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離玄妙外衣,還原《易經》本意
《易經本意》
作者:邱在倫
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一提到《易經》,不少人的腦海里就會出現兩種印象,一種是艱澀、難懂、玄妙的不易讀;另一類就是算命、看風水、卜卦、江湖術士之類的不可信,邱在倫先生的最新作品《易經本意》則對這部上古神書給出了全新的注釋,“相傳為伏羲所著的《易經》,是史前中華文明關於人類生活箴言的經典,類似此後出現的《論語》,之所以會演變成如今被誤讀的‘算卦書’,多為後人依時依地演繹、添加而成,”邱在倫表示,他在寫作《易經本意》時,遵循的原則就是化繁就簡,剝其演繹,留取本意 ,讓更多的普通讀者願意讀、能讀懂《易經》,“用其為自己或他人指點生活迷津,非常實用,這也是此書書名的由來。”
《易經》如《論語》,講樸素道理
全書128頁,共3萬餘字。雖是薄薄的一本小書,可“野心”卻不小。用作者邱在倫的話說,通過此書,讓讀者在“一天左右的時間,基本掌握《易經》的基本內涵,並能用人類先祖總結和傳承下來的這些智慧,指導和管理人生”。
用一天的時間,讀懂眾人眼中玄之又玄 、艱澀難懂的《易經》,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但研究《易經》多年的邱在倫自有辦法:“我認為,《易經》並非是用來占卜的書,而是像《論語》一樣,記錄、揭示人類社會最基本常識、道理的智慧之書,正如孔子在《易經·繫辭》中所說,《易經》就是一些簡易的知識,因為簡單,所以很容易遵從施行;因為容易理解,所以看上去很親切;因為很容易遵從施行所以很快就能見到功效;因為親切所以能長久堅持;因為有功效所以能取得大的業績。可以持久就能夠成就賢人之德,可以有助於做成大事,就能夠成就賢人的事業。”
而在他的上一部著作《姜子牙傳》中,邱在倫也借姜子牙與姬昌獄中交談,寫出了自己對《易經》一書的理解—
—姬昌說:“之前我一直認為《易經》是一部用來卜卦的書,看了以後,才明白作者的本意並非如此。”
姜子牙說:“《易經》屬於太古文化的精華,伏羲氏整理後傳承至今,其道理確實有些玄妙深奧。我研究了幾十年,也覺得只是理解了點皮毛。我個人認為,《易經》是古人對自然和人類歷史經驗及其規律的高度總結,它揭示的規律和經驗,深刻又簡便易行。用它來指點人生世事,事後證明十分精準,所以便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其實,用《易經》卜卦的人 ,是利用一種大多數人不知道的規律,來指導別人應該怎麼做而已,並非有神算之功。”
《易經》,中國文化真正的根
“就是從寫《姜子牙傳》時起,我在考察中發現了後人對《易經》的誤讀,由此萌生了還原《易經》本意的想法。”邱在倫介紹,本着這一原則,他試着將《易經》從《周易》和陰陽五行、二進制數學計算方法中剝離出來,“也就是把後人附加在《易經》上的東西 ,比如《象》、《彖》等全部拋開,只保留了相傳是伏羲所作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句話,根據其原本的字義、語境及前後邏輯,進行原汁原味地解讀。”
交談中,邱在倫特彆強調閱讀《易經》要注意語境及前後邏輯,否則極易誤讀。“比如‘見群龍無首,吉’這句話,如果單獨拿出來看,‘群龍無首’現在是個貶義詞,怎麼會‘吉’呢?但如果放在整篇的語境中來看,就很容易理解了,原來是出現群龍共舞的局面,且都不以首領自居 ,是最為和諧吉祥的。這樣讀來,你就會發現《易經》其實是十分有趣的一本書。”邱在倫說,在研究《易經》寫書的過程中,他常為了一句話甚至一個字,查閱數十種版本,“往往發現一種新的資料,導致某一個字的意思變了,那全篇的意思就都跟着改變了,全部要推倒重來”。所以,一本3萬字的《易經本意》,他用了整整3年才寫成。
“我認為,《易經》是中國文化真正的根,儒釋道以及兵家、法家的諸多理論依據都可從中讀到,比如如何帶兵,如何輔佐,如何出世入世等,《易經》里全提到了。”邱在倫表示。
後人多演繹,《易經》變“卦書”
那麼,《易經》又是如何演變為如今的“算卦書”呢?“《易經》誕生后,有智者將《易經》的六十四章改稱六十四卦,將每章斷為六句,稱之六爻。此後,又有後人用抽卦對爻等方式,對人或事進行預測,並以《易經》為解釋說明卦辭的載體。”邱在倫表示,抽卦只是個手段,其奧妙在於,卜卦者掌握了《易經》所揭示的人類生活規律。再後來,又有智者把陰陽五行、二進制等理論與《易經》卦辭結合,形成了集《風水學》、《卜卦學》、《易學》於一體的《易經》理論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易學》是本,《風水學》和《卜卦學》是術。”邱在倫進一步解釋,比如,仔細閱讀《象》和《彖》對《易經》的註解就能發現,有些並非是對《易經》本意的解讀,而是作者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經驗,對《易經》的演繹或升華,“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名言,就是出自《象》,而非《易經》本身。”
由於後人添加到《易經》中的陰陽五行和二進制等理論非常深奧、難懂,所以雖然歷代研究《易經》的人不少,但真正能讀懂的人卻不多,“基本上都是被《易經》的外延困住了”。
因此 ,為了最大程度保持《易經》的原汁原味,也為了減少人為的閱讀障礙,邱在倫在寫作《易經本意》時盡量不添加非原著的詞語,即使這會使語句讀起來更通順一些。他認為,多著一字,就有產生一字歧義的風險,不利於普通讀者理解《易經》本意的精妙,“本來是講淺顯道理的《易經》,之所以會演變成如今被誤讀的‘算卦書’,不也是後來之人一字一句想當然地添加而成的嗎?”本文來源:大眾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