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銅川傳統工藝陶瓷製品中的《易經》思想

淺談銅川傳統工藝陶瓷製品中的《易經》思想


編者按:《中國特產報》11月2日刊登了市政協副主席郭平安同志撰寫的文章《淺談銅川傳統工藝陶瓷製品中的<易經>思想》。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閆旭在讀了此文後作出批示,他指出:“在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之際,市政協副主席郭平安同志撰寫了《淺談銅川傳統工藝陶瓷製品中的<易經>思想》一文,文章引經據典,思想深刻,見解獨到,是作者學習貫徹六中全會精神的深刻體會,是對《易經》的進一步闡釋,也是對我市陶瓷代表作品蘊含的豐富思想的深入挖掘,更是對銅川文化的發揚光大。希望廣大幹部群眾能夠讀一讀,從中體會銅川深厚的文化底蘊,進一步增進對銅川文化的理解,激發熱愛銅川、建設銅川的信心和決心。”本報現將此文予以轉載,以饗讀者。

陝西銅川在我國唐代就是全國陶瓷燒制的著名產地,宋代進一步達到鼎盛,成為我國“六大窯系”中最大的一個窯系,其產品則成為北方青瓷的代表,傳統工藝陶瓷馳名中外。在銅川古窯產生的“倒流壺”等工藝陶瓷文物,被定為國寶。傳統工藝陶品“倒流壺”、“公道杯”、“龍鳳黑釉剔花瓶”等文物複製品,深受廣大顧客喜愛。

眾所周知,沒有文化內涵的所謂“藝術品”,肯定是短命的。祖先留下來的工藝陶品,到了今天,仍被後人津津樂道,大量複製,深受人們喜愛,其中是不是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呢?祖先是不是還想通過他們的傑作,要告訴後人什麼思想呢?於是,筆者應《中國特產報》主編之邀,就陝西銅川目前生產的幾個傳統工藝陶瓷文物複製品,作些粗淺分析,發現“龍鳳黑釉剔花瓶”、“倒流壺”、“公道杯”等文物複製品中,竟然蘊含著的閃光的《易經》思想。下面就淺談一下自己的一管之見。

“龍鳳黑釉剔花瓶”中的《易經》思想

“黑釉剔花瓶”,在我國的西夏王朝(靈武窯)、元代都有,燒制種類很多。目前在銅川許多窯場燒制的“龍鳳黑釉剔花瓶”複製品,最受大家歡迎。推銷產品的人講,家裡放個“龍鳳黑釉剔花瓶”有震宅、保平安的作用。此瓶上面有龍鳳圖案,龍鳳呈祥嗎!而且“龍鳳黑釉剔花瓶”由兩部分組成,上部分叫“瓶”,下部的底座叫“安”。叫“瓶”“安”,聽起來就是“平安”,放在家裡多吉利呀!

工匠在設計造這個“瓶”時,就只想到這些么?我想,遠不止這些。他們可能想到了陰陽,想到了“易經”中的“龍”等等,方才給瓶上雕刻了龍、鳳。龍代表“陽”,鳳代表“陰”。從事物以及內在的原則、規律產生講,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兩儀生四相(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四相生八卦。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這裡的“道”當是“無極”,無極就是混混沌沌一團的世界萬物的本原。“一”當是“太極”,一生二,當是一生“陰陽”,“太極圖”就是陰、陽--黑、白兩“魚”構成。陰陽生“三”,即世界萬物產生之初,三生世界萬物。古代、近代陶瓷工匠在瓶上雕的龍、鳳,代表陰、陽,告訴人們世界的來源,是由陰陽和合產生的,是有原則、規律的。萬事萬物都有原則、規律。實事求是,按原則、規律辦事,陰陽就會平衡, 平衡就和諧,和諧就龍鳳(陰陽)呈祥,和諧就平安。陰、陽又代表天、地。天、地就是《易經》中的乾、坤。天地無私、博大,終日乾乾,厚德載物。“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自然”(《道德經》)。人要向地學習。“地”,“厚德載物”,按規律運行,無私、博大。人們向“地”學習“厚德載物”的無私、博大,永遠按照原則、規律辦事,必定龍鳳呈祥,天下和諧平安,永久太平!

