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相剋關係的基本性原理是什麼?

這些關係能夠用現代的科學知識進行解釋清楚嗎?

  現在人們在解釋五行關係時,主要是用五行的代表形象性物質所擁有的固定性質來解釋,也就是以金、木、水、火、土的性質為基礎,並以它們在自然界中體現出來的關係變化來解釋,這樣的解釋雖然簡單扼要,但始終覺得它有點僵化生硬,有點牽強附會,總是覺得有點以幾種物質的關係強加於一切事物之中的感覺,原因是這五種物質之間的關係,缺乏一套科學性的原理,特別是金生水,更是令人費解,金屬本身不含水分,怎麼能生出水來?


  單單以五行的代表性物質為主體解釋五行關係,顯然太過簡單籠統,畢竟金、木、水、火、土只是五行的形象,既不是五行的本質,也不是五行的物質原形,雖然形象代表物之間的關係肯定能夠體現出五行性質的關係,但也必須承認這只是個別物質關係現象的體現,而不是五行本質和五行物質原型的體現,如果簡單籠統的解釋,很難具有說服力,這也是很多人覺得五行沒有科學基礎,不能為現代科學原理所解釋的重要原因。


  現時對五行生剋原理的解釋,只要是對遠古知識的照搬,幾千年來都沒有突破性的進展,過去怎麼說的,現在照樣這麼說,這對掌握了現代化知識的現代人來說,簡直是不能容忍的,連科學性的基本原理都沒有,要人們相信相生相剋關係?不是太過輕率了點嗎?


我認為,要說明白五行的關係,必須從五行的本質狀態和五行的物質原型開始,再配合代表性的形象物質來參照,從多方面的觀察分析中理解,如果不從五行的本質上解釋五行關係,永遠也不能令人信服,不從五行的物質性基礎原型上比較,根本就不能解釋清楚它們的生克原理。


  由於五行理論的創造,是以風、寒、濕、燥、火五氣為原型,根據觀察五氣的性質特點和相互關係特點,再經過理性提高而產生的具有普遍性意義的指導性理論,如果人們對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過對五氣的觀察進行認識,只有結合五行狀態,五行代表物等一起進行對照,必然會搞清楚五行的基本原理,通過追根問底,清本正源,從源頭開始解釋,才能夠發現五行關係中具有的科學性質。


  一、五行相生的基本原理

  五行相生是一種扶助,在有相生關係的雙方中,人們將施行扶助者稱為母,將接受扶助者稱為子,故此產生出了母子關係,施助者是一種沒有條件的無私支持,受助者也沒有負有什麼必須回報的責任。


  五行相生關係具有普遍性,所有的事物之間的變化過程,都能表露出相生關係的蹤跡,不同的物質變化,產生有無數個複雜的具體形態,儘管外表不一樣,但所有相生關係的本質性原理,基本上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其基本性的關係原理都相同,不同的只是物質形態和事物過程。


五行的相生關係是對大自然中相生關係的歸納總結,它有實際的物質關係在支持,對五行相生關係的認識,完全可以通過對大自然現象的觀察發現。


  金生水的基本原理:

  金為什麼要生水?金能生水嗎?金的性質為從革,體現為乾燥,乾燥就意味着沒有水分,既然沒有了水分,又怎樣生出水來呢?這不是很矛盾嗎?從表面現象上看,金生水是不可思議的事,但從本質上看問題,這卻又是一個非常有科學道理的生化原理,為什麼說它有科學道理呢?因為大自然也在遵循這個生化原理,經常在演繹這種生化過程。


  在陰陽相互作用而產生的運動變化過程中,金處於陽消陰長狀態,水則處於重陰極盛狀態,陰極盛不是一下子就能夠形成,而是經過不斷的陽消陰長逐漸積累而成,不斷的陰長,成為產生陰盛的基礎,沒有陰的增長積累,那來陰極盛?從本質狀態中,就已經典定了金是生化水的母體。


