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堪輿學:道教宮觀建築布局的生態學思想

道教堪輿學:道教宮觀建築布局的生態學思想

 


 

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的宗教。道教認為道是世界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又是規律,具有通導的含義。道的這些性質就為道教生態學奠定了天地萬物與人同源、同構以及同具有道性的理論基礎。道教思想中多有關注人與自然環境,崇尚人與自然平等,要求保護自然的思想。如《道德經》認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認為人與天地萬物同源,都具有道性,因此人不能凌駕於萬物之上。《太平經》講:“天、地、人三統,相須而立,相形而成”,把人與自然環境視為一個系統,相輔相成。除了提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思想外,道教更把這些思想付諸於實踐。道教戒律中就多有“好生惡殺”的思想,道教最基本的戒律——五戒“就明確提出不得殺生,把保護動植物與修行直接關聯。仔細分析道教的這些生態學思想:以天地萬物與人同源、同構以及同具有道性的本質為自然哲學基礎,包含“天人合一”、“天父地母”、“道法自然”等理論要素和“慈心於物”、“守道而行”等倫理思想,都離不開道教“和”的思想。道教以其“剛柔相濟”、“相反相成”(《道德經》四十二章)的思想作為“和”的思想宗旨,認為世界萬物並不是絕對唯一的,而是相反相成的。人和萬物同出於道,並且必須是相互依存才能存在的,離開了萬物,人就不能存活於這個世界之上,因此我們必須守道而行,慈心於物,應該道法自然,與萬物融合,進而達到天人合一、與道合一。

南華真人說:“夫明白與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能做到與天和、與人和的就是掌握了大本大宗,這種和,就是“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即明於自然地規律,任各物自動,由萬物靜悄悄地自生自長。將人設於天地之間,與萬物為一,相輔相成,和諧共處,這就是道教的生態思想。

道教這種在和的思想指導下的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生態思想也反映在道教文化的載體——宮觀建築中。

一、宮觀選址的生態思想

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為價值核心,重視人的生命價值的多神信仰宗教,它有着龐大的神譜體系。道教的神仙天尊除生活在天界地府之外,還有居住在仙境之中的。道教認為八方巨海之中有十洲三島,為仙人游息之處,有令人食之不死的仙草。十洲三島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了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多以名山為主景,或兼有山水,《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序》稱:“乾坤既辟,清濁肇分,融為江河,結為山嶽,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皆大聖上真主宰其事,則有靈宮閟府,玉宇金台。或結氣所成,凝雲虛構;或瑤池翠沼,注於四隅;或珠樹瓊林,疏於其上。神鳳飛虯之所產,天驎澤馬之所棲。或日馭所經,或星纏所屬;含藏風雨,蘊蓄雲雷,為天地之關樞,為陰陽之機軸。”[①]因為是仙人游息之處,環境秀麗,秉天運氣,鍾靈毓秀,多有名貴的仙草良藥。如茅山是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歷史上就曾出現過白牛、白虎、白猴等珍獸。據縣誌載:宋時有句曲人曾向皇上敬獻白鹿一頭。明代著名醫學家顧時傅曾到茅山收集藥材,《本草綱目》所載藥材與茅山有關者多達380多種。而且在洞天福地修鍊,接近仙人,或許還能得到仙人的指點,因此道教歷來提倡在這些地方建立宮觀,進行道教修鍊。葛洪在《抱撲子》一書中說:“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為道者必入山林,誠欲遠彼腥膻,而即此清凈也”[②]又說:“合丹當於名山之中,無人之地”,“是以古之道士合作神葯,必入名山”[③]。出於這種入山林修道煉丹的思想,道教宮觀在選址上就多以洞天福地為首選。

洞天福地秉承天地精氣,都有着秀麗的景色,“具有近乎完美的生態結構。……其自然環境都一無例外是異香芬芳,綠樹成行,井泉甘美,氣候宜人,靈風翱翔,神龍飛舞,五災不侵,百病不生。”[④]在這個完美的生態環境里,花木成蔭,水清泉流,氣候宜人,各種鳥獸動物繁衍生息,生活在其中的人則百病不侵,達到完美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在選定了以洞天福地為宮觀建造場所后,宮觀建築還充分考慮到道教堪輿學的理論,更細緻的考慮宮觀宅址在洞天福地中的位置。