《易經》的精華思想就是告訴子孫,這個世界自從由“無”產生了“有”,原則、規律就存在於“有”之中,“有”是永遠按原則、規律運行的。原則、規律無處不有處處有,無時不有時時有。原則、規律只能遵守,不可背離、更不能創造!陶瓷工匠以“龍鳳”代表“陰陽”,雕刻在“黑釉剔花瓶”上,就是叫人們要深悟《易經》中的精華思想而悟“道”,踐行《易經》精華思想,不可枉為,以保人人平安,家家平安,國家平安,天下平安!陶瓷工匠的用心何其良苦呀!

“倒流壺”中的《易經》思想

據有關專家研究,“倒流壺”是古時的銅川工匠創製的。“倒流壺”因壺底中心有一通心管,又稱“內管壺”,是始於宋、遼時期,流行於清代的壺的形式之一。由於向壺內倒水,需從底心管口倒入,又稱“倒灌壺”、“倒裝壺”。據有關資料記載,“倒流壺”在宋代時期最為出名。到了元代,其工藝發展得更加爐火純青。據《元代瓷器目錄》記載,“倒流壺”的製作工藝比較奇特,燒制需經過三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較複雜。將這三道工序燒制好后,然後依次連接起來,才組成了構造精巧的元代“倒流壺”。由於該“壺”逆反了傳統的壺頂注水法,而是把壺倒過來,將酒、水從底部注進壺裡,放正後倒出,因此被稱為“倒流壺”,是酒壺。

筆者認為“倒流壺”中也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思想,即《易經》中的“坤卦”思想。

“坤卦”的卦辭是:“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什麼意思呢?當如此解:大吉大利。占問雌馬得到吉兆。君子前去旅行,先迷失路途,後來找到主人,吉利。西南行獲得朋友,東北行喪失朋友。占問定居,得到吉兆。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什麼意思呢?《彖辭》說:崇高呵,大地的開創之功。萬物依賴它獲得生命的基礎。它順承着天道的變化。大地厚實,承載萬物,大地美德,廣大無垠。它蘊藏深厚,地面遼闊,各種物類皆得其所。牝馬陰性,與地同類,善於在無邊無際的大地上奔跑,生性柔和、溫順、便捷、執着。君子外出,先迷失路途,後來順利地找到歸宿。西南行得到朋友,於是與志同道合的友人同行。東北行喪失朋友,不過最後還是吉慶的。祥和貞吉,則無往而不吉利,正如大地隨處伸展不窮一樣。

我對“坤卦”還有這樣的理解:“坤卦”告訴人們,任何事物,特別是作為人來說,一生要能大吉大利,要走得遠,要向“地”學習,順承着天道的變化,厚德載物,博大,無私;要想走得遠,還要象牝馬一樣,不但有公馬向前奔跑的力量,而且還要執着,有耐力,更要順承着天道的變化。當有迷失的時候,就要知道“變”,找到“主”,得到“主”,從而走上正確之路,不能一條道走到黑。比如向西南走,得到了朋友,但與朋友都迷路了,這個時候,就要知道“變”,順承着天道的變化,創新思維、反向思維。向東北走,離開老朋友,或者與老朋友一起走,交結新朋友,找到能將你引出迷途的“主”。這就是“東北喪朋。安貞吉。”人的一生的路,何其不是這樣?從小上學,小學上完了,要走遠,就要順承着天道的變化,離開小學裡的“老朋友”-老師、同學,去上中學,找“新朋友”-新老師,結交新同學。平時要完成什麼事情,找“老朋友”完成不了,就要與“老朋友”去找能幫你辦成事情的“新朋友”,或者離開“老朋友”,去找能幫你辦成事情的“新朋友”。