  在五氣中,金的基本形態為燥氣,由陽氣漸消,陰氣漸長的狀態產生,水的基本形態為寒氣,由陰氣極盛狀態產生,在陰氣陽氣的運動變化過程中,燥氣為寒氣的前期階段,燥氣中陰氣的不斷增長積累,為陰氣極盛打下基礎,這一相生關係,在自然氣候的運動變化中已經表露無遺,人們從生活的經歷中知道,秋季中的陽氣消陰氣長,在季節中體現為以燥氣為主,秋天過後,緊接着就是冬天的到來,冬季中的陰氣極盛則體現為以寒冷為主,冬季的寒冷是建立在秋季中陽氣消退後的結果,它顯示出燥生寒是自然的規律之一。


具體的金生水又是怎樣呢?金的性質為乾燥,水的性質為潤下,具體表現為凝聚和寒冷,從物理學的知識中知道,乾燥是一種物理過程的結果,重點是將水分從物體中分離出去的結果,物體沒有水分后,就成為乾燥之物。


 必須注意到這樣的情況,金由陽氣漸消,陰氣漸長產生,將水分從物體中蒸發出來,是靠金中的陽氣發出熱量所起的作用,水分從物體中蒸發分離出來后,並沒有消失,它重新回到大自然中,成為大自然製造水的來源,而金中的陰氣發出的寒冷,則將空氣中的水分凝聚,轉化成為水,這就是金生水的奧秘。%在秋季中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在白天里,乾燥的熱氣將水分從物體中蒸發分離出來,而當夜晚來臨后,這些水蒸氣在寒冷的作用下,又凝聚成為露與霜。


  金生水的基本原理是一邊蒸發,一邊凝聚,蒸發在先,物體乾燥,將自身的水分重新歸還給了大自然,才有了凝聚為水的基礎,而凝聚在後,又必須在寒冷的條件下,水蒸氣才能凝聚。簡單地說,物體在不斷的乾燥中,蒸發出了水分,於是才有金生水。


  在人體中,肺臟為金,起到蒸發人體內水分的作用,肺除了將水分化成為蒸氣外,一方面通過呼吸將部分水分排出體外,另一方面又通過調通水道,將大量的津液布施到腎臟過濾,成為腎水之源。由此可見,無論是自然界的金生水,還是人體中的金生水,都是以乾燥的方法,將水分從物體中分離出來還原,雖然形式不同,但原理相同。


  水生木的基本原理:

在陰氣陽氣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水處於重陰極盛狀態,而木則處於陰消陽長狀態,在陰盛中出現陽,即預示着陽氣在復蘇,成為萬物生長之開始,事物興旺的前奏,由於陰盛為陽長提供了一個發生的基礎,故說水為生木之母。


  在五氣中,水的基本形態為寒氣,由陰氣極盛狀態產生,木的基本形態為風氣,由陰氣漸消,陽氣漸長狀態所產生,寒是怎樣生出風的呢?寒的基礎本質為陰氣盛,陰氣的特點是收縮凝聚,密度增大,而風呢?風體現的是陽氣的不斷增長過程,為陽氣處於上升狀態,陽氣的特點是擴張膨脹,能令到密度減少。當在陰氣中加入陽氣后,便產生出風,原因是由於陽氣的加入,令到陰氣膨脹擴散,氣的擴散生成了風,用現代的科學原理來解釋,就是空氣受熱產生風,而空氣能夠受熱,說明它的溫度相對來說比較低,這說明了冷氣受熱產生風,從本質上看,由寒冷而聚集的大密度,成為了生成風的基礎,在寒冷中加入的熱量越多,冷氣擴散的速度越大,形成的風也就越大。


  從自然生態的基本原理上看,水為生命之源,木為生命體,沒有水,木就沒有生存的可能,這一點,人們都比較容易理解,在人體中,腎臟屬水,為人體寒冷之中心,肝臟屬木,為人體內升發陽氣之臟,腎臟為肝臟的升發提供了一個寒冷的基礎和物質水,也只有在這個寒冷的基礎上,肝臟才能有效地利用腎臟提供的水分,調動熱量進行調和,產生出不斷擴散的風。


