟超先生的論點上:“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的密切結合,是步入“君子之道”的不二法門,是造就完美人格、完整人格和幸福人生、成功人生的必由之路。
其一,要有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自然永遠處於周流不息、變動不居的運動變化過程中,人應該效法自然的剛健性格,奮力拚搏,積極進取,才能賦予有限的生命以永恆的價值和意義。《乾卦》九三爻辭:“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君子整天振作不已,直到夜晚還要時時警惕謹慎,即使面臨危險也能免遭災禍。《大畜卦?彖傳》曰:“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剛健篤實者蓄積不已,光輝煥發,每天都增新其品質、德行。這些話語,其旨趣都在激勵君子積極進取,剛健有為,做出一番盛德大業。
《周易》中的“大人”、“后”之義與“君子”相近。《乾卦?文言傳》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與天地合其德”就是說人道要效法天地之道,反映的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理念。但《周易》在強調君子“順天而行”的同時,又認為在尊重自然規律、不違背天道的基礎上,要挺立主體意識,充分發揮主觀能動精神,以期在現實中達到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理想境界。《泰卦?大象傳》有言:“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君子可以在自然面前有所作為,自強不息,對自然萬物的變化加以輔助、節制或調整,使其更加符合天下百姓和人類發展的需要。換言之,若沒有了積極進取、剛健有為,也就談不上“天人合一”,談不上人與自然的和諧,人類也就失去了進一步生存延續的時機和價值。
《周易》經傳的產生和早期發展史,本身就是自強不息精神的生動寫照。“文王拘而演《周易》”,作為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佳話美談,“體現出中華民族剛強堅毅、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習 總在中 央黨 校2011年秋季學期開學儀式上的講話)。孔子是《周易》成書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曾提出“君子道者三”,即“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這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是相通的。孔子生當亂世,歷盡艱難險阻,備嘗顛沛流離,但卻“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甚至“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終生追求自己認定的社會真理和人生目標,以實際行動深刻詮釋了《周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可以說,正是秉持了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中華民族的優秀代表才能歷盡艱辛、百折不撓,克服種種艱難險阻,鑄就輝煌燦爛的偉大文明。
其二,要有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自強不息”是“君子”必須具備的品格和魅力,但如果一個人只知道拼搏進取,而不能剛柔相濟,方圓結合,就會變得剛愎自用,無知莽撞,即使付出再大的努力也終將徒勞無益,四面碰壁而不能成功。所以,《周易》認為“厚德載物”也同樣是“君子”所必須具備的品格。在《易》卦中,坤卦居於乾卦之後,其象為地,其義為順。厚德載物,象徵以柔順、深廣、寬厚之德容載萬物,化合四方,這很好地體現了中華民族胸懷寬闊、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我們這裡要特別注意,這種包容、寬容之美德,不僅是針對他人、別人而言的,也包括自己在內。有人習慣於對學生或下屬說:“只要自強不息、剛健有為,好好乾、好好學習、好好工作,你的事業一定能夠成功。”但其實並不是這麼簡單,人生的機遇期、實現自我價值的時間節點,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大器晚成,人生命運各不相同,連孔子都說過“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所以不要對自己過於苛刻,要學會自我包容,自我解嘲,甚至孤芳自賞,敝帚自珍,學會忍耐、等待,通過研讀《周易》,掌握大智慧,為自己把脈、預測,當然這種預測是廣義的預測,是為了更好、更準確地把握人生運程和事業發展的關節點。這才是正確的君子之道。
要真正做到厚德載物,其實並不容易。一方面,君子必須胸懷博大,寬宏大量,謙虛謹慎。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難免產生這樣那樣的矛盾和衝突,為了給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我們必須學會謙虛退讓,遇事不要斤斤計較,要始終以寬容平和的態度及時化解人際糾紛。《周易》有《謙卦》,有人認為是六十四卦中最好的一卦,其卦辭說:“謙:亨,君子有終。”初六爻辭則說:“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另一方面,君子還要平和淡定,能屈能伸,順勢而為。《繫辭傳下》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當我們遇到問題和困難時,應該自降身段,韜光養晦,“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決不能“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乾卦?文言傳》),最後成為歷史的棄兒。
對於《易》象隱含的陰陽相對的特點,宋儒張載曾做過頗為精到的解釋:“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也就是說,只要有象就必定有一個東西與它相對,凡是相對的事物,它的行為方式必然是相反的,免不了有矛盾、有衝突、有鬥爭。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最後解決的方法一定要和,不能讓矛盾衝突擴大。在張載看來,也只有用和諧的方法來消除矛盾、解決矛盾,才能使事物向一個更好的方面來發展。“仇必和而解”這一深刻的道理,確實體現了中國人化解矛盾的高超智慧。在中國歷史上流傳廣泛“六尺巷”的故事,也從一個側面充分地說明了“仇必和而解”的道理。據清代桐城派學者姚永朴《舊聞隨筆》和《桐城縣誌略》等史料記載:清康熙年間,張英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老家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為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個空地,供人們來往交通使用。後來鄰居吳家建房,要佔用這個通道。在這期間,張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在京城當大官的張英,要求張英出面,干涉此事。張英收到信件后給家裡回信:“一紙書信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吳氏聞之,感其義,亦退讓三尺,六尺巷由此得名,後世傳為美談。如今,在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依然有一條保存完好,長100米、寬2米的巷道,人稱六尺巷。現在看來,這個故事也是典型的“君子之道”的體現。
實際上,若想做到這些先賢之所為,就要使自己首先實現心靈的和諧。應該說,心靈的和諧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當今人類面臨著種種挑戰:環境污染,生態危機,物慾橫流,競爭激烈,信仰缺失,思想貧血,道德滑坡,醫患關係緊張,忍讓、負責、利他的傳統美德和君子之道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和擠壓。如何提升人類的生命境界和精神修養,如何追求自身心靈的“九五之尊”,最終求得心靈的和諧,都是需要我們深度思考和着力解決的重要問題。古往今來,一些學者認為《中庸》是解《易》之作,甚至看做是與“十翼”同樣性質的易學著作。筆者完全贊同這一觀點。《中庸》“致中和”之說與《周易》一樣強調和諧,而這種和諧立足於人的心性,立足於人的內心情感,立足於人的精神修養、境界提升。它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還倡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今天看來,其價值和意義依然突出,作為君子,理應加以高度重視。
除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兩條基本原則,《周易》還提及“君子”必須具備的其他素質和品格。篇幅和時間所限,這裡就不加贅述了。
最後,說一點感想。威海這些年在經濟社會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2015年初以優異成績獲評“全國文明城市”,現在威海市委、市政府又適時提出要深入實施文明市民培育工程,努力建設“君子之風?美德威海”,這是對古老的威海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為齊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積澱中,威海形成了自己的君子文化和君子風範,威海人表現出自己的優秀品格和精神特質,並潛移默化,枝繁葉茂,與時俱進,不斷傳承、傳播和發展。在一定意義上說,這也可以看作是《周易》“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的完美結合和歷史再現。我們相信,威海弘揚君子之風、傳承君子文化的活動一定會取得成功。來源:國際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