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圍龍屋的風水智慧及文化

 


 

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圍龍屋的整體布局是一個大園型,在整體造型上,圍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


圍龍屋起源

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饑荒等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歷經五次大遷移,先後流落南方。由於平坦地區已有人居住,只好遷於山區或丘陵地帶,故有“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之說。當地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立為“客籍”,稱為“客戶”、“客家”,此為客家人稱謂的由來。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士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存世最多和最為著名,是客家建築文化的集中體現。
 
 
廣東梅州、興寧一帶最常見的半圍龍屋
 
圍龍屋始於唐宋,盛行於明清,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普通圍龍屋佔地8畝、10畝,大圍龍屋的面積已在30畝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一間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壘,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群體。


客家圍龍屋模型


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據歷史學家考察,這種民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這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漢人,因戰亂、災荒等原因輾轉南遷贛、粵、閩交界山區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嶺南后,不但傳播了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而且建築民宅保持了原有的傳統風格。

圍龍屋與風水
 
圍龍屋的一大特點就是依山而建,門前都會設有一個半月型大水塘,運用了風水建築中的依山傍水格局;水塘的另一用途主要用於防火,一旦發生火情方便取水施救;依山而建風水上利於人丁興旺,因山管人丁水管財碌,並且有利防止外敵入侵,實地考察時你會發現圍龍屋門前都不設大窗,而是在高處設有小窗口,用小窗口來放箭禦敵。
 
 
一進三廳兩廂一圍,區間分隔明確,一間圍龍屋就是一座小城堡

其次圍龍屋通過選址和中心點立極,將每間房屋、灶房、井位等都納入到風水的二十四山方位當中,吉凶可見;並按家族地位輩份分居,有條有序。(關於定向立極已在選房篇中作視頻講解)


圍龍屋是古人在風水上重丁的一種表現,因為在建築風水上只有依山而建的住宅,人丁才較為興旺,一個家族中人丁興旺會在各行各業中出人才,這種親情的人脈關係在古人看來遠勝過一座金山;再看看如今的中國商幫,客商、潮商哪個不是散居海內外,從政從商之人不佔少數,故此從建築風水可見古人思想。
 
其實無論是北京的四合院,還是客家圍龍屋,更多展現的是古代民居建築的風水智慧和人文精神,其處處遵循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風水就是人、居住環境與自然三者關係的統一,符合自然、遵循自然、順應自然必定興旺,反之必敗!
 
客家圍龍屋符合陰陽太極圖
 
圍龍屋的整體布局是一個大園型,在整體造型上,圍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
 

圍龍屋前半部為半月形池塘,後半部為半月形的房舍建築。兩個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長方形空地隔開,空地用三合土夯實鋪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動或晾曬的場所。“禾坪”與池塘的連接處,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牆,矮的叫“牆埂”,高的叫“照牆”。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來放養魚蝦、澆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倉庫,也是污水自然凈化池。


後半部的房舍建築,正中為方形主體建築。有“三棟二橫”,一圍層;有“三棟四橫”,二圍層。最小的圍龍屋的建築面積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則上萬平方米。有的大圍龍屋居住着上百戶人家,幾百口人。普遍為“三棟二橫”一圍屋居多。三棟二橫圍龍屋,有上、中、下三廳,各廳之間均有一口天井,並用木製屏風隔開,屏風按需要可開可閉。廳堂左右有南北廳、上下廊廁、花廳、廂房、書齋、客廳、居室等,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築結構前低后高,這樣就有利於採光、通風、排水、排污。
 
正屋——橫屋外層便是半月形的圍屋層,有的是一圍層,有的二圍層,圍龍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圍屋間,拱衛着正屋,形成一道防禦屏障,圍屋間窗戶一般不大,是自然的瞭望孔、射擊孔,便於用弓箭、土槍、土炮等武囂抗擊來攻之敵。圍龍屋的設計建築其實與當時客家人的處境有極大關係。客家人是唐宋以來由中原南遷的漢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區,受當地人的排擠和欺侮,為了團結禦侮求生存,他們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禦性的城堡式住宅——圍龍屋,以抵禦盜匪和當地人的侵擾。圍龍屋還建有堅固的多層“角樓”,既可用來儲備糧食、草料,又可居高臨下射擊來犯之敵。如遇盜匪前來擾劫,只要把大門、半門一關,村民們便攜武器進入圍龍屋和角樓,進行抗擊。
 
圍龍屋隱含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團結互助、敬老尊賢、禮貌文明、知書達理的傳統美德。圍龍屋內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魚池和盆景,正屋後面半園“花頭”和正門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圍均載有各種花木和果樹,圍龍屋背後的山頭林木叫“龍衣”,嚴禁砍伐,整座建築掩映在萬綠叢中,一年四季鳥語花香,環境優美而靜雅。
 
圍龍屋依山傍水,配合風水四靈格局,非常重視家族的人丁興旺
 
圍龍屋內的柱、梁、枋、門等雕繪上山水花鳥、飛禽走獸等栩栩如生的圖案,並塗上鮮艷奪目的油漆,顯得金碧輝煌,古色古香,十分壯觀、氣派。一般來說,一座圍龍屋聚居着一個近親家庭,相互之間和睦共處,尊老愛幼、相敬如賓。逢年過節,男女老少齊集正屋上廳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門前的禾坪上舞龍舞獅,敲鑼打鼓,盡情歡樂,呈現出一派喜悅、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圍龍屋的風格是原始住宅風格的承傳。據考古資料表明,處於黃河流域的原始社會中後期的半坡氏族和龍山氏族,他們居住的區域就是由幾十座樣式為方形和圓形的土夯房屋組成。這說明客家人的居住觀念中潛意識地蘊含了其對祖先某些住宅經驗的復蘇和借鑒。
 
第三、圍龍屋的建築特色也是古代陰陽思想的投射。集中體現在講求建築物體與天然地形的協調統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學道理。如遇上不盡人意的地形則通過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築半門調整座向,以達到陰陽平衡和適應環境。這種陰陽思想,後來又夾雜了不少講究“風水屋場”的巫術文化,如俗諺:“風水人間不可無,全憑陰陽兩相扶”等。
 
第四、體現了傳統的宗族觀念。客家民居建築規模宏大,一方面,呈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習性。因為,他們不論是在長途跋涉的遊離中,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戶所難於克服的困難,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內住戶按輩份高低及尊卑來分配房間,其建築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後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這種傳統家族倫理思想。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舉行“搬新屋”禮俗,叫“出煞”。要請風水先生驅趕“三煞”之後,才會平安吉利。遷居之日,大排宴席,祭祀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