  木生火的基本原理:

  在陰陽運動過程中,木處於陰消陽長狀態,而火則處於重陽極盛狀態,重陽極盛在是陰消陽長中,由陽的不斷增長積累而成,故此陽長是陽盛的前提,所以說陽長是生化出陽盛的母體。


  在五氣中,木的基本形態為風氣,由陰氣漸消,陽氣漸長狀態產生而火的基本形態則為熱(火)氣,由陽氣處於極盛狀態產生,風怎樣生火?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就是風能助火勢,只有一點星星之火,在風的吹拂下,必成燎原之勢。如果再深一層認識,火氣這個陽極盛,是由風氣中弱小的陽氣經過不斷的積累增強而形成,可見,風中的陽氣是生成熊熊烈火的起源,如果沒有這點陽氣的不斷增長積累,又那來陽所極盛的出現?所以無論從那個角度看,風生火都是自然的規律之一。


  從現實的生活當中,用木生火基本上是人們的一種生活習慣,在現代電器和工業燃料進入人們的生活之前,草木基本上是生活中的必備能源,因此說到木生火,大多數人都明白這是個燃燒的道理。


  在人體中,肝為木,心為火,從表面現象上看,真的不容易理解肝臟是如何扶助心臟的,只要明白肝臟的本質狀態為陰消陽長,而心臟的本質狀態為陽極盛,從兩者的性質次序比較中,才能發現其中的奧秘。

火生土的基本原理:


  可以說,在五行相生關係中,問題難度最大,原理最為複雜的,就是這個火生土,或者有人覺得奇怪,物質燃燒后不是變成為了灰燼嗎?這灰燼就成為了泥土的一部分,這火生土不是最好理解的么?怎麼說它是最難理解的呢?`


  說理解火生土問題的難度最大,原因是從現象顯示的規律上看,這個生化不點不正常,在四季氣候變化中,夏季過後便是秋季,但偏偏又搞出個長夏落在中間,這是為什麼?沒有人能說清楚其中成因,也沒有人能用科學的道理作出合理的解釋。說它原理複雜,原因是它牽涉的範圍最為廣闊,一年的四季中分佈着辰、戍、丑、未四個土月,為什麼土會有這樣的分佈呢?這辰、戍、丑、未的產生依據和原理是什麼呢?現在人們對於土的成因思考中,猜測的成分較多,有道理的解釋基本沒有,它猶如組合成了一個迷宮,令到人們百思不得其解,既得不出要領,也找不出頭緒。


五行是對現實的模擬,既然土有這麼複雜的內容,那麼就肯定有其合理的原因,只有抹去一切眼花繚亂的表面現象,從本質上進行分析,才可以令人恍然大悟。`


  在陰陽運動變化過程中,火處於陽極盛狀態,土則處於陰陽平衡狀態,由於陰陽的運動變化規律過程是非常有序的,先由陰消陽長開始,轉變為重陽極盛,然後轉入陽消陰長,最後轉變為重陰極盛,從程序上顯示,在陽極盛過後,緊接着的就是陽消陰長,但不明白的是,為什麼五行的生化卻不按照陰陽的規律運行,而由陽極盛狀態突然進入陰陽平衡狀態。


  從表面的現象看,火生土似乎沒有依照陰陽運動規律運行,但實質上,它是嚴格遵循陰陽運動規律運行的必然過程,由於五行的關係是以陰氣陽氣為基礎的抽象思維,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還必須選擇大自然的五氣來演繹分析。


  在五氣中,火的基本形態為熱(火)氣,由陽氣極盛狀態產生,土的基本形態為濕氣,由陰氣與陽氣處於平衡狀態產生,當陽氣極盛后突然轉變為陰陽平衡的原因是什麼呢?要真正地認識這個轉變,就需要從陽氣的本質——能量說起。