“倒流壺”設計,就是“坤卦”中順承着天道變化,創新思維、反向思維。過去的“壺”,從壺頂“口”注入酒水。“倒流壺”設計者將壺注入酒水的“口”, 從頂部改為底部,就是一種創新思維、反向思維。設計者將一個生活用品的酒具,變成了既是酒具,也由於設計奇特,又是藝術品。這樣設計製作的壺,既能很好的保持酒的質量,又便於使用。酒壺的口在頂部,壺中的酒就容易從壺口蒸發,使酒的濃度變低,影響酒的質量。“倒流壺”頂部沒有口,口在底部,酒精就不容易蒸發,從而保持了酒的質量。原來酒壺的口在頂部,口上有壺蓋,人們在倒酒時,壺蓋就容易掉,被打碎。“倒流壺”頂部沒有口,沒有壺蓋,倒酒時就不擔心壺蓋被打碎。“倒流壺”由於上部沒有口,還給人們一個啟示,教人們要謙虛,要正確的看待自己。酒壺上部的壺口重要不?重要!“倒流壺”不要頂部的口,把口改在底部,一樣裝酒,倒酒,而且使一個普通的生活用具變成了藝術品,價值倍增。人們從其中還應該得到這樣的啟示,任何人都不要把自己想得太大,這個世界上離了誰都行,離了任何人,地球照樣轉。

“倒流壺”給人最大啟示當是,人們要順應天地之道,實事求是,在走入迷途的時候,要知道按照客觀規律,及時“變”,走出一條新路,從而取得成功。

“公道杯”中的《易經》思想

據有關資料介紹,“公道杯”是銅川的工匠在很早以前,從景德鎮引進的。“公道杯”是這樣設計與燒制出來的:明代洪武間,官府在景德鎮開設“御器廠”, 專門為皇宮製造御瓷。當時的景德鎮隸屬於江西浮梁縣,臨近的都昌、撫州、豐城、樂平、鄱陽等縣的瓷工,聽到景德鎮開辦“御器廠”的消息后,紛紛聚集到景德鎮,其中以都昌、撫州的陶瓷工匠人數為最多。御瓷要求高,製造難度大,凡是選到“御器廠”的陶瓷工匠,都是一些制瓷手藝高超的能工巧匠,經他們之手造出的御瓷皆是精巧之至的佳品,“公道杯”便是其中一種。

據說當時的浮梁縣令為了討好皇帝,博得皇上的賞識,指令“御窯廠”的陶瓷工匠在半年內,要製造出一種“九龍杯”,用來進貢皇上。製造好了則賞,不好則罰。指令發出后,縣老爺親自監製。由於“九龍杯”的製造難度大,時間又短,陶瓷工匠個個急得寢食不安。他們日夜研製,充分發揮大家的聰明才智。經過三個多月,幾十次的反覆試驗,終於獲得了成功。看到精製的“九龍杯”,縣太爺喜笑顏開,親自快馬加鞭將“九龍杯”送至京城,進貢皇上。洪武皇帝朱元璋看到浮梁縣令進貢的藝術珍品“九龍杯”,愛不釋手,連聲誇讚陶瓷工匠制瓷技藝高超,誇讚景德鎮不愧為瓷都之稱。浮梁縣令由於進貢有功,得到了皇上的賞識,不久便加官晉級,由縣令升遷為府台。

朱元璋得到“九龍杯”后,便經常使用這種珍品盛酒宴請文武大臣。在一次宴會上,洪武皇帝說要獎賞幾位心腹大臣多喝一點酒,特意為他們把御酒添得滿滿的,而對其他大臣,則將酒倒得淺淺的。那幾位被皇上有意叫將酒倒滿的大臣,滴酒也沒有喝到,御酒全部從“九龍杯”的底部漏光了,而其他大臣都高高興興地喝上了皇帝恩賜的御酒。幾位心腹大臣對此甚為不解,究其原因,方知此杯盛酒最為公道,盛酒時只能淺平,不可過滿,否則,杯中之酒便會全部漏掉,一滴不剩。

