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辦公室的前颱風水設計?

如何做好辦公室的前颱風水設計?

 


 

        一、辦公室裝修設計前台設計的中心思想。

  公司前台設計,是體現公司形象的門戶所在,客戶和生意夥伴的第一印象從前台開始,因此前台的裝修絕對不能輕率應付。無論公司的辦公室設計風格是什麼樣子,在前台一眼就能分辨開來。不同風格的前台在設計的因素以外,材質的使用是影響最大的因素。因此從設計到裝修施工,既要把握整體風格,還要緊跟裝飾材料的不放鬆。多數的辦公室主人,他們最主要希望在辦公室中給予客戶三個感覺:實力、專業、規模。

  這就是所謂的第一印象,辦公室裝修設計環境將在未來很長的時間內影響到生意夥伴對一個公司的認可度,進行影響到合作的信任感。

  二、公室前台設計風水。

  辦公室前台裝修設計,是體現公司形象的門戶所在,既可以顯示企業的實力,又起着商業禮儀、人際交流、形象戰略等作用。客戶和生意夥伴的第一印象就從前台開始。因此,前台的裝修絕對不能輕率應付。

  前台設計風水前台在辦公室風水學中屬於明堂區,也就是聚氣納氣的地方,是極為重要的方位,服裝店設計。布局得當,自然生意興旺、財源廣進。布局不當必然不利於發展,嚴重則會導致企業破產倒閉。因此,要結合業主命理、坐向方位、地理環境以及從事行業等綜合布局設計,客人進到廳堂有種說不出的親切感,這樣的布局才是成功的。其中,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布局亦非常重要。同時門口位要生旺前台,更重要的是門口位五行不能衝剋業主,還有天花、地面、牆壁、樑柱及門外環境風水等都要布局得當,才是最佳的前颱風水布局。

  不可不看讓你的辦公室招財的裝飾風水

  風水,是人與其居住環境關係的學問。從客觀環境上來說,由外氣、內氣兩部分組成,風水調整要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與環境為我所用的目的。按照風水以人為本的原則,風水調整后的格局絕不是千篇一律的模式,而是因人而異的。那麼,老闆辦公室的風水布裝飾局應該按照什麼樣的標準進行呢?

  避免沖煞。辦公室所在的寫字樓正前方如有一條大路直接通過,或有電杆、變壓器、大煙囪、建築的尖角迎門或迎窗就叫犯“沖煞”。如果該寫字樓與“沖煞”相距很遠,則防礙不大,不過,為平安起見,還需在窗戶內上薄紗幔罩或用風水化煞鏡化解。辦公室裝修設計

  選擇好鄰居。風水理論認為,環境場對人體場具有直接的影響力。辦公室所在的寫字樓要盡量避免在寺廟、監獄等的附近。

  以我為中心。風水裡有一句話叫“山環水抱有情”,可以把高大的建築看作是山,把道路與立交橋看作是水,山與水要護衛在我的身邊周圍,形成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上佳風水格局。換句話說,就是前面的樓宇要遠一些,低一些;後面的建築要近一些高一些;左邊有河水或車流較緩的道路;右邊的建築不要超過自己所在的樓的高度,如果自己所處的樓盤前有公園、草坪或平靜的湖面,那麼這裡應該算是上風上水了。

  藏風聚氣。老闆的辦公室最好是套間,外間設文員一位。外間要小,占整個辦公室面積的三分之一,而內間應佔三分之二。外間設置等候位,以便聚人氣。內外間中間牆的門不要設在中央部位,而應設在整體辦公室入門處的近側。防止老闆室內財氣的直泄,形成“曲則有情”的風水格局。外間文員室的牆上,有企業操作圖板、流程圖等,給客人有一個直觀的對企業的了解,便於接下來與老闆的交流。文員室內花盆、景緻應多一些,保護室內空氣的新鮮,使客人有愉悅感。內外間中間的牆體不宜用透明的玻璃,而要封閉效果的,產生一種神秘的含蓄的氛圍效果。

  採光要好。老闆辦公室如果兩側都有玻璃窗,光線太強太通透也不好,這樣會造成室內人精神的衰弱與疲勞。應將窗外景色不佳的一面窗子用百葉窗帘拉上。如果辦公室是一面有窗的,那麼,窗朝東、朝南、朝西都可以,唯不宜朝北。因北為坎宮,主勞卦。陰氣重,陽氣難以升發,事業的壓力就大。如果已經是朝北的窗子,那麼,寫字檯不可距窗太近,室內的布置、牆壁或沙發、書架等宜用暖色調的,或紅顏色多一些的,以補陽之不足。

  布局格調要體現老闆的氣質與品格。這也就是在裝飾方面有講究了。

  辦公室的風水布局與家居不同。辦公室應體現主人的權威性、企業的文化,以利於決策的貫徹執行與佔據商業談判的有利之勢。沙發、掛畫、裝飾品要選有氣勢的,讓外來客人仰視而不可俯視。這一切的布置應統一在老闆本人命理所需的八卦方位與色彩格調上面。

  辦公室裝修設計老闆台的位子與朝向。老闆台不宜正對着入室之門,也不可背對着門,這叫犯“六衝”。“六衝”有加劇矛盾,諸事不成之影響。採光強的室內老闆台應離窗遠一些,採光弱的應離的近一些。老闆台的大小應根據室內空間的大小,與老闆本人身量的大小而定,要比例和諧。

  辦公室裝修設計突出主人地位,防止反客為主。

  室內的一切裝飾、設施,包括一個花盆、一個掛件都要體現為我所用的原則。沙發的擺放應圍成一個U字型,型口朝着老闆台,形成一個向心力與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