  能量由物質燃燒產生,物質燃燒有一個過程,首先是燃料存在,然後點燃,接着是火勢由弱逐漸變強,在燃燒最旺盛時,火勢達到了最大的頂點,之後,火勢開始由強逐漸減弱,到最後熄滅。當火勢達到燃燒的最大限度時,就是這個具體燃燒過程中的陽氣極盛狀態,當分析這個陽氣極盛狀態時,就會發現,這個陽氣極盛狀態,其實也是陽氣在空間變化過程中的一個全新平衡狀態,在陽氣極盛點上,陽氣已經不能再增強,但又未開始消退,這個不消不長的暫時狀態就是平衡狀態,因為在這個點前,燃燒還處於上升趨勢,但過了這個點后,燃燒就開始進入下降趨勢,由此可見,具體事物的陽氣極盛狀態,也是它在宇宙空間中發展過程的最高潮,這個高潮點也是一個靜態平衡點,一個量變的平衡點與量變的轉折點,所以,陽氣的運動變化達到極盛時,接着會產生一個不長不消的暫時停頓,這就是重陽極盛后又馬上轉入陰陽平衡狀態的原因。


  在陰消陽長過程當中,和在陽消陰長過程當中,不是各自都已經存在着一個陰陽平衡點么?這和重陽極盛的平衡點有什麼不同之處?


  陽消陰長和陰消陽長過程中的平衡點,為動態的平衡指示,它表示的是在陽極盛走向陰極盛過程中,和陰極盛走向陽極盛過程中的平均值,它包括質的平均值、量的平均值,重點體為質變,在這個平衡點之前,以下降趨勢一方的性質為主體顯示,在這個平衡點之後,則以上升一方的性質為主體顯示,在平衡點上,雙方的性質對等平衡。


  陽極盛點上的平衡點,為一個靜態的平衡指示,為陽氣在擴張過程中的唯一停頓,它重點體現的是量變中的平衡,在這個平衡點之前,陽還在處於上升趨勢,在這個平衡點之後,陽開始走向下降趨勢,在平衡點上,顯示為不消不長的平衡狀態。


質變中的平衡和量變中的平衡,是陰陽消長中平衡點與重陽極盛中的平衡最大不同處,消長中的平衡為事物內部對立雙方比較的平衡,而重陽極盛的平衡為則為事物在對外部環境比較中的平衡,共同點都是出現不消不長的對等均衡。


  火是怎樣生濕的呢?原理就是現代物理學上的蒸發,在火的高溫作用下,水分會蒸發成為水氣擴散,這是個物理學上的基本知識,也是人們生活中的基本常識,當火產生的熱將水分從物體中蒸發出來,就會製造出一個充滿瀰漫水氣的濕潤環境,當然,還的一個基本性的前提,就是物體必須有一個足夠供應水分的基礎,否則的話,在沙漠中是不可能製造出濕氣來的,但在樹木茂盛的森林和沼澤就不同了,它們恰恰有這個基本條件。


  在金生水中已經解釋過,燥氣就是通過將水分從物體中蒸發出來,製造出乾燥,火氣同樣是將水分從物體中蒸發出來,為什麼卻製造出了濕潤?過程一樣,為什麼效果卻相反?其實,產生出兩種相反效果是有原因的,燥氣由陽氣漸消,陰氣漸長產生,當燥氣中陽氣將水分從物體身上蒸發出來后,燥氣中的陰氣馬上就將水分凝聚,於是物體中水分蒸發后變成乾燥,而空氣中的水分被凝聚后,也變得乾燥,這就是秋季天地一片乾燥的原因據。火氣為陽氣重疊極盛,就這點差別,製造出來的效果就大不一樣了,火氣將水分從物體中蒸發出來后,由於沒有陰氣進行凝聚,於是水分就在熱的蒸發下到處瀰漫,形成一個潤濕環境,人們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驗,炎熱夏季中往往有一種悶熱的感覺,這種悶熱,就是這濕氣與熱氣相互糾纏所造成的效果。由高溫的作用而產生潮濕這一自然現象中反映出來的信息表明,火生濕不是人為的臆想,而是自然的變化規律之一。


