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取名:陽剛霸氣 多用單字
孔子像
西漢 錯金雲紋博山爐
東漢擊鼓說唱俑
王莽像
跨越四個多世紀的漢朝,國家強盛,社會穩定,文化繁榮。這一時期的中國人取名充滿了霸氣和陽剛之氣,表現出尚武和奮發向上的精神。由於漢武帝獨尊儒術,在許多漢人的名字上,都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
單字名
是漢代以前的取名文化延續
一般來說,每個朝代的姓名文化都有一些特別之處,能反映出特殊的時代精神和社會風氣。就秦漢兩朝而言,因秦朝短暫,姓名文化尚未形成明顯特徵,可視為戰國時期的延續。漢代雖然長達四百餘年,但西漢和東漢的姓名文化還是有明顯的區別。
有人說,漢代姓名文化最鮮明的特徵是流行單字名。這個說法不夠準確,因為西漢人取名有單字有二字,到了東漢,人們取名才全部用單字。其實,用單字名一直是漢代以前中國人取名的主流,從西周至春秋戰國乃至秦代,取單字名的人遠比取二字名的人多。如周朝天子中只有共王繄扈、孝王辟方、幽王宮湦、平王宜臼、釐王胡齊、頃王壬臣、靈王泄心等取二字名,其餘二十多人都取單字名。漢人喜歡取單字名,只是這種取名文化的延續而已。
東漢流行單字名
不過,取單字名在漢代確有越演越烈之勢。西漢皇帝中,只有昭帝劉弗陵、平帝劉箕子(后改名劉衎)取二字名,東漢皇帝則無一不取單字名。西漢名人中,取二字名的並不鮮見,如周亞夫、段會宗、雋不疑、蕭望之、薛廣德、范明友、李信成、田廣明、韋玄成、張當居、張釋之等。而到了東漢,取二字名的人就鳳毛麟角,幾乎絕跡了。
東漢人名變成清一色的單字名,與西漢末年王莽實施“二名之禁”有關。據《前漢書·匈奴傳》記載:“時莽奏令中國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風(諷)單于,宜上書慕化,為一名,漢必加厚賞。單于從之。”王莽輔政時曾上奏提出禁用“二名”,並派使者到匈奴,暗示匈奴單于順從這一法令。匈奴單于明白使者的意思,隨後上書稱臣,順應時勢改名為“知”(原名“囊知牙斯”)。王莽奏令執行的“二名之禁”,即禁用二字名。在此之前,《春秋公羊傳》也說過“二名非禮也”,但此處“二名”非指二字名,而是指兩個名。表明在周秦時期,一個人取兩個名是不合禮數的,但取二字名從來不在禁止之列。
王莽禁用二字名的目的是復古改制,他認為“秦以前複名蓋寡,遂禁複名”,“複名”就是二字名。王莽的長孫原叫王會宗,后改名王宗。因自畫服天子衣冠像,刻銅印三枚,與其舅合謀繼承大統。事發后,王宗自殺。王莽大怒,廢了王宗之名,恢復其原名,以示貶辱。這件事對後來幾百年的取名規則產生了極大影響,在王莽當政時期,無人敢取二字名。王莽覆滅后,雖然人們已不用遵守“禁二名”的法令,但取單字名的趨勢已不可逆轉,不僅東漢人全部取單字名,連三國人、西晉人也把取單字名視為理所當然。直到東晉,才打破了這一“戒律”,陸續有人取二字名。
秦漢崇尚神仙之道也反映在取名上
我們知道,商代重天意,帝王取名流行用天干;周代文質並重,取名方式變化多端又有些禁忌。秦漢是稱雄世界的大一統社會,人們取名往往體現出尚武和奮發向上的精神,充滿了霸氣和陽剛之氣。以武字、勇字命名的有鞠武、蒙武、蘇武、馬武、何武、孔武、班勇等;以霸字、雄字命名的有王霸、魏霸、侯霸、張霸、楊雄、法雄、左雄等;以勝字、廣字命名的有陳勝、龔勝、夏侯勝、吳廣、李廣、疏廣、胡廣等;以興字、奮字命名的有陰興、鄭興、張興、石奮、孔奮、張奮等;以弘字、宏字、隆字命名的有公孫弘、宋弘、毋將隆、劉隆、樊宏等;以開疆拓土、保家衛國的含義命名的有趙充國、趙廣漢、韓安國、張安世、於定國、孔安國等,這幾個人取二字名,都是西漢人,至東漢已無此類人名。