道教堪輿理論注重自然界的有機整體性,強調自然環境對於宮觀發展以及在宮觀中修鍊的道士的重要性,因此在具體的宅址選擇上非常注意自然環境原來的有機聯繫,使宮觀在不破換原有自然的相互聯繫的基礎上,完美的融入其中。《黃帝宅經》更是把建築擬人化,認為“宅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髮,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是如斯,是事儼雅,乃為上吉。”[⑤]因此,道教主張在宮觀的選址上,先應該考察周圍的地理環境,包括山脈的走勢、形狀,溪水的流向等,繼而根據這些自然條件做出具體的宅址選擇,然而根據現實情況建造房屋,布置門窗。

宮觀選址在自然環境優美、生態和諧的洞天福地,並注重建築與周邊環境的和諧相融,注意保護原有生態的有機聯繫性,反映了道教對於自然環境的重視和對於美好自然環境的追求,也顯示了道教要求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思想。

二、宮觀布局的生態學思想

宮觀建築從祖天師張道陵建立靜室以來,發展到現在有了宮、觀、殿、堂、府、廟、樓、館、舍、軒、齋、廊、閣、闕、門、壇、台、亭、塔、榭、坊、橋等門類,這些建築按其性質和用途,可分為供奉祭祀的神殿、齋醮祈禳的壇台、生活居住的膳房宿舍和供人遊覽憩息的園林建築四大部分。這些建築按照道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或以林掩其幽,或以山壯其勢,或以水秀其姿,形成了建築與自然山水和諧相融的生態布局。

道教宮觀建築的布局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按中軸線前後遞進、左右均衡對稱展開的傳統建築手法,這種方法以山門、主殿為中軸線,兩邊建宿舍、偏殿等,這類布局在各地宮觀建築中較為常見;另一種是根據實際的地型按五行八卦方位確定主要建築位置,然後再圍繞八卦方位放射展開的建築手法,這種布局以一建築為中心,周邊以八卦方位建造各類建築,這類建築相對較少,江西三清山丹鼎派建築為一例,蘇州玄妙觀舊的布局也是一例,在中軸對稱的基礎上,又以三清殿為中心,形成一個八卦布局,以烘托三清殿的中心地位,因此玄妙觀原來的山門稱為倒轉正山門,其原因就是為了適應八卦布局。宮觀的布局的這兩種形式,都離不開道法自然的原則,根據具體的地理環境建造宮觀。

道教堪輿學在建築的布局上也特別注意道法自然,認為建築環境的經營,最根本的就是要順應天道,以自然生態系統為本,來構建建築的人工生態系統。按張繼禹會長的描述:“道教在建造這些宮觀時,為使宮觀建築與自然山勢相互協調,整體布局和諧自然,以體現道教崇尚自然、順應自然、返樸歸真的思想。具體修造時,都基本能做到巧妙地利用自然,或依山就勢,或見水築橋,或因高建亭,或就洞修宮,靈活布局,就地取材”。[⑥]這種順應自然的建築思想在現代宮觀建築中也有較多的體現。如武漢長春觀在新建的宿舍樓前,就考慮到原來的岩石地貌,在新建的大樓前保存了原有的岩石形狀,使得建築與突出的岩石形成一個和諧的共存。

另外道教宮觀還充分利用布局等因素,滿足傳聲,採光等需求。如武當山九曲黃河牆可傳遞聲音,轉身殿里的大鐘在撞擊時殿內幾無聲息,而殿外卻分明聽到鐘聲裊裊;這種不需要利用音響設備自然傳音的技術在今天的生態建築中也是值得借鑒的。