  在人體中,心為火臟,脾為濕臟,單從兩髒的表面關係上,根本看不出它們有什麼相生關係,只有從熱能夠生濕的過程中認識,才能理解為什麼會心生脾.火生土的原理就是物質燃燒后化為泥土,這個道理大家明白,夏季為火,火後生化出一個未土,也顯得合情合理,但人們有一個不明白的地方,為什麼在一年四季中,每一個季節都有一個土將存在?只要看一看地支就會發現,在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當中,總共存在有四個土,這十二地支,寅卯為東方木,已午為南方火,申酉為西方金,亥子為北方水,這都好理解,但對於辰、戍、丑、未這四季土就費解了,它令人感到有點摸不着頭腦,又有誰能知道辰、戍、丑、未四季土是怎樣產生出來的呢?


  我以前在看十二地支時,對四個土的出現也感到百思不解,總是不禁在問:為什麼丑土必然要位於冬與春的季節轉變之間?為什麼辰土必然要位於春與夏的季節轉變之間?為什麼未土必然要位於夏與秋的季節轉變之間?為什麼戍土必然要位於秋與冬的季節轉變之間?我相信人們在思考十二地支時,會有我一樣的同感,一樣會產生疑問,這個土的存在怎麼這樣怪,為什麼喜歡置身於兩個不同的性質中間?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到土必然性地要座落在兩個季節交接的位置上?


  對辰、戍、丑、未的上下連接進行理順,就會產生這樣的連接順序:辰與上下的連接形成為木土火,戍與上下的連接形成為金土水,丑與上下的連接形成水土木,未與上下的連接形成火土金。稍為分析這四個連接就會發現,在木土火的連接中,在金土水的連接中,在水土木的連接中,辰土、戍土、丑土根本就沒有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們既不受前者生化,也不生化後者,唯獨未土例外,形成的連接有相生關係,從實際的情況來看,原本在木與火、金與水、水與木之間已經存在有相生關係,如果沒有土在中間阻隔,上下之間的相生還會更加順暢,如果說夏季為火,火生出土尚有道理,但春季木、秋季金、冬季水又怎樣也會生化出一個土來?


  原來這四個土座落在兩個季節之間,是有原因的,它不是人為的操作,而是大自然的配備,有着必然性的存在,它產生的原因,從表面看似無道理,但細細分析,卻是理應存在。在一年四季中,春為風木,以寅卯為體現,夏為火熱,以已午為體現,秋為燥金,以申酉為體現,冬為寒水,以亥子為體現,四季的變化穩定有序,四季的性質各具特色,而辰、戍、丑、未在季節的轉變中,成為了兩個季節的轉換過渡期,實際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春木在辰土中開始漸消,夏火在辰土中開始漸長;夏火在未土中開始漸消,秋金在未土中開始漸長;秋金在戍土中開始漸消,冬水在戍土中開始漸長;冬水在丑土中開始漸消,春木在丑土中開始漸長。辰、戍、丑、未作為季節轉變的過渡期,它不被單獨一個季節佔有,既不全屬於前者,也不全屬於後者,成為由前後兩個季節的性質組成的,變成一個具有個性化的獨立性質。


  在季節轉變的過渡期中,從整體來看,前個季節的性質開始逐漸消退,后個季節的性質開始逐漸增長,從具體來看,這個季節轉變過渡期要經歷三個不同的階段,在過渡期的開始階段,前個季節的性質剛剛開始漸消,還處於占多數的強勢,后個季節的性質剛剛開始漸長,還處於佔小數的弱勢,這時整體性質以前個季節的性質為主體顯示;在中間階段,前個季節的性質已經大大衰減,后個季節的性質已經大大增強,雙方處於對等平衡的均勢,這時整體的性質既不體現為前個季節,也不體現為後個季節,但雙方性質都參與其中;在後期階段,前個季節的消退已經接近尾聲,成為弱勢,而後個季節的漸長已經壯大,成為了強勢,這時整體的性質以後個季節的性質為主體顯示。