另外,秦始皇和漢武帝,都希望長生不老,多次派人尋找仙藥和仙人,致使秦漢兩代均崇尚神仙之道。這種社會風氣反映在人名上,主要是在西漢時期,而且也是二字名居多。如田千秋、陳萬年、韓延壽、張延壽、甘延壽、韓延年、杜延年、王延世、孔延年、嚴延年、李延年、吾丘壽王等。到了東漢,這類人名極少出現,這也是兩漢姓名文化的區別之一。
除了追求長壽之外,秦漢時期的人們還希望五福齊全,常選擇有吉祥含義的字入名。追求吉祥是中國人取名的傳統,商代帝王用天干入名就是希望得到上天的保佑,周代很多人取名也表現出對健康、財富、功名利祿的追求。如羋棄疾、壽夢、公孫喜、呂祿甫、鹿毛壽、夷伯喜、姬福、富丁等。到了秦漢時期,此類人名更多。直接以吉字入名的有丙吉、王吉、鄭吉等;以喜字、賀字入名的有孟喜、傅喜、公孫賀等,以福字、祉字、祐字入名的有梅福、劉祉、劉祐、朱祐等。此外,宋無忌、魏不害、李廣利、霍去病、陸康、范康等名字均寓意健康吉祥。鄭當時、叔孫通、李通、霍光、孔光、鄧禹、張禹、劉順等名字寓意事業暢順發達。
中國古人是如何起名的?
秦代重法家,漢初崇尚黃老之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所崇尚的忠、孝、仁、義、禮、樂等理念便深入人心。加上漢武帝喜用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將察舉孝廉確定為選拔人才最重要的科目,在社會上形成在家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輿論和風尚,對兩漢的姓名文化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漢人的名字“儒味”特別濃。如以賢、良、直為名的有韋賢、董賢、劉良、王良、吳良、費直等;以忠、義、仁、樂為名的有陳忠、李忠、蔡義、周仁、徐樂等;以恭、儉為名的有淳于恭、魯恭、張儉等;以寬、厚、純為名的有兒寬、丁寬、陳厚、耿純、張純等;劉儒則直接以儒字入名。
在兩漢時期,除漢初部分開國元勛有名無字外,其他名垂史冊的人士除了有名,還有字。名與字,既可各自獨立,又可互為表裡。儒家思想和倫理道德觀念不僅表現在漢人的名上,還表現在字上。如劉嘉字孝孫、張湛字子孝、丁鴻字孝公、宗慈字孝初、岑晊字公孝、徐璆字孟本、李膺字元禮、蔡茂字子禮、張純字伯仁、陽球字方正、蔡倫字敬仲、馮衍字敬通、橋玄字公祖、周燮字彥祖、李雲字行祖、劉祐字伯祖、巴肅字恭祖、羊績字興祖等。
孔子說:“質勝文則野(粗野),文勝質則史(虛浮),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因此漢人崇尚君子之道,取字常用君字。如路溫舒字長君、賈捐之字君房、龔舍字君倩、賈復字君文、臧宮字君翁、岑彭字君然、王梁字君嚴、邳彤字偉君、馬成字君遷、桓譚字君山、京房字君明、郅惲字君章、杜詩字公君、張堪字君游、張宗字諸君等。
受儒家思想影響,漢朝多孝子、多君子、多清正廉明之士。當然,以孝、順、恭、禮、君為名或為字,並不代表此人就是真孝子、真君子。如漢代有名的偽君子王莽,他的字就叫巨君,字與其人正好相反。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鍾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