三、宮觀內部的生態思想

道教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對於除人之外的萬物生靈的熱愛。道教要求人們要愛及昆蟲草木鳥獸,不要無辜傷害任何生命。道教經典中多有提及重生惡死思想,要求對萬物生靈加以保護,如《三天內解經》中說:“真道好生而惡殺。長生者,道也。死壞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聖人教化,使民慈心於眾生,生可貴也;”[⑦]更是把殺害生靈視為極大的罪孽,《太上靈寶朝天謝罪大懺》卷三中論及殺牛羊驢馬豬禽、殺鹿虎狼豹野獸、殺鵲鳩燕雀飛禽、殺蟲蛇蜂蠍螻蟻、殺龜鱉魚蝦水蟲等等,其可謂殺機大發,萬物遭殃,殺害無數生靈,罪業深重,皆為逆天叛道,必將報應,死後墮入九幽地獄,乃天下之大丑也。

道教這種對於萬物草木的熱愛源於他的同源性思想。道經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衍生出來的,神、人與萬物同源。因此《太平經》中說:“夫天以要真道生物,乃下及六畜禽獸。夫四時五行,乃天地之真要道也,天地之神寶也,天地之藏氣也。六畜禽獸皆懷之以為性,草木得之然後生長。若天不施具要道焉,安能相生長哉?”[⑧]因為六畜禽獸以及草木都是道的化身,都具有道,與人同源,所以人必須愛護它們,不能殺害他們。這種萬物同源的生態學哲學理念體現在宮觀建築中即為對動物神靈的膜拜。

道教宮觀中祭祀的神靈,除了具有人的形象的神之外,還有許多神靈都還與各種動物有關。如現在非常流行的文昌信仰,文昌神梓潼帝君的傳說就多與蛇有關,《益州記》、《後漢書·西南夷傳》等都有記載說文昌神原為西昌邛海的蛇神,隨着後來的發展才變為現在的梓潼帝君。又如在信仰神霄雷法的江南各地宮觀,往往塑有一名鳥嘴,身長雙翼形象的雷部神將。江南的道教民間信仰中,還多有將宮觀中的大樹神靈化,把它視為土地神等的化身。這些以動植物為原型的神靈,都是道教萬物同源,動物草木皆能成神的體現,而宮觀中將這些神靈塑造出來供信眾禮拜,使得信眾對於動植物多出了一份敬畏與保護之心。

道教萬物同源理念的生態觀還體現在宮觀建築的裝飾上。宮觀建築的露台扶欄或殿宇天板上,除裝飾神靈講道,度化蒼生的圖畫外,往往還會裝飾例如鯉魚化龍、金猴獻桃、鹿銜靈芝、烏鴉反芻等故事情節,這類裝飾,既美化了宮觀建築,增添了道教氛圍,同時也向人展示了道教說認為的:萬物都有靈性,既有人類社會所提倡的倫理觀念,也能化龍飛升,得道成仙,從而告誡人們不得濫殺動物,應該以平等之心對待動物。

宮觀建築中,還根據動物的生長特徵和讀音賦予各種動物以特殊的含義,如蝙蝠、鹿、魚取它們的諧音,而象徵福、祿、裕;仙鶴、龜和喜鵲則以他們的特性寓意長生、壽、喜;以山水岩石以寓意堅固永生;又以馬猴寓意馬上封侯。這種將普通的動物與人們的生活願望相結合,並在宮觀的建築中體現,使得信眾在接受道教教義的同時,自然的對各種動物產生一種喜好和保護之心,這也是人與世界上的其他生物和諧相處的基礎。

以和的思想為指導,追求萬物與我為一,宮觀與外物相融,將人、人為活動與天下萬物的和諧共處納入到建築活動中來,這正是道教宮觀生態思想的體現。來源:道教之音  作者:黃新華 


[①]《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版,第11冊,第55頁

[②]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卷四“明本”,中華書局,1985,第187頁

[③]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卷四“金丹”,中華書局,1985,第85頁

[④]張廣寶:《唐以前道教洞天福地思想研究——從生態學視角》

[⑤]《黃帝宅經》,《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版,第4冊,第981頁

[⑥]張繼禹:《道法自然與環境保護——兼論道教濟世貴生思想》華夏出版社,1998,第184頁

[⑦]《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版。第28冊第416頁

[⑧]《太平經合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3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