  分析四個季節轉變過渡期,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個特點就是體現為平衡,過渡期中的中間階段,體現為前後兩個季節的性質平衡,而將過渡期的開始階段與後期階段對比,又體現為雙方的對稱平衡,總體上的平衡,始終是貫穿整個過渡期的主體思想。


  陰陽理論表明,任何形式的平衡狀態,其本質都是陰陽平衡,平衡是一種對峙,一種穩定,其特點就是對立的兩種性質處於不消不長的停滯狀態,粘滯是濕氣的特徵,而濕的形象物質就是土,由於四季轉換過渡期都體現為平衡,也就表明四季都有土這個物質形象存在,這就是辰、戍、丑、未產生的原因。


  由於辰、戍、丑體現為土的性質特徵,故在各自的連接位置上顯得有點彆扭,它們既得不到前方性質的相生,也不能對後方的性質作出相生,力量就顯得比較單薄。唯有未土與上下的連接與眾不同,未土前方的火與的後方的金本來是相剋關係,而未土的加入,不但隔離了雙方的相剋,反而與前方和後方組成了一條連續的相生鏈,在這條相生鏈中,得到火生,土的性質明顯加強,又順利生金,土的特點得到發揮,因此未土的生化原理最為明顯,性質尤為突出,作用特彆強烈。未土的這些優秀特點,也早已被我們的祖先發現,它們明白到,在四季的土中,未莩土的相生相剋能力最大,是一個最體現本色特點的土,由於未土位於夏季的後期,故《黃帝內經》將未土稱之為“長夏”。


  土生金的基本原理:

  在陰陽運動規律中,土處於陰陽平衡狀態,金則處於陽消陰長狀態,從道理上說,當陰陽處於平衡狀態的時候,它既可以向陽消陰長的方向發展,也可以向陰消陽長的方向發展,為什麼偏偏要走向陽消陰長的方向?原因是這個陰陽平衡狀態,是指處於重陽極盛與陽消陰長之間的平衡點,故此它的發展方向就必然是走向陽消陰長。


在五氣當中,土為濕氣,由陰氣陽氣處於平衡狀態所產生,金為燥氣,由陽消陰長所產生,燥和濕簡直互不兼容的兩種相反狀態,濕為什麼能生化出燥?燥的動作方法是從物體中將水分蒸發出來,然後再將水分凝聚,這就說明一個問題,必須有一個濕潤的基礎,才能為乾燥提供一個發揮的場所,物體必須原先是處於濕潤狀態,才有可能通過蒸發水分轉變成為乾燥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濕就是生化燥的母體。


  燥不是將水分從物體中蒸發出來了嗎?反過來燥是否可以生濕?不可以,原因是燥氣由陽氣漸消,陰氣漸長組成,漸弱的陽氣將水分蒸發出來后,馬上就被漸強的陰氣凝聚為水,因此不可能生化出濕潤狀態,只能生化出帶寒冷的水。


 老實說,如果單單抓住土生金來看,的確很難看出它的生化原理,在現實世界中,土不但生金,也生長草木,只要明白這個土在陰陽運動變化規律中的位置后,了解到濕與燥之間的生化關係后,才能真正理解土為什麼只是單單生金這個看似荒謬的關係,當然,最簡單也最直接的理解,是金屬中必然要從土地中產生出來。


  在人體中,脾臟為土,肺臟為金,脾的濕潤狀態為肺的乾燥功能提供了一個前提條件,脾生肺就基於這個條件的因素。


五行是相鄰相生,相隔相剋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為發展

相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為平衡