“九龍杯”公道,洪武皇帝便把“九龍杯”命名為“公道杯”。知足者水存,貪心者水盡。“公道杯”的典故告訴了人們辦事必須講求公道,為人不可貪得無厭。

筆者認為,古人設計此杯時,受到《經易》中“謙卦”思想的啟發,“公道杯”告訴人們,滿招損,謙受益。浮梁縣令進貢皇帝此杯,不只為了討好皇帝,更有告訴皇帝“滿招損,謙受益”之意。公道杯中間設計的是龍頭,這個“龍頭”如果“貪”多了,杯中的酒就漏完了,連一滴也不剩。咱們探討一下謙卦。謙卦卦辭是:“謙:亨。君子有終。”啥意思呢?謙,亨通無礙。君子能始終保持謙遜的美德才有終。

《彖傳》說:“謙虛則亨通。天的規律是下濟萬物而愈顯光明,地的規律是位置低下而地氣上升。天的規律是虧損盈滿而補益謙虛,地的規律是變更盈滿而充實謙虛,鬼神的規律是危害盈滿而保佑謙虛,人的規律是討厭盈滿而喜歡謙虛。大家都知道,農曆十六日晚上月亮最圓最亮。但人們賞月賞農曆十五日晚上的月亮,而不賞農曆十六日晚上的月亮。為什麼?因為人的規律是討厭盈滿而喜歡謙虛。古人通過天地自然,觀察到事物滿招損,謙受益的規律。十五日晚上的月亮,沒有十六日晚上的月亮亮,但它謙虛,向十六日晚上的最圓、最亮走。十六日晚上的月亮,最圓、最亮,因盈滿而招損,到了十七日晚上就要缺,月亮就沒有十六日晚上的月亮圓了,亮了。有誰欣賞走下坡路--由美好走高不美的事物呢?謙虛的人,位尊則光照四方,位卑則不可超越,所以君子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美德。

謙卦第三爻(九三)的爻辭是:“勞謙君子,有終,吉。”意思是說,有功勞而能謙虛君子,而且始終如一,吉祥。《象傳》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意思是說,有功勞而又能謙虛的君子,萬民敬服。古人是通過觀天地自然之規律,體會到這樣的認識。

浮梁縣陶瓷工匠中,如果沒有明白“謙卦”思想的人,就做不出此杯。浮梁縣令如果不明白“謙卦”的意思,就是不會給皇帝進貢此杯。皇帝如果不明白梁縣令給他進貢此杯之意,就不會認為浮梁縣令進貢有功,浮梁縣令也得不到皇上的賞識。

所以說,“公道杯”中也蘊含著閃光的《易經》思想。

文章寫到這裡,筆者更加嘆為觀止!銅川的特產——工藝陶瓷,其中的文化底蘊實在深厚,多麼值得真正的專家、學者去挖掘探討?前輩的創造精神,多麼值得後人學習?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多少值得大力宣傳,發揚廣大?我們的陶瓷專家,能否從中也得到點啟示:工藝陶瓷是傳統的,要想出精品,就得學習傳統文化, 知道點、明白點傳統文化。傳統工藝陶瓷中,如果沒有優秀傳統文化的蘊藏,豈能出精品,出傳世之作?作為陶瓷專家,怎能不把自己的作品當作文化載體,為傳承祖國璀璨的傳統文化奉獻綿薄之力呢! 郭平安 來源:銅川日報

(本文作者系陝西省銅川市政 協黨 組副書 記、市政協副主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客座教授,作家,著有三卷本、98萬字、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神話小說《唐僧譯經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